奇书网

奇书网>茶马古道 南方丝绸之路 > 二古道上弦子的音乐本体分析(第2页)

二古道上弦子的音乐本体分析(第2页)

谱例4-4:

演奏:扎巴

采录时间:2010年1月

采录地点:奔子栏

采录记谱:张璐

全曲为含有fa、si音的七声音阶,羽调式。

曲式结构如下:

这又是一首三乐句式的弦子曲调,每个乐句的落音均为主音la,突出主音。旋律线条在每一句中形成由低向高,再到主音,呈现拱形线条,多以级进、三度为主。节奏型与谱例4-3十分接近,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演奏为主,辅以前八后十六节奏型。节奏虽然较为简单,但这样的节奏型搭配在德钦弦子中是非常多见的。笔者认为,这主要就是因为弦子所具备的强烈的节奏节拍功能性。在弦子舞中,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较适用于前跨步的踏步,而四个均匀的十六分音符配以原地的跺脚则极为精准。这几种节奏型的相互结合、频繁使用,便于男子边奏边舞,在使得弦子曲调具有节奏感的同时,也最大程度的突出了男子的步法。

谱例4-5:

演奏:扎西[14]

采录时间:2010年1月

采录地点:奔子栏

采录记谱:张璐

此曲为三句式弦子,含有fa音的六声音阶,羽调式。这是一首节奏极为规整的弦子演奏,全曲只有前八后十六、四个十六分两种基本节奏型,除此之外就是独立拍上的颤音演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弦子的演奏中,颤弓的运用十分多见,这样的奏法往往能给乐曲增加十足的苍劲感。如:

实际演奏中一般都演奏成:

但在有些情况下,特别是在乐句、段落结尾处,则会长时间的颤弓:

谱例4-6:

演奏:扎巴

采录时间:2010年1月

采录地点:奔子栏

采录记谱:张璐

曲式结构如下:

此曲大量使用颤弓奏法,在四分音符独立拍处,几乎均运用了颤弓。颤弓在弦子演奏中的频繁使用,可起到很好的舒缓、拉伸的作用,也称得上是演奏者自我的华彩乐段。笔者认为,在茶马古道上的弦子,颤弓更像是一种自我解嘲,不断提醒着自己永远不要在此处停歇,为前行的道路敲响警钟。

弦子的演奏随意、易变,可以根据情绪、场合、人物的变化而随意更改,一向较为自由,即使是同一首曲调也可以产生诸多的变化。“我们经常发现这样这种情况,在两个不同的地方,或者在一个初学者和一个老歌手之间,唱同一首歌,变化了一点点音符,唱出来的感觉完全不同……”[15]但依笔者所见,茶马古道上的弦子音乐,却也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可谓是“形散而神不散”。

表4-1古道上的德钦弦子

第一,曲式结构多以三句式、四句式的乐段为主。但整体曲式结构框架十分均衡,乐句长短几乎一致,这与弦子自由、随意的性格似乎有些背离。

第二,在演奏上面,突出运用弦子颤弓的演奏技法。颤弓一般位于独立拍处,这是乐手自由发挥、自我调节的最好机会。

第三,音阶常出现含有fa音或si音的六声音阶,多以羽调式、徵调式为主,十分突出主音的功能性,无论演奏多么的自由、多变,落音总是主音,给人稳定、回归的感觉。

第四,节奏规整,多使用两种节奏型,一是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连奏;二是突出运用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

第五,旋律形态进行较为平缓,多以三度、四度为主,较少出现七、八度大跳。

之所以弦子的演奏会有这样的音乐形态,“其一,是由于云南迪庆州境内及周围领近地区,除了藏族之外,还有傈僳族、彝族、白族等多个民族的居民,多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影响,使得德钦弦子的音调萌生了不同的素质。”[16]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茶马古道的流动也是德钦弦子音乐特点丰富的原因之一。德钦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南来北往的民族交汇于此,尤其是它作为滇藏路线中滇入藏、藏入滇的必经之地,在这里长足的休息是人力、马力必要的调整。这样的客观条件及地理位置造就了丰富、多变的德钦弦子。

综上所述,弦子作为一个可歌、可舞、可奏的多样化音乐形式,在其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的背后,也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笔者走访的德钦县城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弦子,它已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其说它是藏族的民间器乐,倒不如说它是人们精神娱乐世界里的必备品。它出现在茶马古道上,主要反映出两方面特点:首先,与茶马古道直接相关的弦子歌词,是藏族马帮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严肃的宗教信仰的真实写照。其次,德钦弦子作为演奏性器乐,演奏的多变性、随意性、装饰音的灵活使用等一系列音乐形态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弦子作为娱乐、消遣之用,成为藏族马帮音乐多样性代表的主要器乐;另一方面,在茶马古道的语境中,弦子音乐形态方面体现出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这与茶马古道线路貌似杂乱无章,却有固定系统的线路特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热门小说推荐

大明第一臣
青史尽成灰大明第一臣
...
民国奇人
南无袈裟理科佛民国奇人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