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云南茶马古道文化体验馆 > 二奔子栏锅庄音乐本体分析(第2页)

二奔子栏锅庄音乐本体分析(第2页)

第三句旋律形态以级进上行为主,节奏变密,由二分音符到四分音符,再到这里的八分音符。三句锅庄之间明显有了逐渐“缩紧”之势。而在内容上,第一句较为隐晦,以自然景物为由,唱出人们美好的祝愿,具有强烈的比拟色彩。第二、三句则直言不讳地唱出了对于远方客人的欢迎。从舞蹈动作来看,唱此锅庄时,男女分站两排,女子多以舞动长袖最为引人注目,男子则更为关注下肢动作,舞步较大,跨步也较大,一般为右脚先踢,左脚再踢,右脚踢时左脚同时向前一步,如此反复。

正是由于锅庄舞在奔子栏有着如此强大的实用功能,才使得它颇受奔子栏地区人民的喜爱,但茶马古道上的锅庄却另有一番风景。它是继藏族马帮赶马山歌、情卦之余的又一类常用曲调;同时通过跳锅庄舞的方式,既能达到抒发感情之意,又能起到强身健体之用,成为茶马古道上众多藏族赶马人选择的歌舞方式。

谱例4-10:

演唱:培促

采录时间:2010年1月

采录地点:奔子栏镇

采录记谱:张璐

歌词大意:尊贵的马锅头,最尊贵的家人,请上座请上座。

培促演唱的这首奔子栏锅庄表达的是对马锅头的尊敬之情,这是一首十分直接反映赶马生活的锅庄曲调。音乐形态上面,含有si音的六声音阶,羽调式,两乐句式乐段:

旋律线条舒缓,以级进为主,一字多音,形成拱形状,突出运用短附点的节奏型,使得乐曲较为轻松、愉悦。歌词内容所表达的是对马锅头的尊重之情,从侧面也反映出了马帮内部严格的等级划分。

除此之外,茶马古道上也不乏用锅庄表达思乡之情的曲调。这首把三在赶马路上演唱的锅庄,旨在表达对父母、家乡的思乡之情。

曲调为五声音阶,商调式。

曲式结构如下:

曲调十分规整、均衡的乐段,每一乐句均由四个小节构成。后两句均是前两乐句的变化重复。在节奏型上,切分音的使用是最显著的音乐特征,多次使用的切分音节奏型,在突出节奏感的同时,也无形中拉长了旋律线条,增强了锅庄曲调的舒缓、悠长之感。同时,从舞蹈动作来看,这样的节奏型也较易使人起舞,与锅庄舞素来大幅度、缓慢之舞步正好吻合。笔者认为,这正是与快速、舞步琐碎、步法频率较高的弦子舞之间的显著差别。

谱例4-11:

演唱:把三

采录时间:2010年1月

采录地点:奔子栏村

采录记谱:张璐

歌词大意:美好的地方什么地方都有,想念的父母就到处没有,父母就只在自己的家乡。

锅庄舞的旋律线条往往形成拱形状,更加富于歌唱性。这首曲调中以三度音程进行为主,很少出现大幅度的音程跳动。全曲多为一字多音,自由延长感十分明显。

综上所述,一方面,锅庄曲调在茶马古道上,是藏族马帮音乐中除赶马山歌、藏族情卦之外的又一类民间曲调。它的歌词内容由于处于茶马古道的语境中,而有所调整,成为藏族马帮表达思乡之情的首选。相较于山歌的直抒胸臆,情卦的含蓄婉转,锅庄的特点则主要表现在其优美的旋律线条上,它更加富于歌唱性的特点使其成为藏族马帮音乐中的又一代表。另外一方面,锅庄舞由于需要全身的配合,男子多为下肢大幅度的动作,它不仅符合藏族人能歌善舞的特点,也起到了活动筋骨、锻炼身体的作用,深受长年赶马在外的藏族马帮、汉族马帮、纳西族马帮等多民族马帮的喜爱。以往,锅庄总是被蒙上“严肃”“庄严”的面纱,但在茶马古道上,却以别样的形式出现。在汉族、纳西族、藏族马帮中,跳锅庄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大联欢”的圆圈歌舞,不分民族、不分地域的手拉手的唱与跳,这是茶马古道赋予锅庄舞的不一样含义。笔者认为,在茶马古道语境中,严肃和深沉的锅庄显然并不合适,而藏族马帮在略微改动之后,如增加了歌词的内容,加大了动作的幅度,便被马帮拿来用了,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马帮音乐之锅庄舞对于茶马古道的适应性特征。

在现如今的奔子栏地区,锅庄舞除了在农历新年之外,逢每年的阳历十月十日前后,还会组织、举办一年一度的锅庄舞比赛,主要是配合“斗牛”民俗活动。据当地人介绍,从2007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并且设立了奖项、奖金。这项民俗活动的举办,大大丰富了锅庄舞的群众性和普及性,使它与人们的生活更加贴近,又由于出现在“斗牛”这样一个民俗活动中,使得锅庄舞在庄严的外表之下,又多了几分活泼与自然。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