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族马帮《赶马调》
汉族民歌按照体裁分类,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这三类在音乐形态(特别是节奏方面)、演唱场合、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其中,笔者认为,山歌类民歌与汉族马帮的《赶马调》最为接近。在茶马古道云南段的选点中,汉族马帮《赶马调》主要集中在以大理为主的周边区域。在这个地理范围内,笔者通过一手、二手、三手资料共收录到《赶马调》相关曲调计12首。这些曲调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民族、地域的个性,又有茶马古道的共性,它们共同的音乐特征构成了汉族马帮的音乐标签。
谱例3-1:
演唱:彭语
采录时间:2010年1月16日
采录地点:大理弥渡县彭语家中
采录记谱:张璐
此曲中第一段正词“砍柴莫砍葡萄藤,嫁女莫嫁赶马人”几乎成了茶马古道汉族马帮演唱的经典座右铭。无论是在马帮内部成员之间,还是在茶马古道途经的沿线地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全曲一字一音,抑扬顿挫明显,吟唱性较强。五声音阶,羽调式。曲式结构如下:
“砍柴莫砍葡萄藤”以三度、四度音程下行为主,旋律形态如下:
但在位于正词与衬词转换的第4小节处,出乎意料的七度音程大跳,不仅成为该曲调的显著特色,也成了大理汉族马帮《赶马调》中最具代表性的音乐特征。在出现全曲最高音re之后,急速低回下行。这种豪放、高亢的旋律形态,也成为《赶马调》远近闻名的重要原因之一。
形成鲜明反差的b乐句,“嫁女莫嫁赶马人”则以级进上行为主,旋律进行平缓,在正词与衬词转换之间(第14小节-第15小节),由a乐句的七度音程大跳转变为舒缓的同音持续,成为全曲在旋律形态上的最大反差。
然而,此曲的反差不仅于此。在节奏型方面,正词与衬词之间也不尽相同。正词中的节奏型均采用了前八后四分音符,前长后短的效果十分明显,再加上一字一音的词曲结合,更增添了几分顿挫感。衬词部分则较为自由、冗长。长达6个小节的无规则旋律形态,不紧不慢地抒**感,哀婉、惆怅之意尽显其中。这种张弛有度的结合方式,使得全曲既有娓娓道来的叙述性,又有畅快淋漓的抒情性,将“嫁女莫嫁赶马人”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谱例3-2:
演唱:李信、白翠华
采录时间:2010年1月18日
采录地点:大理密祉乡
采录记谱:张璐
续词:
2。女:你要出门莫讨妹,你要讨妹莫出门。
男:我不出门咋个得,银钱欠下几百个。
女:若要出门妹搭去,烧火煮饭也要人。
男:哪家出门妹搭去,朋友弟兄会笑呢。
女:哪家都有姊和妹,哪家都有小夫妻。
女:夷方路上去不得,夷方路上大毛多(虎)。
男:老虎多来我不怕,我身上带着五子枪。
女:夷方路上去不得,夷方路上瘴气多。
男:瘴气路上我不怕,小郎带着好露(lù)香。
3。男:早早关门早早睡,省得旁人讲是非。
女:我象牙木梳高卦起,胭脂花粉上尘灰。
男:大铃卦在头骡上,超子(二骡)卦给小化眉(马的名字)。
女:头骡不走要加料,二骡不走要端哨。
男:头骡二骡通人性,去到地头我站着。
女:大铓敲了敲小铓,小铓敲了要过江。
男:郎要翻山望一望,妹要翻山也难望。
女:去到茶山茶不发,去到花山花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