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云南茶马古道演出 > 三彝族他留人赶马人(第1页)

三彝族他留人赶马人(第1页)

三、彝族他留人赶马人

他留人,世代居住在茶马古道的关津隘口,是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一个奇异的族群,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识别时,国家将他留人划定为彝族的支系,由于他留人有着自身的若干特征,他们有自己的语言、称谓、口语和命名法,但没有文字;他们的祖先是哪里人,来自哪里?却因断代史的久远阻隔,似是而非,难以自圆其说;曾经有过辉煌,而在19世纪中叶毁于战火,夷为废墟的古城堡,云遮雾障,悬疑重重;令人叹为观止的大碑林,被誉为“彝汉融合结晶”,却又映射出众多历史之谜;演绎着无尽罗曼史的“青春棚”,构成双系对偶婚姻制的缩影,其奇婚异俗令人心**神驰;“铎系唱经”所表达的日月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本氏族的图腾标志,却又寻觅不到令人信服的依据,至今仍扑朔迷离;有着独具传统习惯的粑粑节和宗支节,却又说不清其来龙去脉;曾经创造过灿烂文化、享誉一方,史册上却无明确记载,只言片语都难找寻;自制的火草麻服饰,“崇白尚黑”,间以红、蓝、青色镶边,匀称得体,人见人爱,谁人发明,起自何年?……

总之,他留人的历史之谜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他们现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六德傈僳族彝族自治乡的他留山上。由于彝族支系较多,而彝族的主要居住地位于四川的大、小凉山地区,笔者在对云南段中的选点中,只选取了他留山的他留人进行了采录工作。

[采录案例十一]

图2-12他留人蓝绍龙摄影:张璐

采录对象:蓝绍龙(民族姓名:个巴),他留人,男,1943年出生,农民,六德乡双河村人。

采录时间:2008年9月24日。

采录地点:丽江永胜县傈僳族彝族自治乡他留山。

采录背景:对于他留人的关注,缘于笔者的硕士课题。从硕士阶段开始,笔者在对他留人进行多次田野调查中,始终关注着他留山曾作为当年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所留下的遗迹,也对他留人的音乐文化与马帮音乐文化之间的关联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思考。蓝绍龙是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他擅长演奏他留人的小三弦、口弦、唢呐等几乎他留人所有的器乐,尤其是对于他留人独有器乐小三弦的演奏,技术高超精湛,情感拿捏准确到位。据他讲,他曾多次为经过他留山的马帮演奏过小三弦。

笔者:他留山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吗?

蓝绍龙:是的。他留山从祖辈传下来的时候,就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建有当时很大的马帮驿站,在我们被烧毁的古城堡中,还可以找寻到当时的驿站遗址,在我小的时候,我曾见过很多马队从他留山经过,有的马队规模很大,上千匹马,他们在驿站休息的时候,很多马就放在他留山上。

笔者:听说您曾经为马帮演奏过小三弦?

蓝绍龙:是的,在马帮休息的时候,他们很多人围在一起跳舞,很热闹。我就和他们在一起玩了。由于我会好几种乐器,他们很喜欢我。马队中,有的赶马人还把自己带的乐器让我看,有的还让我和他们一起去赶马。

笔者:您赶过马吗?见过什么样的马帮?

蓝绍龙:我小的时候随父辈赶过马,但时间并不长,都是短途的,从他留山到丽江,有时候到大理,有的时候就只到永胜县托运货物。在他留山和赶马时,我见过不少马帮,来他留山的一般是纳西族、彝族的马帮多。

笔者:为什么会想到去赶马呢?

蓝绍龙:我们这一般都是以放牧为主,或者是种地。收入很有限,家里穷,吃不上饭,就会想别的出路,赶马可以到集镇上去做些小买卖,能够养家糊口,比在家里放牧和种田好些。

笔者:听说他留人有青春棚故事,您年轻的时候逛过棚子吗?

蓝绍龙:青春棚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也是我们这的风俗,这个传统在“**”中被毁了,风俗也被改了,说那是“四旧”。那几年搞的他留山的年轻人都不知如何谈对象了,很不适应。“**”结束后,这些传统和风俗都恢复了。哈哈,我年轻的时候逛过青春棚,他留人不逛青春棚是不会结婚的。

笔者:赶马人到他留山逛青春棚吗?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