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是映照着爱者的晶莹的泪珠
带着听不见的声响落的
落了落了几千年后的人间
闪着它不灭的生命的光
傲落于荒地的巨石是它的碑
刻划着它光辉的生命的历程
不死的寒星依然是哨兵
作着明天的守望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巧妙的隐喻与象征,恰似如歌的行板,表现了对人类的爱,对祖国命运的忧伤以及自我的责任。当然,与七月派其他诗人一样,曾卓有些诗中也有艾青的影响,尤其是《那人》《来自草原上的人》等诗。胡风为了捍卫鲁迅的传统,重阳刚的力之美而轻阴柔的优美,重拜伦而轻雪莱,但他没有看到,雪莱是拜伦的好朋友,在关键时刻会表现出道义的坚贞。
牛汉是拜伦式推崇阳刚美的诗人,因此,尽管1949年前未曾与胡风谋面,但通过信件已神交到胡风主动为其编辑诗集的地步。牛汉(1923—2013),原名史成汉,笔名牛汉、谷风,蒙古族,山西定襄人。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发表成名诗作《鄂尔多斯草原》。尽管牛汉从1938年就关注着胡风及七月派,然而直到1948年他才开始与胡风通信,1950年春才见面。他的20世纪40年代的诗很多都收到胡风为他编辑并纳入《七月诗丛》第二辑的《彩色的生活》中。在反胡风运动中竟早于胡风被捕。能够表明牛汉风骨的,一是在“文革”中后期创作了与那个时代文化风尚完全不同的诗歌《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与《半棵树》等数十首;二是他始终没认过错,也没出卖任何人。
长诗《鄂尔多斯草原》虽然并不是在《七月》上发表的,却具有七月派的诗风。从诗的排比气势以及“太阳紫红的大火堆”“草原上会滚来一颗火红的太阳”等诗句看,这首诗受艾青诗歌的影响也很明显。诗歌追溯了成吉思汗的铁蹄从鄂尔多斯草原向西“打过亚细亚底高胸”,此后这草原与骑士都衰老了:
草原被太阳摈弃在
寒冷的北回归线上
于是
悲哀便系在草原上
生活底流
沉聚在冰冷的日子里
草原,这架古老的竖琴便弹奏着绿色沉郁的哀音,牧民的血在悲泣,如今在民族战争的洪流中,沉寂的草原该苏醒了,奴隶的血凝成战斗的旗帜,“扬起原始的生命力”,迎接民族新生的太阳。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继承了鲁迅与胡风的传统,与无所保留地歌颂黄河的主流音调有所差异:
那滚滚的黄河
在北中国
寂寞的湍流着
琥珀色的泪浪
像古骑士底一张长弓
静静的
扔在草原上
但,草原的绿色
也曾哺乳过
人类饥饿的生命
草原上
生活底歌
也曾像黄河底长流
泛滥过……
当然,七月派还有邹荻帆、冀汸、罗洛、芦甸、孙钿、杜谷、方然、钟瑄、郑思、胡征、朱谷怀、徐放、鲁煤、化铁、朱健等诗人,限于篇幅我们就不一一讨论了。虽然胡风的诗写得并不特别出色,但他却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几乎占了中国诗坛的半壁江山,甚至后来进入主流诗坛成为文化界领导人的贺敬之,最早也属于七月派。然而从1956年的《放声歌唱》之后,贺敬之就与七月派分道扬镳了,因为七月派最忌文学成为时代的传声筒,而要与现实的血肉人生搏击。绿原、彭燕郊、曾卓、牛汉在贺敬之放声歌唱的年代所作的那些未发表的诗歌,才是七月派文学传统的延续。由于胡风培养的这些诗人太年轻,被捕入狱时只有30多岁,因而在熬过漫长的艰难岁月后重返诗坛,在当代的影响反而比在现代大,有的写出了比在现代更优秀的诗作,不过这属于当代文学的领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