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李程骅:《传统向现代的嬗变——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与中外文化》,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金宏达:《论历史讽喻小说》,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4)。
[4]王富仁、柳凤九:《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三),载《鲁迅研究月刊》,1998(5)。
[5]梁启超:《新史学》,见林志钧编:《饮冰室合集·文集》,第4册之九,上海,中华书局,1936,第3页。
[6]马君武:《社会主义与进化论》,载《译书汇编》,1903(11)。
[7]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141页。
[8]瞿秋白:《国民运动中之阶级分化》,载《新青年》,14卷3期,1926(3)。
[9]〔美〕阿里夫·德里克:《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翁贺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第49页。
[10]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6页。
[11]《史学·发刊词》,载《益世报》,1935(4)。
[12]梁启超:《新史学》,见林志钧编:《饮冰室合集·文集》,第4册之九,上海,中华书局,1936,第3页。
[13]邓实:《史学通论》,载《政艺通报》,1902(12、13);邓实:《民史总叙》,载《政艺通报》,1904(17)。
[14]陈黻宸:《独史》,载《新世界学报》,第2期,1902(9);转引自俞旦初:《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新史学思潮初考》(续),载《史学史研究》,1982(4)。
[15]张香山:《论以历史的题材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载《申报·自由谈》,1934(12)。
[16]张香山:《论以历史的题材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载《申报·自由谈》,1934(12)。
[17]曾祥文:《陈胜新论》,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8(5)。
[18]庄春波:《“闾左”钩沉》,载《社会科学辑刊》,1991(4)。
[19]茅盾:《〈茅盾文集〉第七卷后记》,见《茅盾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第439页。
[20]茅盾:《“左联”前期》,见《茅盾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第445页。
[21]曾广灿:《茅盾创作转变期的“前奏”——读茅盾的三个历史短篇小说》,载《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79(1)。
[22]王富仁、柳凤九:《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三),载《鲁迅研究月刊》,1998(5)。
[24]张君劢:《〈精神分析学ABC〉张序》,见张东荪:《精神分析学ABC》,上海,世界书局,1929。
[25]张平:《评几篇历史小说》,载《现代文学评论》,第1卷第3期,1931(6)。
[26]施蛰存:《我的创作生活之历程》,见《施蛰存七十年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第57页。
[27]朱光潜:《变态心理学派别》,上海,开明书店,1930,第68~69页。
[28]施蛰存:《〈将军底头〉自序》,见《将军底头》,上海,新中国书局,1932。
[29]霍旭初:《鸠摩罗什“破戒”问题琐议》,载《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7(4)。
[30]陆扬:《解读〈鸠摩罗什传〉:兼谈中国中古早期的佛教文化与史学》,见《中国学术》,第23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