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土禅宗六代祖师 > 第六节 老安禅师及其法系(第1页)

第六节 老安禅师及其法系(第1页)

第六节老安禅师及其法系

道安禅师,又称“老安”,是五祖门下的重要人物。有关他的资料主要有宋儋《碑》《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等,其中宋氏《碑》最为重要。

据《大唐嵩山会善寺故大德道安禅师碑并序》:

尝语如性因观我心,即照皆空,真空无我;即谈其妙,是妙恒如。嘻!月鉴潨流,以□温凉,慈氏有以证用通微,澡身扬戒。乘定济混腾之患,慧炬拔焚迷之苦,扶持所□,□□寿根启,佑所法识,旷劫谁比,次有□大禅师乎?

禅师法讳道安,俗姓李氏,荆人也。玄悟慧达,神应道心,秀气古韵,绀发青目。奇其仪表,质于言谈。自弱年师问,独出尘感,躬被艰难,行洞精苦。越生于开皇,洎夫大业,禅师已德闻于周郑矣。时飞鸟气沴,伏鳖星祅,草昧中原,戈杸散地。我唐龙战在野,烝人狼顾无家,而尘垢惟深,不霾珠曜;冰霜惟惨,不夺松贞。禅师或建功华阳,或授手边难,俾劳作逸。尔惟武德九年也,位定乾坤,气惠河海,佛乘杨文以曳绪,禅池洌净以通原。是日大师弘忍传禅要于蕲下,禅师趋风而慕之。顶颂初闻,事隳太行,竦身以精意,投步而希迹。悲喜罄于资尘,微密玄而会同。双目片言,洞融发念,垍则佛池,净其法身。圆月湛于清空,传灯□于冥室;毗耶谈极其不二,耆山直示以无三,何以加之?

稽此禅门要宗,始乎天竺达摩。纳众流以成海,总群玅以立身。一香普闻,千光分照。同玄而通导,各受而齐适。及至弘忍大师,传付五人矣。比岁禅师与大通俱学于大师,大师每叹曰:“予常有愿,当令一切俱如妙门,获所安乐。学人多矣,唯秀与安,惜其才难也。将吾传之不至欤。今法要当付,付此两子,吾无忧哉。”

上因子征请之,以师受禅要。禅师顺退避位,推美于玉泉大通也。从此就皋薮,翳林榛,高让名闻,坚进师礼。谓人曰:“山间树下,难可厌舍。丰石足以枕倚,香泉足以澡漱。与道而游,不乐何求。”竟居嵩山会善寺焉。夫日登浑天,苦遥夜者利见;火熙寒室,倦凄怆者庆来。举地依归,倾都师仰。若然者,随至随詈,击之逐之。□忝尔怀,誓涂我口。拂衣而起,却游以辞,益指于荆州玉泉,已而反复年序矣。山下有涕泪求法,陨灭不回,解体而献心,决目而贡诚。至諴神达,上骇天圣。若夫高密诣耶,则无务薄言;神梵仪耶,则无闻往教。哲后躬亲禅窟,咨□道门。睿族保之而尽师大道,友之而来仰贺。中旨殷勤而一昼三接,朝恩稠□而以月系年。非道妙动于时,能仁感于俗,安至如是乎?遂不得已而心副于世。

禅师崇要秘□,指日广乘,反经而合权,恢理而约喻。或赞其溃靡,发虑由□;或指以浅微,道义维远。悟之者意豁而无住,昧之者思绝而失常。或诟或扬,而玄味加此;慈诱无舍,而禅悦隘声。群籁齐韵而各尽其音,三兽渡河而不渝其心。虚空广大,得之同体;日月融朗,得以同晖。始自山门,遍于天下也。乌感韶乐者,美克绍之事;深谈良玉者,美贞明之心。夫故听其声而不辱其事,观其事而不累其心,于□禅师有之。

惟景龙二年二月三日中夜,禅师忽而命门弟子等谓曰:“惊波洋洋,即生而亡;人代汤汤,共斯为常。无依缘报建缘,报谢缘灭。二百之后,当以驿以山,无庵无庙。深以林莽,因之野火,寻焚而灭。惟吾之初愿也。掺必化之器,运不停而寄,欲议恒久,终古无有。凡百尔众,勿违我言。”越五日将尽,□□万回大师自京驰寄披纳,宣意相喻。至八日,乃阖户去人,卧胁累足而灭。询诸耆宿,盖云禅师生于大随开皇四年,灭于有唐景龙二年,春秋得百有廿余岁矣。□□隐其灵通,圣道遗其岁时,故莫得实其报龄也。呜呼!人生如电,随风将尽,即风如我,随电皆空。三界共然,前后相莅;五运恒矣,往复何穷。惟圣灵常存,随感宣应,从游者不能尽造,希声者不能毕闻。门人之间,故有百身请代、啜血穷恋而不得者。既而绝息擗地,推膺呼天。覆载为之杳冥,川岳为之震动。蚁有号吼,鸟亦悲鸣。主君辍朝,可其付托;侯王哀赴,侑以礼仪。道远惟光,敬久弥福。嵩岩焚余,起幽灵之塔;滑城化渐,置招提之寺。且复罄金资福,广济度人。灵泉涌溜于道场,瑞气结文于林顶,异虹奇鸟,首末连见,同感盛贤之去也。

以予度禅师之至,采禅师之事。性□法力,身发法光,美以里仁,安不择地,迹□蹇而□泰,智由下而转高,斯固道以生知,德惟天纵者也。以为教必称师,是有双峰之学;贞不累俗,自有独鉴之美。形骸外物,聚散均于容尘;精神内凝,肉骨皆为舍利。

至人心洞于存没,胜被于师资,一为圣胎,一为僧宝。是以弟子慧远者,袭明承庆,演末裕源,东传之法而载极乎天,北流之妙而不坠于地。今也其没,苍然何归。同学等行出高标,业精深寂,永慕师道,长怀友风。缘幽石以形言,向遗履以投体。式资墨客,而扬德馨。辞曰:

水实精鉴,激风而扰;心实澄恬,触境而挠。

浑回者理,定以之清;沄沄者心,慧以之明。

定复伊何,清照万有;慧复伊何,明彻重垢。

是训是学,惟德惟师;狂象调伏,情马依羁。

我自贞净,勇超禅定;徧朗珠髻,大圆心镜。

不袭俗谛,慈王真如;万法都脗,五蕴何储。

堂堂如月,光流不极;抚照余晖,耴拾无得。

众所瞻仰,香光晓色;□乐相望,清明识度。

逮时而没,即心奚退;忧花疚怀,摇扬如□。

师徒齐致,离会同然;永痛斯日,载奉何年。

解吾人之愠,妙觉常存;化吾人之道,净戒弥尊。

勿信世相,但等浮云。

建塔僧破灶刊。开元十五年十月廿一日建。(石刻)

(按此首较多二百三十余字)[1]

此碑是有关道安生平思想的最可靠、最原始的资料,而《宋高僧传》卷十八《唐嵩岳少林寺慧安传》也是重要的补充。此碑现有三个版本,除前引外,还有《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六、《金石萃编》七十七两个版本,但上引最为完整。

据此碑,大师法名道安,僧传称慧安,当为后世误传,生于开皇四年(584),僧传、《传灯录》则称开皇二年(582)。他弱年师问,出家很早,僧传称文帝十七年(597)时条括天下私度僧尼,以其本无名姓,看来他已经出家,不过属于私度僧,故而亡入山谷。大业之时,他业已成为名僧,德声闻于周郑,看来当时他主要活动于中原一带。大业中,炀帝开通济渠,征发夫丁,饿殍相望,他托钵化缘,救济存活者很多,炀帝闻之,诏请供养,他则潜入太和山。等到炀帝大业末年游历江都、天下扰攘之时,他则登衡山,于衡岳寺行头陀行。他于天下纷扰、兵火战乱之际,冰雪其操,松柏其志,并且尽最大能力减少伤亡,故立功华阳,解决边难,具体事实已经不清楚了。

唐武德九年(626),天下一统,河清海晏,佛教也再次兴隆。然碑称是日弘忍传法于蕲州,显得过早,僧传称贞观中来礼忍大师,或近事实。道信入灭于永徽二年(651),依照当时的惯例,弘忍在此前单独开法的可能性不大,最多是像后世神秀那样作教授师,因而有可能道安于贞观末年到双峰山,先依止道信,后师从弘忍。

道安在黄梅的时间大概十余年,麟德元年(664)游终南山石壁,居止于此。当时终南山原谷遭遇霜灾,只有道安所居的四十里内没有灾情,高宗闻之,诏请入宫,道安不奉诏。他在终南山二十年,永淳二年(683)来到滑台(在今河南省滑县)草亭,独坐绳床,四周空空,有诏为之造寺,号为“招提”。不知何年,他又来到嵩山,住锡会善寺。

据《祖庭事苑》卷七:

高宗麟德年,止终南山之石壁。帝召之,力辞,入嵩少居焉。自尔学者依之。后应武后之诏,待以师礼。[2]

这表明老安是在高宗之时来到嵩少,而高宗去世于永淳二年即弘道元年(683)末,这一年正是他到滑台住止草亭、后有诏为建招提寺之时。此说显得过早,他到嵩山,应该是在天后当政时期,或在垂拱年间(685—688)之后,大周之初。

热门小说推荐

大明第一臣
青史尽成灰大明第一臣
...
民国奇人
南无袈裟理科佛民国奇人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