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门人等:
李秀、王幹、冯景、贾秀、白仙鹤、马进、马宰、王昇、车仙、曹荣、薛详、乐兴、张□、李滔、刘玉、令狐望、游善、石玉、王宽、游进诚、张昌、张翼、檀□、张玄素、张□、杨旻、□□、翟季华。
女弟子等:
威严、真藏、常清净、智藏、莲华藏、政□、常不轻、严正、不若智、□□、菩提海、□□、观自在、圆满、福庄严、尊胜、旃檀花、阿妙、定自在、扰昙、宝庄严、满藏、宝光明、法海、莲花藏、花□、四无量、燕女、功德山、净□、柔调。(录自《芒洛冢墓遗文补遗》)[2]
明演(733-801)是修法之后在净土寺弘化的禅师,但他未得与修法相见。他本为儒士,天宝中及明经科,宝应中(762—763)任濮州临濮尉,后迁濮阳丞,颇有政声,但他与僧人交游,悟及无生,于是弃官学道。大历中因章敬皇后忌辰得度,隶名洛阳敬爱寺,大历四年(769)至嵩岳寺受具戒。
明演师承不详,但他肯定属于北宗。他隶名于东都敬爱寺,此寺则是法玩禅师(715—790)的住锡之处,他很有可能是法玩的弟子。法玩或住嵩高,或住洛邑,既是开法禅师,又是临坛大德。明演为敬爱寺僧人,又于嵩岳寺受戒,其受法于法玩合乎情理。
有关明演师承的一个重要资料则是《唐故张禅师墓志铭并序》(又见《全唐文》997卷):
香山禅师讳义琬,字思靖,俗姓董氏,河南阳翟人。绍嵩岳会善大安禅师智印,法岁廿七,世龄五十九。开元十九年七月十九日,长天色惨,塞树凝霜,顶白方,面赤方,右肱枕席,左臂垂膝,言次寂默,奄魂而归。举体香软,容华转鲜,感瑞嘉祥,具载碑录。师未泥洹,先则玄记:“吾灭度后(《全唐文》本无“后”字),卅年内,有大功臣置寺,度遗法居士为僧,卅五年后焚身。留吾菓园,待其时也。”果廿八年,有文武朝纲□、国老、忠义、司徒、尚书左仆射、朔方大使、相国郭公上额,于居士拜首受僧,奏塔梵宫,榜乾元寺。法孙明演授禅父托,葬祖黄金,述德于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公,彻天请号,焚葬,借威仪,所由检校。大历三年二月,汾阳表曰:“义琬禅行素高,为智海舟航,是释门龙象。心超觉路,远近归依;身殁道存,实资褒异。伏望允其所请,光彼法流。”其月十八日敕:义琬宜赐谥号“大演禅师”,余依。择吉辰八月十九日荼毗入塔。今卌载无记,不从大禅翁也。行慈悲海,得玉髻珠。施惠若春,研芳吐翠。破邪宝剑,见网皆除。业为学山,万法包纳。练行凝寂,方能动天。塔磨青霄,砌下云起。星龛月户,面河背山。清净神灵,庶几铭曰:
行破群邪,业为学海。戒月青空,心珠自在。
塔面长伊,铃摇岳风。动天威力,无住无空。[3]
此碑标题为“唐故张禅师墓志”,其中又道义琬俗姓董,颇不可解。温玉成指出,题为开元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所建的龙门造像铭中有云“比丘张和尚,法号义琬”[4],因此义琬确实姓张,“董”为错字。义琬号香山禅师,可能是由于他在洛阳香山修道,或隶名香山寺。他传老安心印,于神龙元年(705)受具,临终时颇多祥瑞,载于碑记,只是不存于今。他在入灭前有悬记,后皆应验。义琬灭后二十八年,当为乾元元年(758),郭子仪于至德二年(757)末至乾元元年九月间镇东都,其间奏请以义琬宴息之处起塔立殿,营造寺宇,并上额乾元寺,度义琬俗弟子某为僧,或以其留守旧庵有功故。
此碑明载“法孙明演,受禅父托葬祖”,这个明演应当就是上文所述的明演。明演为老安弟子义琬(673—731)法孙,并受乃师之命请于汾阳王郭子仪,为义琬请谥焚葬。既为义琬法孙,其属于北宗无疑,不过其禅父是谁还须探讨。义琬门人当时可能不少,于今则一无所知。大历年间比较知名的北宗禅师除法玩外,还有同光(701—771)、大辩澄沼、法津常一(700—771)等,而在嵩洛一带弘法的则是同光和法玩,澄沼虽然“行为禅宗,德为帝师”,但为东山第十祖,辈分比明演还低,不可能为其师。从时间上看,同光和常一都有可能从学义琬,而法玩则有难度,因为义琬入灭时他只有十六岁。
明演隶名于敬爱寺,此寺长期以来为北宗道场,大证昙真(704—763)与法玩均在此住持,其受戒的嵩岳寺更是北宗的根本道场,道安以来即然。明演口茹一麻、身衣百纳,修的是比较纯粹的头陀行,这也是禅宗传统。更为重要的是,他“洞达五方便,探赜修多罗”,尤属于典型的北宗。五方便是典型的北宗理论,其始创于弘正。弘正完善了北宗的思想体系,以五方便会通四经一论,又提高了《楞伽经》的地位,使之作为北宗最高的理论依据。明演的探寻修多罗是有所指的,实谓专精《楞伽经》。弘正生卒不详,其影响在大历年间达到极盛,很有可能此时依然在世,因此明演也很有可能从学过弘正。
明演兴元初年(784)开始传法,最初七八年间,四处弘化,但往来如云,然得法者少,于是约在贞元七年(791)左右来到巩县净土寺,受到县令李闲和夫人张氏的崇敬,在此十余年,门庭隆盛,影响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明演未及见修法,却继之开法,并且当年修法的许多门徒又转事明演。据前碑,修法的门徒有智德,还有“弟子上座智仝、僧澄、真撰、义嵩、宝珍”等,而明演碑中亦有智德、义嵩、宝珍的名字。有意思的是,为两位大师建塔的主事者都是净土寺寺主智德。上座智仝可能是修法的传法弟子,故未转事明演,僧澄、真撰大概出于同样的原因。
有趣的是,明演的碑文后世还有伪作,《唐代墓志汇编》便收有一篇题名裴休作、柳公权书的《唐故禅大德演公塔铭》[5],不过伪作的作伪手段并不高明,最可笑的是还将原作者巩县县尉杨叶的自述原样照抄,仍作“叶从宦于兹”云云。
巩县净土寺作为北宗的道场可能存在很久,但无论是修法的弟子还是明演的再传在后世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唐文续拾》卷八还收有后唐长兴三年(932)净土寺僧人思敬所立的《尊胜经幢记》[6],由此知思敬俗姓杨,但其师承宗系一无所知,此时净土寺还有没有保留北宗的传承也难于知悉。
[1]《全唐文》,第5卷,321页,附《唐文拾遗》,第64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1917、191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又见《唐文续拾》,第4卷,17、18页。
[3]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1764、176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温玉成:《中国佛教与考古》,234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5]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2235、223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唐文续拾》,卷八,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