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土禅宗历代祖师 > 第五节 法显与佛陀跋陀罗一系的关系(第1页)

第五节 法显与佛陀跋陀罗一系的关系(第1页)

第五节法显与佛陀跋陀罗一系的关系

法显为著名求法高僧,佛陀跋陀罗则为罽宾著名禅师,门下人才济济,法显在求法过程中即与后来属于佛陀跋陀罗一系的智严、宝云等同行交好,后来归国后又与佛陀跋陀罗僧团合作,翻译了多部佛经,与佛陀跋陀罗一系的合作是法显求法及译经获得重大成就的关键。

法显为早期求法高僧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也是在翻译经典方面很有成就的一位,在其求法和翻译经历中,都与佛陀跋陀罗一系结下了不解之缘,值得对之进行探讨。

一、求法过程中与智严、宝云(376—449)的交谊

据《高僧法显传》:

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于是遂以弘始二年岁在己亥,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寻求戒律。初发迹长安,度陇至干归国夏坐。夏坐讫,前行至褥檀国,度养楼山至张掖镇。张掖大乱,道路不通。张掖王殷勤遂留,为作檀越。于是与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等相遇。欣于同志,便共夏坐。夏坐讫复进到敦煌,有塞东西可八十里,南北四十里,共停一月余日。法显等五人随使先发,复与宝云等别。[1]

如此法显等五人是于弘始元年(399)己亥岁初从长安出发,发愿到天竺寻求戒律,他们是在第二年夏前在张掖遇到智严、宝云等人的,并一起在张掖坐夏。可以说两拨求法人是不约而同,也是一时奇遇。他们坐夏后又一起出发到敦煌,在敦煌共居一个多月,然后法显等五人先行,与智严、宝云等暂别。

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结伴同行,他们是于何地出发的呢?五人中唯智严、宝云后世有传,《出三藏记集》卷十五《智严法师传第七》未言其生缘,然《高僧传》卷三《智严传》称其为“西凉州人”,《名僧传抄》亦然,这表明宝唱、慧皎得到了新的资料。

又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五《宝云法师传第八》:

释宝云,未详其氏族。《传》云:凉州人也。弱年出家,精勤有学行,志韵刚洁,不偶于世,故少以直方纯素为名。而求法恳恻,忘身徇道,誓欲躬睹灵迹,广寻群经。遂以晋隆安之初,远适西域。与法显、智严先后相随。[2]

这表明智严、宝云等是从凉州出发的,他们可能都是凉州一带的人,因此对西域的情况了解更多,求法的热情也很高。《名僧传抄》称宝云为“河北人”,此说不然,因为僧祐引的是《传》,即宝云自作之《外国纪传》,应当是最可靠的。另外《名僧传抄》还称宝云曾于太元十四年(389)到庐山,因造般若台,误以一石投中一犊子,故而宝云悔恨积年,故以隆安元年(397)西行求法。所载多系传说,不见他书,但隆安元年求法说值得重视,与隆安之初西行相应,当先于法显。东晋安帝隆安一共五年,称隆安之初,当在三年(399)之前。他们地近而先行,而得与法显等相值,可能是由于受阻于张掖之乱。

法显与智严、宝云一行分别后,先行到乌夷国,在此又与他们会合,其分别不过三四个月便再次相聚。由于乌夷国人不修礼仪,待人情薄,他们无法化到足够的川资,因此智严、慧简、慧嵬三人转向高昌国以谋行资,法显等余人得到符公孙的布施,前往于阗国。值得注意的是,在乌夷国时,两拨求法人已经不分彼此,合为一体,原是法显一行的慧嵬和智严、慧简结伴返向高昌,而宝云等则与法显同行。

弘始三年(401)初,他们到达于阗国,在此又有分化,慧景、道整、慧达先发向竭叉国,法显、宝云等停留三月,准备观看于阗国的行像大典。四月十四日行像完备之后,僧绍一人随胡道人向罽宾国,法显、宝云等向子合国,又经葱岭到于麾国安居,又到竭叉国与慧景三人汇合。竭叉国有佛唾壶,还有佛齿。从此西行一月,渡葱岭到北天竺。先到陀历国,此国有弥勒像,传说佛灭三百年时所成,此像成后,便有僧人过河东行传播佛法。渡新头河到乌长国,法显、宝云等在此坐夏,慧景三人又先发向具有佛影的那竭国。坐夏之后,法显、宝云等南行到宿呵多国,又东行到揵陀卫国,从揵陀卫国南行四日到弗楼沙国,此地有佛钵,迦腻色伽王曾攻占此地,欲取佛钵,未成功。在弗楼沙国,求法团队又开始了分化,先行到那竭国的三人,慧景得病,道整留下来照顾,慧达则回到弗楼沙国和法显等汇合,慧达、宝云、僧景不复前行,折返秦国,慧应在佛钵寺入灭,是求法团队中去世最早的一位,法显则独自前往那竭国,与慧景、道整相聚。

从弘始二年(401)到四年,从张掖到弗楼沙国,法显与宝云等共度三夏,经历多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二、佛陀跋陀罗东来与中土求法高僧的因缘

佛陀跋陀罗为罽宾大禅师佛大先的门人,为当时著名禅师,受到各方重视,也引起了中土求法高僧的关注。

据《出三藏记集》卷十四《佛驮跋陀传第四》:

佛驮跋陀,齐言佛贤,北天竺人也。五岁而孤,十七出家。与同学数人诵经,众皆一月,佛贤一日诵毕。其师叹曰:“佛贤一日敌三十夫也。”及受具戒,修业精勤,博学群经,多所通达。少以禅律驰名,常与同学僧伽达多共游罽宾,同处积载。达多虽服其才明,而未测其人也。后于禅室见佛贤神变,乃敬心祈问,方知得不还果。常欲游方弘化,备观风俗。会沙门智严至西域,遂请俱东。于是杖锡跋涉,经历三年,路由雪山,备极艰阻。[3]

佛陀跋陀罗相传当时已得阿那含果,具他心通,且能上升兜率天见弥勒。他本人也有游方弘化的愿望,因此一受到智严的邀请,便欣然俱行。

又据《高僧传》卷二本传:

会有秦沙门智严,西至罽宾,睹法众清胜,乃慨然东顾,曰:“我诸同辈,斯有道志,而不遇真匠,发悟莫由!”即谘询国众,孰能流化东土,佥云有佛驮跋陀者,出生天竺那呵利城,族姓相承,世遵道学,其童龀出家,已通解经论,少受业于大禅师佛大先。先时亦在罽宾,乃谓严曰:“可以振维僧徒、宣授禅法者,佛驮跋陀其人也。”严既要请苦至,贤遂愍而许焉。于是舍众辞师,裹粮东逝,步骤三载,绵历寒暑。[4]

这表明智严请佛陀跋陀罗东行,既是众人共称,也是由于其师佛大先的推荐。

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五《智严法师传第七》:

释智严,不知何许人。弱冠出家,便以精勤著名。纳衣宴坐,蔬食永藏。志欲广求经法,遂周流西域。进到罽宾,遇禅师佛驮跋陀罗,志欲传法中国,乃竭诚要请。跋陀嘉其恳至,遂共东行。于是踰涉雪山,寒苦崄绝,饮冰茹木,频于危殆。绵历数载,方达关中。[5]

又据《高僧传》卷三《智严传》:

释智严,西凉州人。弱冠出家,便以精懃著名。纳衣宴坐,蔬食永岁。每以本域丘墟,志欲博事名师,广求经诰,遂周流西国,进到罽宾,入摩天陀罗精舍,从佛驮先比丘谘受禅法。渐染三年,功踰十载。佛驮先见其禅思有绪,特深器异。彼诸道俗闻而叹曰:“秦地乃有求道沙门矣。”始不轻秦类,敬接远人。时有佛驮跋陀罗比丘,亦是彼国禅匠,严乃要请东归,欲令传法中土。跋陀嘉其恳至,遂共东行。于是踰沙越险,达自关中。[6]

如此智严在罽宾从佛大先习禅三载,他和佛陀跋陀罗为同学关系,知其境界,故邀其东归。当然佛大先和达摩多罗也起了作用,他们鼓励佛陀跋陀罗到中土传授禅法,并带来了《修行地道禅经》。

对于佛陀跋陀罗东来的邀请者,僧肇(384—414)似乎另有解释。

据元文才《肇论新疏》卷二:

热门小说推荐

真武狂龙
暮雨尘埃真武狂龙
...
从纯阳功开始加点
小黑黑会挥花从纯阳功开始加点
...
恶魔公寓
黑色火种恶魔公寓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