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土禅宗历代祖师 > 第一节 佛陀跋陀罗及其禅法(第2页)

第一节 佛陀跋陀罗及其禅法(第2页)

《达摩多罗禅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上座部五门禅法,是关于小乘禅法的根本经典。而佛陀跋陀罗所译的《观佛三昧海经》则系统介绍了大乘观佛法门,是早期大乘禅法的要典。《观佛三昧海经》主要介绍观佛色身的方法,即观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卷一至卷四详细具体地描述了佛之色身的庄严相好,并介绍了各种观法。卷五则细述了各种地狱的种种惨状,此地狱中有罪众生苦劣之相与诸佛境界及其色身的庄严美好构成强烈的反差。卷六、卷七述观四无量心及佛之四威仪,其述观佛心时有二义,一指观色如红莲华的肉团心,二是指观佛真心,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菩萨六念心,“修六念者名念佛心,念佛心者除十二亿劫生死之罪”[16]。其中明述“如数息安般,说是名声闻法”[17]。菩萨法有忏悔、念佛、修六和敬、行六念等四种,以念佛为主。此处将声闻禅与菩萨禅作了明确区分,并认为后者高于前者,卷八独述佛身之马阴藏相,以示断欲。卷九述佛之本行及观佛像的功德,卷十述观过去七佛之密行。

念佛三昧亦与大乘思想相联系。经中明言“亦当读诵大乘经典”[18],配合念佛法门,由此疾见十方诸佛。经中多处述及般若波罗蜜,对般若智慧及诸法空义多有赞述。以般若空智配合念佛三昧,将禅理与禅法融为一体,是大乘禅法的一个重要特点。般若空智不住诸境,可避免在观佛色身相好时产生执著,念佛法门观佛身相,可避免心著空见,为空所病,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此经主要述念佛色身,虽然“如来亦有无量法身,十力无畏三昧诸神通事”[19],但“如此妙处非汝凡夫所学境界”[20],认为观佛法身非初学者所宜行。后世大乘禅法,则偏重于观佛法身及观佛心,导致禅法与禅理的进一步融合,但也易于导致空虚、妄诞,难于实修。

觉贤所传大小乘禅法,或厌离世间杂染,或趋向佛境清净,不外是劝导众生修行成佛,即说明成佛解脱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一旦众生信受佛法,立志成佛,使成佛的必要性不再成为问题之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成佛的可能性,即众生(杂染)如何可能成为佛(纯净)。觉贤所译《大方等如来藏经》正适应了这一需要,说明了成佛的可能性。

《大方等如来藏经》,此为第二译,晋惠帝、怀帝时竺法炬曾译此经(旧录云《佛藏方等经》),但当时未产生影响。此经明述“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21],指出“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22]。又以萎花藏佛、蜂蜜藏树、粳粮覆皮、真金隐泥、贫家宝藏、奄罗果实、金像裹物、丑女怀子、金像染灰等九种喻,说明染中有净、众生烦恼身中有如来藏。此九种喻不仅说明如来藏清净功德,还指出了烦恼对如来藏的隐覆,如蜂围绕,不令开发取出淳蜜,蜂喻烦恼,蜜喻如来藏故。或说九种喻喻九种烦恼。

众生身中有如来藏,表明染中有净,这对于传统的不净观是一个突破和发展。众生之身,烦恼充满,实为不净,所以应当修行出离,但不净之中,又有如来藏真常清净,由此如来藏清净功德,只要破除烦恼,便可遣妄显实,身同如来。因为染中有净,修行成佛自然是完全可能的。因此修行成佛的主要矛盾便是烦恼杂染与清净如来藏之间的矛盾,是染与净之间的冲突。在染净双方的矛盾中,如来藏为内在的实体,烦恼只是薄皮外衣。从这一意义上讲,如来藏应是主要方面,染净对比中净方面占有优势,此是由体而言。烦恼有为法无有自性,虚妄无实,如来藏常恒不变,自性具足,故烦恼不能改变、染污如来藏的清净体性。但就势用而言,烦恼染法炽然如火,具大势用,能够覆障清净如来藏,使之隐而不显,如云之遮日,而如来藏寂灭清净、不动不变,自身力用不彰,如贫家宝藏,不能自言。因此烦恼染法势用具足,能覆善法,清净如来藏力用不显,从这一意义上,烦恼染法占有优势。

众生身中皆有如来藏,这是修行成佛的内在的可能性,即内因。但由于如来藏本性寂灭,一方面不受烦恼染法的染污,即烦恼染法只可能遮盖隐覆如来藏,不能改变其净性,一方面又不具有清除烦恼染法的力用,即如来藏自身不能化染为净,如破云出日。因此内因只是一种可能性,它的显发还须依靠外缘,即佛、菩萨、大善知识的指拨帮助和佛法的诱导等。众生身中虽有如来藏作为成佛正因,但中若没有佛、菩萨等的指点,没有外缘的扶助,众生就不可能知道自身中有如来,自己不知,虽有亦无,如贫家中有宝藏,贫人不知有宝,故不能取而用之,虽有宝藏,丝毫不能易其贫,因此有不异无。只有因缘具足,内外结合,才能使内存的可能性转化为真正的现实性,才能出离三界,见性成佛。这种因缘体用的理论后世有所突破,后世已不满于如来藏体性寂灭的“被动”,加之以能熏染法的净熏之用,将外缘力用移之于内因本体,如《大乘起信论》。另外,众生身中自有如来身、如来藏的思想还影响了后世禅宗,所谓自性具足、莫向外求即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1]大正藏,15册,303页下。

[2]大正藏,15册,307页下。

[3]大正藏,15册,307页下。

[4]大正藏,15册,306页中。

[5]大正藏,15册,306页中。

[6]大正藏,15册,308页上。

[7]大正藏,15册,308页中。

[8]大正藏,15册,308页下。

[9]大正藏,15册,310页上。

[10]大正藏,15册,314页上。

[11]大正藏,15册,316页中。

[12]大正藏,15册,307页上。

[13]大正藏,15册,318页上。

[14]大正藏,15册,319页上。

[15]大正藏,15册,320页下。

[16]大正藏,15册,675页上。

[17]大正藏,15册,682页中。

[18]大正藏,15册,694页下。

[19]大正藏,15册,687页下。

[20]大正藏,15册,687页下。

[21]大正藏,16册,457页中、下。

[22]大正藏,16册,457页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