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 > 第九节 人格障碍(第1页)

第九节 人格障碍(第1页)

第九节人格障碍

&y)又称个性,它表现为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特质或个人特征;是一个人在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一个人的人格表现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的各方面。因此,认知能力、行为动机和情绪反应方面的特征,人际关系协调的程度,态度和信仰的体系,道德价值的特征等,就构成一个人的人格。

人格障碍(personalitydisorder)是人格特征偏离了正常,也称病态人格(psychopathiality),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人格发展的不协调如果有极端的表现就是异常心理现象了。例如,一个人抽象思维过分地或畸形地发展,就会变得过分理智化,缺乏“人情味”和应有的情感色彩。如果一个人形象思维过度或畸形发展,就会陷入幻想之中,或感情用事,有较高的受暗示性,显得矫揉造作。又例如,一个人本能、情绪、意向活动过分或畸形地发展,就会导致理智活动发展不足,以及高级情感活动发展的缺陷。这种人缺乏调节情感活动和行为活动的能力,从而成为一个**不羁、缺乏对情感情绪的自制力,偏离正轨、低级趣味占优势,行为**的人。由于人格内在发展的不协调,使上述几类人常常难以正确认知社会环境对自己的要求;难以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反应正确与否;难以对周围环境刺激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即做出的反应常是不适当的(不是过分了,就是不足),而且倾向于病理性反应。因此,具有人格障碍的人与周围社会环境之间也是不协调的。他们常常与周围的人,甚至是自己的亲人发生冲突;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能和同事友好相处;对工作缺乏责任感和义务感,经常玩忽职守,甚至超越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做出扰乱他人或危害社会的行为,以致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将人格障碍者看做精神病,因为它缺乏病因、发病日期、病程和转归等作为一种疾病所具有的特征;而且在实际上,人格障碍者有时很难与正常人格者有明确的界限。但是这种人确实有不正常的表现,不能算是正常人。在19世纪,这种人格异常表现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法国精神病学家比奈尔(P。Pinel)于1806年提出一个“不伴有疯狂症状的躁狂症”的说法。普里查德(J。C。Prichard)也于1835年提出“道德狂乱症”的概念,认为这类人属于一种精神扰乱的类型,他们的智力没有缺陷,但在情感、性格、习惯行为、道德观念和正义原则方面却是歪曲的和败坏的。1891年德国人科赫(J。L。A。Koch)作出进一步发挥,并提出了“精神病态”和“精神低格”的说法。1900年法国人莫伊比乌斯(Moebius)第一次提出了“病态人格”的概念,指出:“病态人格是一种正常人的疯病。”把病态人格即人格障碍看做正常的异态。

虽然一个人的人格障碍要到成年时期,在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时才会定型,但人格障碍者的主要特征在儿童期就会有所表现,并且他们的社会化,特别是早期社会化对其人格障碍的形成影响很大。也就是说,早期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家长对子女的不正确的教养态度,与人格障碍的形成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有关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致病原因以及如何防治,对于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医生和家长均有重要意义。

一、致病原因

(一)遗传因素

从调查中发现人格障碍在同一家庭内发生得较多。人格障碍者的亲属中人格障碍者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比,即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这是卡尔曼(KobalG。Kallmann)1930年在家谱调查中发现的。他在1950年还发现单卵双胞胎同性恋的同病率达到100%。斯莱特(Slater)调查8对单卵双胞胎和43对异卵双胞胎,发生病态人格或神经官能症的同病率分别为25%和20%。1972~1973年期间,有三组关于寄养研究的报道。人格障碍患者的子女从小寄养出去的与对照组相比,前者有较高的人格障碍发生率。这些说明遗传因素起一定作用。

(二)病理生理因素

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已经过多次研究,发现异常率均较一般人高。这种脑电图异常表现在两侧节律性慢波活动过度。这提示人格障碍者的大脑皮层成熟延迟,也就是控制冲动和社会意识成熟延迟。人格障碍者一般到中年后情况改善,这与大脑皮层成熟程度提高是一致的。

一般认为人格障碍者在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特点上,有不健全的地方。有人根据大脑边缘系统与人和动物的情绪及行为有极密切的关系,推测人格障碍患者的边缘系统可能发育不健全或有某些缺陷。又有人根据其对人格障碍患者的观察,发现大多数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活动常常由一些偶然的动机或偶然的情感冲动所左右,由一些本能的活动或特殊的嗜好所支配。因此,有人推测患者在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神经组织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可能有某种障碍;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如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协调活动,有某种障碍或有很大惰性;第二信号系统和第一信号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有某种障碍,等等。

(三)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1。恶劣的社会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形成人格障碍的温床

据美国某项统计,人格障碍者占20%,这显然与资本主义国家里家庭结构的不稳定,离婚率高、偷盗、抢劫、卖**、流氓活动等恶劣的社会风尚和道德败坏现象的严重存在,以及黄色书刊,色情、暴力影视不断腐蚀儿童、青少年有一定关系。在我国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广泛地受到社会和家庭成员的关怀和爱护,为每个人人格的发展提供了健康发展的条件。因此,我国人格障碍者比资本主义国家少。但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科学管理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精神文化,如黄色书刊、录像带以及金钱至上、个人主义、享受主义、自由化、性解放等腐朽没落的观念也接踵而来,对我国青少年和儿童的不良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家长特别是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态度,不良的环境和学校教育是人格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

人格的形成有禀赋的气质特征,但人格障碍形成和发展最为重要的在于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的环境最早是家庭,而直接且经常与他们接触的是父母和其他亲人。家长对儿童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及童年的某些精神创伤都对人格障碍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例如,在儿童期双亲去世及其他不幸事故,如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争吵,家人酗酒、道德败坏和违法乱纪等;不良的教养态度如儿童被忽视、被虐待,破裂家庭对儿童心理的伤害;父母的过分溺爱和保护;父母之间、父母与祖辈教育方式的不一致、矛盾或者放任自流,以及堕落父母的坏样板。研究发现母亲对儿童情感上公开和直率的拒绝,致使儿童攻击性人格障碍形成的可能性就很大。我国上海的调查发现,失足青少年中,存在家庭溺爱因素的所占的百分比例有上升的趋势。有人提出,如果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健康或走上歧途,那么在将来很可能会在一条毒藤上结出两个恶果:一是长大形成某种精神疾患;二是长大了由于心理变态走上犯罪道路。人格障碍成因虽尚不完全清楚,但它是由内外环境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经过长期塑造而形成的,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二、临床表现

(一)心理特征

第一,患者有特殊的行为模式,通常表现为对人感情淡漠、甚至冷酷无情。行为活动障碍表现为易冲动,受偶然动机或本能欲望支配;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和完整性;自制力差,常与周围人甚至亲人发生冲突,结果害人害己害社会。第二,患者具有的特征行为模式,是长期的而且是持续性的,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期。第三,患者常不认识这是一种缺陷,认为自己的表现是理所当然的,也有些人虽然口头上认识是缺陷,但难以改变。第四,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就比较恒定而不易改变。一般45岁以后有好转。第五,必须是成人(一般是指18岁以上)。第六,患者主观上感到痛苦,社交或职业功能明显受损。

(二)分型

1。悖德型或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personality)

悖德型或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类型。其主要特征是不断出现违反法纪或犯罪行为。在美国3%的男性、1%的女性有此种人格障碍。在贫困和缺乏文化教养的社区中发生率较高。家庭成员中有同类情况者也较多发病。这类人的情绪不稳定,常为一时的冲动性动机所支配,而容易发生各种违纪犯法的不正当的意向活动。这种人18岁之前,就常撒谎、逃学、小偷小摸、打架、被学校开除、拘留、管教,有过早性活动,虐待动物或弱小同伴。18岁以后破坏公共财物、经常旷工、长久待业或多次变换工作;易激惹、斗殴和攻击别人,心肠冷酷、忘恩负义,对自己的至亲也不例外;危害别人时无内疚感,不能维持一年或更久的夫妻关系。

案例9-7

李某男23岁未婚无业小学文化程度

自幼顽皮,动辄与家人争吵,摔打东西,有一次吵架时竟用螺丝刀刺伤其兄。8岁入学,成绩一直很差,老师多次家访,其母百般袒护,小学四年级时自动退学,终日浪迹于火车站,夜不归宿,与一伙坏友鬼混,致使一女青年怀孕后自杀。从小打架、扒窃成习,15岁时因盗窃行为入少管所3年;18岁又因偷窃送劳动教养;19岁因报复行凶,致人重伤而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

案例9-8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