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性心理教育
一、青春期性心理发展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青少年有学习了解性知识的需要。伴随着青少年性生理的逐渐成熟,他们了解性知识的心理的需求和渴望也就随之产生了。据2008年7月11日的上海《青年报》报道,上海中学生青春期调查显示,中学生分别通过网络、课本、教师、家长等多种渠道获取性知识,从频率和数量而言,网络排第一,家长排最后。性心理教育有助于青少年人格的健全成长。性教育并不是仅仅传授给青少年大量的性知识,还要使他们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学会爱人、尊重人,实际上就是学会如何做人。此外,性心理教育关系到青少年未来的幸福。性教育要帮助受教育者科学地认识性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成熟过程,认识友谊、爱情及婚姻关系的健康发展条件,树立性别平等、责任感与相互尊重等观念,以便享受幸福的婚姻家庭生活,避免由于性无知与失误而导致的疾病。
二、青春期性心理的教育内容
青春期性心理教育是青春期性教育的一部分,它与性生理、性道德、法律教育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青春期性生理发展的心理教育
随着青春期性生理的发展,青少年学生的性机能逐渐成熟,表现为女生来月经,男生出现遗精。男女两性的第二特征也日益明显,两性差异日渐扩大。
对此不少青少年感到既兴奋又困惑,表现为青少年男女对自己的身体及第二性征没有一个现实的和正确的意识。对青春期出现第二性征感到害羞、不安和不理解。另外有很多女性对自己的**发育不满意,为体形的胖瘦而烦恼;男性对自己的**不满意,为身材矮小而苦恼。他们将其看做自身的缺陷,产生自卑的心理,以至影响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
青春期性生理发展的心理教育,就是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两性生理发展的各种表现,消除他们思想中的不正确、不全面的认识和看法,如遗精伤元气,月经是不干净的,等等,从而使学生能以自然、健康的态度来接纳自己的性成熟。
(二)青春期性意识发展的教育
青春期性意识的觉醒,使得这一时期的学生常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些性意识活动。如被异性吸引,常会想到性的问题,出现性幻想、性梦等。这些性意识活动的出现是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的必然,属于正常的性心理现象。
由于当代青少年营养状况的迅速提高,第二性征的发育成熟情况明显提前,但其心理发展并未与之相适应,青少年自我约束能力差。由于学生对此缺乏了解,青少年性心理既受中国传统性禁忌、性耻辱观念的压抑,又受迅猛而来的西方开放性文化的刺激和**。这种冲突导致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矛盾与迷惘,从而出现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受传统性道德压制过重,出现性生理发育时期过于害羞、害怕、甚至厌恶、恐惧感,严重抑制了青少年性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正常发展;另一种极端是效仿西方的无所顾忌、不负责任的性开放价值观,以至出现传染性传播疾病,甚至走上性犯罪的道路。
青春期性意识发展的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性意识活动,并以适当的方式消除性意识活动对学习生活的干扰。
(三)青春期性行为的心理教育
随着青春期性生理的成熟,有些青少年还会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满足其性冲动的性行为,突出表现为**和婚前性行为。**基本上是一种自发出现的性**行为,它对缓解青少年的性冲动有一定的作用。适度的**行为对青少年的身体基本上没有损害,但是由于受不正确观念的影响,很多青少年学生在**后产生恐惧、懊悔、羞耻、负罪感等负性情绪反应,这会危害他们的心理健康。曹汉宾等报告,在被调查的600名在校大学生中79。5%有过**,**者中73。9%有自卑心理,13。4%担心日后性功能障碍和影响生育;据崔庚寅等对石家庄市在校中学生性梦的调查,对性梦产生“害怕”和“厌恶”心理态度的初中生占16。8%,高中生占24%,甚至大约3%中学生认为做性梦是“不道德的”和“罪恶的”。因为性无知、性禁忌、性压抑而形成的错误的性认识、性观念,会影响甚至扭曲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形成性心理发展障碍甚至病态。
婚前性行为是我国道德所不能容忍的行为,也是中学生守则所禁止的行为,其行为的产生,对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但近年来受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发生率上升,而发生性行为的年龄在下降。有的青少年甚至还发生卖**、嫖娼等性罪错行为。由此可见,研究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找寻青少年性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青春期性行为的心理教育就是让青少年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性冲动,防止婚前性行为和性罪错的发生。
(四)青春期异**往的教育
赫洛克认为,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主要是关于与异**往的发展,在此阶段,大多数青少年要经历疏远异性的“否定期”、向往异性的“试恋期”、积极接近异性的“狂热期”和异性之间的“恋爱期”四个阶段。我国理论研究提出青少年性心理发展三阶段论。
异性相斥期,这一阶段女性大约在10~12岁,男性大约在11~13岁之间。由于此时的少年男女性征发育迅速,彼此对性的差别特别敏感,在心理上出现彼此疏远、相互躲避、相互排斥的态度,课桌上的“三八线”就是典型的异性相斥现象。在学习活动中,男女界线分明,即便是必要的交往,男女交往也显得腼腆、不自然。
异性相吸期,随着青少年对生理发育和性的逐步了解,对性征发育的陌生与恐惧逐渐消失,开始产生异性相吸的心理。这一阶段男、女性大约都在12~15岁。他们在情感上渴望交流,在行为上渴望接近。此阶段的青少年喜欢和异性一起学习、活动,相互帮助,关系融洽;同时逐渐形成欣赏异性的标准,开始有自己特别喜欢或欣赏的异性对象,性成熟相对早的青少年开始提前产生恋爱行为。
异性相恋期是青春期后期,这一阶段从15岁一直持续到青少年进入社会,青少年将逐步完成从异性相吸到尝试恋爱,逐步形成爱情观。
中小学生大都处于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中学生渴望接近异性,并试图与异性的长者或同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是可以理解的和接受的。但如果因此踏入早恋的行列,出现男女交往行为的失当,则已经超出了学生正常的异**往范围。
由于青少年年龄尚小,心理还不成熟,他们对爱情、婚姻的严肃性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再加上精力有限,无法兼顾爱情与学习对他们带来的双重压力,常常导致爱情与学习双失败,给其心理带来沉重的打击。
青少年异**往的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区分友谊与爱情的界线,充分认识到早恋对于自我发展的不利影响,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异**往观念,发展适当的异**往行为。
(五)青春期性心理发展困扰的个别辅导
对于个别由于青春期性心理发展或由于早恋、失恋而导致严重心理困扰的学生,学校心理辅导老师要进行个别辅导,防止由此引发的性罪错、自杀、报复、心理疾患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
三、青春期性教育案例
案例12-18:“我是无聊的色鬼吗?”
欣欣是一名见到异性就紧张、羞涩的高中学生。最近一段时间他总爱做白日梦,一些低级粗俗的念头整天在头脑中转悠,有时心理还会产生一阵阵莫名其妙的冲动,浑身燥热不安。对此,欣欣感到很苦恼。“我是不是一个无聊的色鬼啊?”欣欣越想越害怕,经过内心的激烈斗争,终于走进了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老师亲切地向他讲解青春期性意识发展的心理规律,指出欣欣出现的这些情况是正常的性心理发展的表现。欣欣放下了心理负担,感到心里轻松多了。针对欣欣反映的本人喜欢从一些不健康书刊中获取性知识,沉浸于白日梦无法自拔的问题,心理辅导老师提出了一些指导性建议:为了使自己的性心理健康发展,要从严肃的书籍中获取科学的性知识,杜绝观看不健康的黄色书刊;还针对他不善于与女性同学交往的缺点,建议他主动参与一些男女同学共同协作的活动,比如,班会活动、班级间的球赛等。通过心理辅导,欣欣按照心理辅导老师指导的方法控制和转移自己的性意识冲动,白日梦少多了。另外与异**往也渐渐变得大方得体,减轻了见到女同学就紧张的情绪。
案例12-19:失恋不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