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 > 第一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第1页)

第一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第1页)

第一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要求,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建立心理辅导室;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根据纲要的精神和国内学校教育实践,笔者提出以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①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学科教学中;②应当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活动课;③班主任工作;④开展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⑤重视家庭教育,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等。

一、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学科教学中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教育部2012年《修订纲要》”)中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要求:“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在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的全过程中。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与主要方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作为个体发展的一种基本素质——心理素质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全发展,不是通过一门课程就可以实现的,它必须借助于各学科的协调配合和全面渗透。因此除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更重要的在于所有教师在各科教学中,结合教材本身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人格塑造与心理疏导。

教学与心理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心理发展要在掌握知识中进行,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提高了,又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但是在学科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指挥下,仅仅重视知识的教学,却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的教师对学生不一视同仁,偏爱少数学习“尖子生”,忽视甚至歧视学习“差生”,使不少学生感到压抑和自卑;有的教师教育行为简单粗暴,把心理惩罚当成教育学生的手段,从而使不少学生情绪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甚至罹患学校恐怖症等。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方法及心理辅导技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有效地发挥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水平,根据学生实际接受程度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等心理素质。

(一)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教材的处理与挖掘

教材的处理与挖掘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灵活妥善的处理,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要注重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的激发,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

2。教学活动的设计

传统的学科教学强调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学生要适应教学,从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主体需求;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心理需求,教学要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3。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与课堂管理

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与管理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课堂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学生学习具有潜在影响。民主和谐、师生合作的课堂心理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活泼。

4。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形成学生主动学习、好奇探究的意识和坚持不懈、精确细致等品质,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自主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进而促使学生好学、乐学。

5。学习困难生的个别教育

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其改进作业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

(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良好教态,教师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仅对所谓的学习“尖子生”,而且对所谓的学习、品行“差生”都给予同样的关怀、爱护。这有助于形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态势以及良好的师生情感的互动。

2。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动机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学习的优劣与其学习动机水平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根据学科内容特点,改进教学的策略方法,使学生愉快地、兴趣盎然地学习。

3。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成功和失败不仅是反映学习成果的信息,而且还可能对后续学习的动机产生正性或负性影响。不少研究表明,成功体验对动机激发作用大于失败的体验,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尤其如此。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演板练习、作业讲评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因人而异地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提出不同要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失败,进而不断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4。化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困扰

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对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懒散、分心、烦躁、厌倦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调适、疏导,并灵活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

5。重视教师人格力量的作用

人格是由一个人的价值取向、认识、情感和行为方式组合而成,表现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中小学生的人格正在形成时期,社会环境,特别是教师的人格对其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科教学中,不仅重视“教书”,而且重视“育人”,重视自己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有意识地以自己的自信乐观、诚实正直、积极进取、认真负责、锲而不舍等人格特征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案例14-1

1。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一课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2。教学目标(含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选材与中心的关系;理解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的作用;学会运用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从平凡小事中认识、体验母(父)爱;培养学生爱父母,并升华到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

3。教学课前准备

第二章问卷调查学生与家长相处的状况(发现目前不少独生子女对父母的爱视而不见,认为理所应当);

第三章学生写自己与母亲(或父亲)的小故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