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 > 第十一节 网络成瘾(第1页)

第十一节 网络成瘾(第1页)

第十一节网络成瘾

据统计,全球二十多亿网民中,有114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瘾综合征,占总人数的6%。进一步调查还发现,病人多集中在学生、无固定职业者(网虫)及家庭主妇,这些人有充裕的时间痴迷电脑,因而是易感者。

对于网络成瘾现象,目前有许多相关的名称,如“网络成瘾”(iion,IA),“网络成瘾障碍”(iiondisorder,IAD),“网络依赖”(idepeerdependence)、“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etuse,PIU)、“冲动—强迫性网络使用障碍”(impulsive-pulsiveiusagedisorder,IC-IUD)等。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陶然采用“网络成瘾”这一疾病命名。陶然对网络成瘾进行如下定义: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表现为对网络的再度使用产生强烈的欲望,停止或减少网络使用时出现戒断反应,同时可伴有精神及躯体症状。

一、致病原因

学生沉迷网络,以致成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一)学生自身因素是沉迷网络的主要原因

1。孤独、遇挫折逃避现实

由于我国现实学校的应试教育的指挥,使学生感到学习紧张,压力大;最渴望与同龄伙伴的交流,以缓解心中的压力,宣泄自己的烦恼、痛苦。但是我国目前在学的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不能满足与同伴交流的需求,他们感到孤独。另外,现实生活中难免遇到不顺、挫折,他们的自尊心强、好面子,可能选择不与现实中的朋友、老师或家人交流,而选择隐藏着真实身份的网络,他们不必避讳什么,畅所欲言。也就是说网络成了他们的倾诉与发泄的手段,也是他们寻求“理解”与帮助的对象。

2。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

中小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他们对新鲜事物的认同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很强。而现在最新的观念、最近发生的事、最内部的消息有很多是通过网络传播的。所以有些年轻人出于好奇,想做先知之人。就在好奇和虚荣心的双重驱动下,开始接触网络。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就会使其产生网络依赖。

(二)家庭原因

1。家长期望过于单一,子女容易产生挫败感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于单一,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为孩子成就感的唯一来源,一旦学习失败,孩子们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但是在网上,特别是网络游戏当中,他们很容易体验成功,闯过任何一关都可以得到“回报”,这种成就感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体验到的。

2。家庭缺失学习动机的教育,学生缺少内在学习动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包办的事情太多,上好学校,找个好班级、好班主任,等等。为此孩子自然产生一种想法,学习是给父母学的,有父母在,什么事情都不用愁,包括未来的就业,从而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这些孩子迷恋网络根本原因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3。家庭关系不和谐

随着离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会问题的增多,社会上的“问题家庭”也在增多,这些孩子通常在家里得不到温暖。但是在网络上,他们提出的任何一点儿请求都会得到不少人的帮助。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反差,很容易让“问题家庭”的孩子依赖、迷恋网络。

(三)学校教育原因

中小学校教材内容深,学生负担重,学校的德育工作变成了一种说教,加重负担,学生对现有的教材学习兴趣缺失,他们便到新奇的、有大量信息的网络上寻求乐趣。“网瘾”问题的背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四)网络本身的吸引力

网络聊天给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期的青少年与人平等交流的机会,满足其交往、被尊重、被需要的心理需要。中小学生本来就是喜欢游戏的,而现实给孩子游戏的空间、时间太有限。网络游戏的**是难以抗拒的,有人称网络游戏为“电子海洛因”,一旦迷恋,极易成瘾。由于我国的文化特点,一谈性教育,许多家长老师都谈虎色变,而对孩子采取封堵严防的办法。网络为色情的传播提供了另一条途径。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许多网站商家就是靠色情引诱青少年的点击,以获得利润。

(五)社会原因

社会对于网络市场监管不力。由于网络对中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网吧成了一个利润颇丰的市场。而社会对于网络市场监管不力,学生进入网吧不用按有关规定的要求,出示身份证件。还有的网吧帮助学生躲开家长、老师及有关部门的追查,提供“便利”的服务,容留其在网吧包宿过夜。这也是网瘾滋生的温床。

二、临床表现

(一)网络过度使用

个体使用网络的频率和时间均已超出正常的限度,占据大部分业余时间,使用网络的目的不是学习和工作,学习和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易疲惫、困倦、无精打采、效率下降,严重者旷课、旷工,并对日常生活及人际交往有一定影响;为此经常受到他人的批评,甚至与家人朋友发生冲突;个体对上述危害虽有所认识,但仍继续使用。

(二)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常伴有躯体和精神症状。可将网络成瘾分为以下5类: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交易成瘾,其中以网络游戏成瘾居多。患者对网络的使用存在极大的渴求;患者能够从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体会到强烈的愉悦和满足感,患者对网络使用逐渐失去了自控能力,驻足于网络的时间增多,可由最初几天上网一次发展到每日上网几小时,最终需要连续几日都在网络上;当突然减少或停止上网时,患者会出现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严重者甚至出现冲动、攻击、毁物等戒断反应行为;戒断反应的出现也加剧了患者对网络的渴求程度,患者也常更加沉迷于网络,难于脱离,从而减少或放弃了从前的兴趣、娱乐及其他重要的活动。患者无视家人和朋友的劝告,为能够上网采取说谎、旷课、旷工、偷拿家人钱财等行为,变得冷漠、无情,丧失了对自身及他人的责任感。

个体从网络正常使用,经网络过度使用到网络成瘾需要经历一定的发展过程,鉴别要点见表9-1。

1。伴发的躯体症状

食欲减退、胃肠功能障碍、营养不良、睡眠节律紊乱以及疲乏无力、心慌胸闷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因长时间注视电脑屏幕,会引起视疲劳、眼部干涩、胀痛、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甚至出现视屏晕厥现象(一过性黑蒙,可伴有恶心、呕吐)。长期操作电脑可导致腕关节综合征(鼠标手),偏头痛、颈肩疼痛及颈椎病,并增加了诱发过敏性疾病及癫痫的风险。

表9-1网络正常使用、网络过度使用、网络成瘾的区别

2。伴发的精神症状

过度沉溺于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会致使患者现实检验功能受损,不能从网络的“虚拟刺激场面”和“高等级身份”中完全脱离出来,可出现自信心膨胀、自我评价过高等高涨情绪反应;游戏中的失败和死亡场面也会引起患者恐惧、害怕的情绪体验,甚至常常担心有不祥降临等;部分严重的患者几乎完全与现实隔离,可出现短暂的现实解体、甚至妄想。因过度的网络使用往往受到家人、朋友的反对和批评,致使个体对现实生活产生严重的不适应感和无法融入感,出现悲观、沮丧、对未来失去希望等低落情绪体验,但上述症状并不会减少患者使用网络的行为,相反,患者往往会通过上网来缓解上述不良情绪;而且在戒断期也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3。与网络成瘾相关的其他精神障碍

网络游戏独有的挑战性和逼真性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使许多青少年模糊了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界线,形成并固化了一些不良行为模式,出现经常说谎、不服从家长老师的要求、违反学校纪律,反复逃学、打群架、离家出走等品行障碍问题。同时,网络的匿名性和脱离现实性也固化了患者社会适应不良的模式,可能导致人格障碍,尤其是回避型人格障碍,表现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对他人过分依赖、自卑,需要被人喜欢和认可,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无法适应现实生活,对社会活动和以往的朋友采取回避态度,变得孤僻、多疑、情绪不稳等。

长期沉迷于网络还可导致心境障碍,比如,对于自己的学业及工作前途感到悲观、自我评价过低、情绪低落、做事情没有兴趣及愉快感下降,常常周身乏力倦怠等。部分患者因与人交流过少,逐渐变得害怕与人交往,担心在别人面前出丑,回避社交活动,导致社交恐怖症。有少部分患者因上网引起偏头痛、消化功能不良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迁延。个体戒除网瘾后,仍可能在以上症状的基础上出现敏感、多虑、烦恼、过分担忧自己的身体、易紧张、易疲劳、做事犹豫不决及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症状。此外,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物质依赖也是网络成瘾较常见的共患疾病。

三、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