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 第二节 多动症(第1页)

第二节 多动症(第1页)

第二节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hyperkiie)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综合征。是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儿童,具有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集中困难、行为冲动性和活动过度的特点,因而学习困难、学习成绩及社会适应能力差。过去曾称为轻微脑功能障碍(缩写MBD),近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又称其为注意力不足症(ADD)。这类患儿长大后,多动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但其违法行为、教育困难、病态人格等精神障碍仍高于常人。

由于诊断标准的不同,各地发病率差异很大,国外报道在学龄儿童中的患病率为4%~20%不等,我国患病率在1。3%~13。4%之间。其起病始于学龄前,但能确诊者多为学龄期,约占全体小学生的1%~10%。男多于女,其比例4∶1~9∶1。

一、致病原因

多动症的病因,目前有各种假说,真正病因仍不完全清楚,但多数学者确信多动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病因中有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病例中体现为各有侧重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该症由于在儿童心理障碍中发病率较高,对正在成长中的儿童的学习、社会适应能力的不良影响较大,因而引起广大教师、家长的注意。下面列举的一些原因作为参考。教师、家长应尽量设法避免或减少不良因素,预防儿童患多动症。

(一)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患儿的父母、同胞和亲属中患本病或其他精神疾病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孪生子研究发现单卵双胞胎的多动症同病率达100%,而异卵双胞胎的同病率仅占17%。

(二)脑部器质性病变

能引起多动症的脑部器质性病变包括产前、产时、产后缺血、缺氧引起的轻微脑损伤,如难产、早产窒息、颅内出血或宫内发育不良;生后有脑外伤,高热惊厥、脑炎、脑膜炎、癫痫、一氧化碳中毒史者。脑电图功率谱分析发现,多动症患者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本症的发生确实有生物学基础。但多数学者认为本症的主要病因并非脑器质性病变,而可能与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有关,如多巴胺、β烃化酶(DBH)偏低造成去甲肾上腺素减少,而多巴胺递质不足又与基因遗传有关。

(三)社会心理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研究发现,几乎一半以上的多动症儿童,血中含铅量较高。工业社会的环境污染,汽车的汽油燃烧,化合物的铅会挥发成气体进入空气中,被儿童吸入体内。用含铅的玩具、餐具,使儿童体内铅蓄量过大,造成铅中毒,可能引起本病。

2。社会文化因素

有人发现不少多动症患儿的家庭有喜高音调、快节奏和近似噪声音乐的嗜好。当今许多电视、音响节目充斥狂歌劲舞、打斗凶杀场景,对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构成超强刺激,极易引起脑功能失调。

3。教育因素

目前公认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良教育因素是儿童多动症的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下列四种不良教育方式均可诱发本病。

(1)放任型。家庭破裂、父母离异或早丧,子女缺乏教育,放任自流,导致心理变态、行为偏离、社会适应不良,入学后易有多动表现。

(2)专制型。家长或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在家中或学校中经常受到指责、打骂,儿童心理压力增加,精神紧张可致多动。老师的歧视、冷漠使儿童产生逆反心理也可致病。

(3)溺爱型。父母对子女过于娇纵溺爱,养成任性习惯,日后难以适应环境和约束个人行为。

(4)相关型。父母自身行为不端,举止不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诱使儿童多动行为。甚至有的家长幼年患有多动症,成年后仍冲动任性、脾气暴躁,再把这种素质遗传给子女,故本病有家庭倾向。总之,家庭教育和父母对子女态度不当、家庭背景不良是多动症致病的重要原因。

二、临床表现

(一)注意力不集中

多年来对多动症儿童的研究发现,注意力集中困难,是该类患儿突出的、持久的临床特征。患儿不能专注于一件事,易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玩时,拿了这个玩具没玩一分钟就丢下玩别的了;上课时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几分钟后就做与课堂内容无关的动作。这种患儿的分心不是发生在任何场合,他们有时也能较好地从事一种活动,比如,在黑板上解题或从事一对一的游戏时,分心不太明显。

(二)活动过多

活动过多是多动症的主要特征。这类儿童在婴儿时就表现出好动、不安宁,学走路时以跑代步。幼儿时不停地奔跑做事。上学后,多动表现突出,在课堂上坐不住,身体在椅子上不停挪动,严重的则擅自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走动。好与人说话,推撞别人,惹是生非或做各种怪样。

这种儿童的多动与一般儿童的好动不同,因为他们的活动是杂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的。在运动场上难以看出他们与一般儿童的差别。但在限制活动的教室里,他比一般好动的儿童明显表现出不能控制自己的活动。不过,当得到成人个别注意时,或从事一对一的活动(如两人下棋或对他讲故事)时,他也能安静一会儿。

(三)冲动性

多动症儿童的行动多先于思维,即他们不经考虑就行动,这就是冲动性表现,如在教室内突然喊吵、离座奔跑、抢同学东西或袭击别人等。在集体游戏时,他们难以等待。

这三个主要临床特征常引起一系列继发性后果,如学习困难,成绩不良,常不及格或留级,大多数患儿情绪低沉、有自卑心理,有逃学、说谎、斗殴、偷窃等品行问题,不伴有精神异常或明显智力落后。

本症一般学龄前起病,病程半年以上。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可归结为一点,主要是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由此,患者表现出不需自我控制的无意注意无损,如观看球赛;而需要意志控制的有意注意则难以自制,如上课思想不集中、动作过多。患者对情绪和情感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而表现任性冲动、情绪不稳。品行上的问题也与自制力不足有关。

热门小说推荐

武道至尊
暗夜幽殇武道至尊
...
无限邮差
过水看娇无限邮差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