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影像中的生死课 推荐电影 > 附录(第2页)

附录(第2页)

让你欲罢不能,让你泪流满面,让你豁然开朗,让你会心大笑——心理治疗家亚隆就有这样的本事,带着温暖和智慧,让你和他共同直面死亡。勇敢打开《直视骄阳》,走上对死亡的探索之旅,你得到的是启迪,是陪伴,也是疗愈。

《生死学十四讲》余德慧中国长安出版社

余先生是有哲学深度的学者,也是有情感力量的服务者。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里,他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大学重开生死学课程,并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心莲病房为生命末期患者服务,也在那里送走了自己。他的书因此拥有哲学的深邃和对生命的真实关切,像暗夜中的篝火,让人在温暖中望向浩渺的星空。

《最后一堂生死课》辜琮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生死学”不是学问,而是生命的态度与终极关怀的探索——此话深得我心。作者是台湾的佛学讲师,带着从容不迫、开阖有度的气息,探讨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死之间应做何事。他在“生死学”的框架下,阐述中西哲学和不同宗教的生死观,也涉及生死学许多实务的层面,是很好的生死学入门之书。

《死亡如此多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编中信出版社

死亡总是引起最强烈最复杂的情绪,纠结、无助、失落、哀伤、愧疚、怨恨和愤怒;死亡也是一个机会,让人可以把最温柔、最深沉的情感释放出来。因此,死亡“多情”。百余位医护人员的口述实录,让这多情的死亡呈现出真实的面目。

《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肯·威尔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肯·威尔伯的述说与阐释和崔雅的病中日记彼此交织,如同深夜里的一曲弦乐二重奏,开始时它只是在我的耳边若有若无地回响,渐渐地它渗入到我的灵魂深处。因为,它不仅仅是动人的爱情故事和癌症患者的心路历程,更充满着对心灵的拷问和对生命的思考。

《时光队伍》苏伟贞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我愿《时光队伍》永远不拥有太多的读者,我宁愿自私地把它据为己有,虽然这不可能——这种能被视为灵魂伴侣的书,应该深藏,不应暴露。作者把悲壮的家国故事和悲伤的死生别离,编织得如此浓稠细密,字里行间既殷殷泣血,又朗朗有声。“死之将至,所余唯风格而已”,酷!

《让“死”活下去》陈希米湖南文艺出版社

自以为见过许多死亡,陪伴过许多悲伤,遇到这本书,才知道自己远远不懂悲伤需要多少的尊重!史铁生说,“我要一直活到我能够坦然赴死,你能够坦然送我离开”——铁生坦然赴死,希米却要在孤独中用漫长的时日,去让“想念落实了想念,悲伤驱走了悲伤”,然后带着“死”活下去。

《生命的余味》鲁培希特·施密特、朵特·席珀吉林文史出版社

德国一个五星级餐厅的主厨,在事业的巅峰期去了一家安宁病所,给临终者做饭。第一天,面对那些活不了几星期的人,他不知道自己该严肃点还是轻松点,不知道做的美食病人是否喜欢。后来发生的一切,却让他感到自己中了人生的大奖……

《汉娜的礼物:来自一个美丽生命的启示》玛丽亚·豪斯顿中信出版社

读汉娜会想到周国平的妞妞,两个被癌症夺去生命的小姑娘,都让人泪如雨下,心痛如绞。不同的是,我不忍再读《妞妞》,却愿意重读《汉娜的礼物》,并把它推荐给更多的人。因为它告诉我的是,当死亡不可避免时,可以怎样美好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

《杀戮的艰难》张娟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大多数中国人从小就认为杀人偿命是“天理”,死刑仿佛总是代表着正义的审判。台湾张娟芬女士的这本书,却用一个个案例,把这条“天理”变为一个需要思考和讨论的对象。死刑存废,在当下中国正变得越来越不容回避,这就是此书需要去读的理由。

死亡十影

《姐姐的守护者》导演:尼克·卡索维茨

为了挽救一个生命,是否可以“制造”另一个生命?当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深地介入生命过程的时候,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谁有权力对他人的生命做出决定?这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这个故事,是展现,是探索,也是警示。

《心灵病房》导演:迈克·尼科尔斯

许多的俯拍镜头、许多的女主角的独白,给这部电影带来了一种冷静的疏离感。人到中年的女知识分子,因为罹患癌症,被卷入现代医学强大的、带有男性特质的技术气场,这似乎更加深了生命的脆弱与孤独。还好,两位女性陪伴者用温暖的人性,挽救了生命的尊严和安宁。

《雨中的请求》导演:桑杰·里拉·布汗萨里

人到底有没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利?没有品质的人生是否可以放弃?这部热闹的、带给人视觉享受的宝莱坞电影,最终要表现的却是如此冷峻的一个主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安乐死这个残酷的话题将会越来越多地被提起。

《呼喊与细语》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死亡是一种边缘处境,没有人可以逃避它。这种处境的一个作用,或许就是暴露灵魂、检验人性吧。伯格曼用一间红屋、四个白衣女人、一场死亡,不动声色地展现着人类的痛苦与孤独,绝望与渴望。伯格曼细腻的风格化的表达,战胜了故事的沉闷与压抑。

《生之欲》导演:黑泽明

黑泽明的这部黑白老片,印证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家亚隆的观点: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紧密相关。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就越强烈。和半个世纪后的美国电影《遗愿清单》不同,它所表现的对死亡恐惧的超越更具有社会性。

《活着》导演:张艺谋

在这部名为“活着”的电影中,有许多的死亡,它们不是自然死亡,也不是天灾或疫病导致的死亡,它们应该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作“社会性死亡”。有些时候,社会性死亡会有一个“意外死亡”的外表,但“意外”掩盖不了这些死亡的荒诞与残酷。

《永生之法》导演:古斯塔沃·罗恩

在死亡的灰暗背景上,两个白血病男孩演出了他们多彩的生命故事。有些时候,孩子就是上帝派来的信使吧,通过他们透亮的眼和单纯的心,人们得以重新理解生命,包括它的艰难和沉重,也包括它的甜美和丰盛。

《特别响,非常近》导演:史蒂芬·戴德利

9·11,九岁男孩奥斯卡的父亲再也没有回来。一把藏在花瓶中的钥匙,让他带着幻想开始了不可思议的寻找。或许,每个人在经历了巨大的丧失之后,都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展开一次寻找。然后,重新发现生活,让心有一个着落。

《入殓师》导演:泷田洋二郎

入殓,是一种行为,一个过程,是丧葬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这部电影中,它成了行为艺术。入殓,为什么可以如此精致,如此细腻,如此庄重,如此美丽?因为入殓师视其为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非生命的过程,它无声无息地化解着死亡的恐惧和别离的哀伤。

《遗体:面向明天的十天》导演:君塚良一

看这部电影需要一点儿勇气:大海啸过后,一具具遗体被运到体育馆,其状恐怖而惨烈。一个即将退休的老人请求加入志愿者行列,帮忙安放遗体和协助家人认领。在混乱与悲恸中,宁静和庄严慢慢升起,逝者由此获得尊严,生者因之得到抱慰。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