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你们在讨论中最为突出的是,用大量案例说明自己的论点,这些案例不仅来自《泰坦尼克号》电影本身,也来自于不同的学科和真实的生活,比如想长生不老的皇帝,比如作家群体、战地摄影师群体,比如马达加斯加人,比如临终关怀。这些丰富案例的提出,不仅对观点进行了说明,同时有助于扩展思维,看到问题的不同维度和层次。
小组作业评语(四)
讨论题目:沉船之际,用什么标准决定谁先逃生?
你们用PPT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很有特点,似乎也在提示老师,同学们希望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也许下一轮讲课中,老师会留出展示的时间,让大家能共享讨论的成果。
PPT引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材料,即泰坦尼克号上遇难者的分类人数(儿童、妇女、绅士、船员)统计,PPT对数据又做了进一步分析,画出若干图表,发现头等舱“绅士”(这里应该指男性乘客)的获救率(33%)与三等舱的儿童(34%)不相上下(美国《新闻周刊》的报道是“稍高”),因此得出结论:卡梅隆美化了现实,“哪有什么妇孺先走啊”。用数据说话,是非常重要的说理方式,也是你们的讨论最精彩的地方。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引用重要资料作为论据,一定要注明出处。另外,通过数据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应当更清晰准确地进行表述:尽管在沉船之际,人们听到了“妇女儿童先走”的呼喊,尽管乘客中69%的妇女和儿童活了下来,而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还,但对数据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阶层才是获救更重要的因素。得出这个结论,本可以使讨论继续深入:妇孺先走,作为西方一种约定俗成的原则,为什么不如阶层优先更强大?妇孺先走的原则是怎样产生的?对人类的发展是否有意义?
听说你们讨论得很热烈,那张“随便瞎说”的PPT也展示了不同的思考路径。可惜讨论的过程没法在PPT上展现,老师无从判断讨论是怎样推进的。这个作业的目的,并非要取得一个外在的结果,比如得出什么结论,老师关注的是讨论过程的内在效果,即到底有没有增进对于事情的认识。
小组作业评语(五)
讨论题目:生死关头,为什么有人很坦然,有人很挣扎?什么样的人可以坦然面对,他们具有哪些(人格)特质?
你们在讨论中用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理论来解释泰坦尼克号上人们的行为,让抽象的理论和真实的生活有了联结,这是很可贵的。不过我有些后悔让你们几个学心理学的同学在一个小组讨论,我感觉到在讨论中,心理学“理论”成了主角,而生活与生命的鲜活与复杂,包括你们自身的感觉、感受都好像被放在一边了,你们自身的思考与创造好像也被既有的理论限制住了。很多时候,正是问题意识和对问题的追问,发现既有理论不能完全解释某些现象,让新的理论得以诞生。或许你们中间某个人,将来会为心理学贡献新的理论呢,老师可以这样期待吗?
小组作业评语(六)
讨论题目:抗争or接受:影响人们面对死亡态度的原因。
看完了你们小组的讨论,发现了你们小组和每个人的特点。例如,在讨论中,有人可以不断提出问题,虽然这些问题不一定能在短暂的讨论中做出非常深刻的分析,但我认为提出问题本身就很重要,这些“问题”来自于思考也有助于思考。还有的人善于提出反例,正是这些反例,可以让我们从抽象的理论和宏大的概念,回到丰富复杂的生活本身去做更多的思考。还有的同学,善于在讨论进程中进行总结梳理。总结梳理有助于讨论者发现已经拥有什么和新的、有待深入的问题,推动和把握讨论的进程,但这个任务往往会在讨论过程中被忽略,而你们却做得很好。
你们小组的另一个特点是分工明确,不是一两个人承担所有的工作,而是每个人都投入其中。很好奇,你们是怎样做到的?
由于你们所探讨的问题涉及的面向比较多,为了能使讨论聚焦或更深入,或许在第一次讨论之后,确定一个主题,各自去学习思考后再进行第二次讨论。在一个方向上掘进,也许收获会更多。
小组作业评语(七)
讨论题目:日常情境和死亡面前的生命平等与弱者关怀
你们是最先交作业的小组,从讨论中也可以看出来,你们思想是活跃的,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观点或很好的问题。但非常可惜的是,几个主要的论题都没有深入展开。例如,什么是生命的平等?在灾难面前,女性和孩子更加弱势吗?妇女儿童先走,是出于贵族精神吗?为什么有人可以超越动物本能?我感觉你们的讨论一直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都浮在表面。我想原因可能是:
其一,讨论前的准备不足。没有对讨论的方法进行讨论,也没有查找更多的相关资料(你们所提交的资料,与问题的相关度似乎不是很高)。
其二,讨论中话题转换太快,一个问题刚刚提出,就转到了另一个问题。如果小组中有一个人负责对讨论进程进行把控,或许会好一些。
其三,讨论中没有人及时进行总结梳理,找出已有的成果或需要进一步深入的地方。
其四,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没有倾听并认真回应他人的观点。
BeforeIdie,Iwantto(在死之前,我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参见燕良轼:《解读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30页。
[2][美]尼尔·布朗、[美]斯图尔特·基利:《学会提问》(原书第10版),吴礼敬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第4~8页。
[3]文章选自2012年8月12日《新京报》“通识教育:构建真实完整的幸福”专栏,作者朱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