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影像中的生死课说到寻梦环游记 笫几章 > 心莲花开(第2页)

心莲花开(第2页)

今天,医学越来越发达,各种医疗手段越来越先进,在生命的尽头,死亡仿佛也变成了一件只有医生能处理的事情。人们似乎已经认可,只有在ICU中插满管子地死去才是“正常”的。心莲病房反其道而行之,给了人们另外一种选择:用柔适照护代替有创抢救,用人文关爱来满足患者和家属的心理需要、灵性需要,让患者能够安宁地、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让死亡和出生一样,得到祝福。

多希望,每所医院中都能有心莲花开!

假如我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我选择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1][美]欧文·D。亚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黄峥、张怡玲、沈东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373~375页。

[2]陆幼青,上海人,1994年被诊断为胃癌并开刀,经手术后1998年癌症复发。2000年7月底,他决定在“榕树下”网站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生命最后的经历和生理、心理的变化”,其连载作品被结集成《生命的留言——〈死亡日记〉》。他于2000年12月去世。

[3]参见[美]欧文·D。亚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黄峥、张怡玲、沈东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46页。

[4]]参见辜琮瑜:《最后一堂生死课》,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第42~48页。

[5][德]贝阿塔·拉考塔、[德]瓦尔特·舍尔斯:《生命的肖像》,王威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页。

[6]王一方:《中国人的病与药》,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年,第21~22页。

[7]王一方:《中国人的病与药》,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年,第94页。

[8]参见王一方:《中国人的病与药》,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年,第95页。

[9]王一方:《中国人的病与药》,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年,第96页。

[10]参见[德]欧文·D。亚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黄峥、张怡玲、沈东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458页。

[11]参见[美]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美]大卫·凯思乐:《当绿叶缓缓落下》,张美惠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5页。

[12]参见辜琮瑜:《最后一堂生死课》,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第221页。

[13][美]阿图·葛文德:《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彭小华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26页。

[14]]席修明、王一方:《对话ICU:生死两茫茫——技术时代的生命终结与死亡意义》,载《读书》2011年第3期。

[15]]席修明、王一方:《对话ICU:生死两茫茫——技术时代的生命终结与死亡意义》,载《读书》2011年第3期,第53页。

[16]]参见席修明、王一方:《对话ICU:生死两茫茫——技术时代的生命终结与死亡意义》,载《读书》2011年第3期,第53页。

[17]参见辜琮瑜:《最后一堂生死课》,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第254页。

[18]参见温静芳:《安宁死亡权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60~92页。

[19]“选择与尊严”是首个在中国提倡“尊严死”的公益网站,也是2013年注册成立的“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的网站,注册后可以在线填写名为“我的五个愿望”的生前预嘱。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