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影像中的生死课 电子书 > 作为教师的快感(第2页)

作为教师的快感(第2页)

[3]]刘瑜:《观念的水位》,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35页。

[4]]参见[美]菲利普·津巴多:《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孙佩妏、陈雅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5页。

[5]1971年,为了探究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究竟会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以及社会制度能以何种方式控制个体行为,主宰个体人格、价值观念和信念,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监狱实验”。经过一系列医学和心理学测试,24名身心健康、遵纪守法、情绪稳定的年轻人入选。他们被随机分成三组:9名犯人,9名看守,6名候补,接着被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实验一开始,受试者便强烈感觉到角色规范的影响,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到了第六天,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经变成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提前终止。

[6]]米尔格伦的权力服从研究,开始于1961年7月,也就是在纳粹分子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审判,被判死刑后的一年。米尔格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地服从了上级的命令,我们能否称呼他们为大屠杀的凶手”。在实验中,米尔格伦用电击唤醒了普通人心中“平庸的恶”,证明“那些只做着分内之事,从未质疑自我角色的普通人,可能会在可怕的毁灭性活动中充当帮凶”。

[7]][美]菲利普·津巴多:《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孙佩妏、陈雅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315~317页。

[8]]徐贲:《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第315页。

[9]北京歌路营教育咨询中心是我退休后和原“青春热线”志愿者杜爽共同创办的公益机构。

[10][美]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冯川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7页。

[11]参见[加]理查德·贝利沃、[加]丹尼斯·金格拉斯:《活着有多久:关于死亡的科学和哲学》,白紫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第58~59页。

[12][加]理查德·贝利沃、[加]丹尼斯·金格拉斯:《活着有多久:关于死亡的科学和哲学》,白紫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第59页。

[13]参见[美]欧文·D。亚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黄峥、张怡玲、沈东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10~159页。

[14][美]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梁永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8页。

[15][美]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林骧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第453页。

[16]][美]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第182页。

[17]][美]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第149页。

[18][美]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梁永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1页。

[19][美]菲利普·津巴多:《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孙佩妏、陈雅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250页。

[20]参见[美]大卫·利文斯顿·史密斯:《非人:为何我们会贬低、奴役、伤害他人》,冯伟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年。

[21]“街头智慧”是指在复杂的实际生活中获得的生活技巧,是在书本上和课堂中学不到的。

[22]参见[美]菲利普·津巴多:《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孙佩妏、陈雅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504~508页。

[23][美]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胡晓姣、李爱民、何梦莹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69页。

[24]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9页。

[25][美]菲利普·津巴多:《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孙佩妏、陈雅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502页。

[26]][美]欧文·D。亚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黄峥、张怡玲、沈东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39页。

[27][美]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第174页。

[28]冯川主编:《弗洛姆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第556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