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影视概论教程第二版 > 三亚洲电影(第2页)

三亚洲电影(第2页)

1995年到1998年是韩国电影多元化新格局形成的重要阶段。1996年洪尚秀《猪掉进水井的那一天》、姜帝圭《银杏树床》具有了年轻时尚的特征;1997年因金融风暴电影制作数量急剧减少,但李正国《信》、张允贤《上网》等票房依然很高,同时李沧东《绿鱼》、宋能汉《No。3》、张善宇《坏电影》等影片艺术成绩也不错。1998年是韩国电影民族性突起、国产片情结高涨的历史性一年。针对10月政府当局在《韩美投资协作第三次实务协议》中将“电影季系统”中每年放映国产片146日压缩为92日的让步,12月1日韩国电影界发动了空前的示威游行,著名导演林权泽首先剃光头,在绝大多数电影人的簇拥下到美国大使馆门前抗议。这次抗议极大地唤醒了民众的本土电影情怀,他们自觉地抵制美国影片,同时也逼迫政府做出让步。

1999年韩国电影在高票房类型电影的护航下,驶入了辉煌发展的新时期。旗帜作品是姜帝圭导演的《生死谍变》,影片票房远超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在韩纪录。2000年朴灿旭《共同警备区JSA》着力于枪战的心理悬念营造取得高票房,李沧东《薄荷糖》、李玄升《飞越爱情海》等也不甘示弱。2001年时韩国电影“黑社会的一年”,年轻导演郭景泽聚焦四个男孩莫逆情谊的《朋友》成为韩国电影史上最为卖座的影片,郭在容《我的野蛮女友》、朴哲宽《我的老婆是黑社会老大》、金尚镇《狂战杀手》等黑社会题材影片也都狂扫市场。此后韩国电影走向成熟,总体形成了四大类型:一是以《生死谍变》《共同警备区JSA》《朋友》《我的老婆是黑社会老大》等影片为代表的颇具好莱坞模式、却又灌注本土生命力和号召力的商业电影;二是以《八月照相馆》《上网》《美术馆旁边的动物园》《信》等影片为代表的唯美纯情的青春爱情片,从中还延伸出《我的野蛮女友》《保险套先生》等集合喜剧色彩和情感因素的浪漫喜剧爱情片;三是《美丽的青年全泰一》《花瓣》《逝去的美好时光》为代表的突破政治禁忌的历史片;四是以《低语》《气息》为代表的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纪录片,以及《本命宣言》《蒲公英》等具强烈纪实色彩的故事片。

2002年之后,《绿洲》《醉画仙》《太极旗飘扬》等众多影片再一次将韩国电影推向艺术和商业并进的辉煌未来,不仅本土市场占有率已超过40%,而且横扫中国香港地区以及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与地区,《我的野蛮女友》《我的老婆是黑社会老大》等影片还向好莱坞售出了再制作版权,韩国电影已经成为了亚洲影坛的生力军。

尽管经历2006年以来数年的低落与衰退,2010年以后的韩国电影在调整产业结构之后仍再次重振。20123韩片产量继续保持200多部、票房产出总额居世界第九、本土观众超过2亿人次纪录。以金基德的电影《圣殇》获得第6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以及《7号房的礼物》《盗贼同盟》《鸣梁》等票房突出艺术品质高的影院等为标志,韩国电影进入了复兴繁荣的里程碑之年。

(四)伊朗

1929年丹麦喜剧影片《双肢人和公共马车夫》在伊朗公映大受好评,在它启示下伊朗的第一部故事片《阿比·拉比》正式诞生。20世纪30年代初,阿卜杜尔·侯赛因·塞普内塔,拍摄了伊朗第一部有声电影《洛尔姑娘》。

20世纪40年代,苏联影片《小货郎》和法国影片《第一次约会》被译制成伊朗语在伊朗放映,为伊朗电影业带来了巨额的利润。此后,专职发行的库尚博士创立了自己的“米特拉影片公司”,连续拍摄了《生活中的风暴》《羞愧的人》等多部影片,成为伊朗电影工业的创始者和开拓者。在此期间,众多电影公司也竞相推出作品,这样的态势延续到60年代中期。

20世纪70年代初90%以上的伊朗电影都是注重大众娱乐的商业类型电影,但1970年达鲁什·默赫朱的影片《奶牛》以朴素无华的影像风格和简单真实的内容题材,开创了伊朗乡土写实电影的先河。此后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艺术家掀起了伊朗电影“新浪潮运动”,并拍摄出制作水准高、电影语言考究、具有强烈本土意识的个性化突出的新电影。

1979年的伊朗陷入了动**的政治变革中,霍梅尼发动伊斯兰革命。伊朗电影生产随即大大萎缩,数量急剧下降。很快霍梅尼政府开始倡导“伊斯兰的、反帝国主义的电影创作”,执行必须拍摄有关伦理、宗教和文化法规方面内容为主的国产电影政策,1983年成立法拉比电影基金会为本国电影生产提供免税和低息贷款,并拨出大量的资金扶持新生代导演们的处女作创作,这使得电影产量稳步上升。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伊朗电影在国际影坛上多有斩获,其中引领潮流的核心人物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阿巴斯被西方媒体赞誉为“20世纪90年代世界舞台上出现的最重要的电影导演”,他的创作整体影响着伊朗电影的发展。1970年以处女作短片《面包与小巷》进入电影界,20世纪80年代进入创作的黄金时期,他相继完成了《小学新生》(1985)、《哪里是我朋友的家》(1987)、《家庭作业》(1989)等优秀影片,频频亮相于国际影坛。90年代电影创作愈加出色,《特写》(1990)把握新闻脉搏之后,《生生长流》(1992)、《橄榄树下》(1994)的问世完成了包括《哪里是我朋友的家》在内的“乡土三部曲”,《樱桃的滋味》(1997)更是集大成之作,一举摘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之后《随风而去》(1999)又喜获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阿巴斯沿袭了达鲁什·默赫朱的乡土写实风格,他采取了一种疏离政治的温和叙事手法,轻而易举地规避了伊朗神权统治下政治、宗教、女性等禁忌与限制,而开拓出全新的创作空间。阿巴斯的大部分电影将笔墨集中于儿童纯真的世界中,钟爱和维护儿童的真挚与单纯,而且擅长以平凡的小处着笔、细处着手。伊朗电影还有另外一位重量级导演穆森·玛哈马尔巴夫,他拍摄的《魔毯》《万籁俱寂》《坎大哈》等影片频频在国际电影节上亮相,并多次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提名。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后,伊朗电影不得不面对市场的挑战。政府一方面取消若干限制电影工业发展的规定,另一方面大力推行电影扶持体系、颁布电影法规,特别是1997年穆罕默德·卡拉米当选为伊朗新总统之后,伊朗电影又进入了一个可喜的时代。一批优秀的新电影人和新作品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马基德·马基迪的《小鞋子》(1998)、《天堂的颜色》(2000)、《巴伦》(2001)等影片一脉相承于阿巴斯的朴实电影文化品格,《小鞋子》开创了伊朗电影首度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纪录,《天堂的颜色》第一次远征美国商业市场,赢得200万美元的惊人票房。另外两位值得关注青年导演是贾法尔·帕纳希和萨米拉·玛哈马尔巴夫。前者1995年推出处女作《白气球》获得戛纳“金摄影奖”,1997年再以自编自导的影片《谁能带我回家》尝试突破儿童电影局限,2000年突破伊朗电影禁忌、表现女性生存困境的影片《生命的圆圈》更是娴熟无比,一举夺得威尼斯最佳影片金狮奖;后者是电影大师穆森·玛哈马尔巴夫的女儿,1998年其处女作《苹果》赢得戛纳“金摄影奖”,之后《黑板》《下午五点》等在戛纳好评如潮。2012年,阿斯哈·法哈蒂导演的影片《一次别离》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五)泰国

1897年至1906年,泰国已经出现电影放映活动。20世纪20年代泰国出现了真正的故事片。1922年好莱坞导演亨利·麦克雷在泰国执导了第一部由泰国人担任主角的影片《苏婉姑娘》。1927年,BangkokFilm电影公司拉开了泰国本土电影工业的帷幕,第一部国产默片《g》上映。但奇怪的是,此后直到1969年默片在泰国一直比有声影片更受欢迎。

20世纪60年代泰国电影进入黄金时代,年产约75部,而且票房普遍要好于欧美影片。但由于深受印度歌舞片影响,题材仅局限于爱情、喜剧、侦探和探险等有限范畴。20世纪70年代社会局势动**,现任泰国国王的侄子查特里亲王积极投身电影业,为泰国电影的振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泰国皇室的直接扶持下,1992年泰国电影达到了年产量120部的最高纪录。

20世纪80年代,泰国电影依然沉浸在低成本的动作片和爱情剧浪潮中,但1983年电影《东北之子》打破了莺歌燕舞、才子佳人的模式,真实刻画了干旱的泰国东北部人的艰苦生活,成功开创了泰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流派,成为泰国电影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式作品。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电影的冲击下,泰国影片开始走下坡路,金融危机后更减产到每年仅10部影片。

1997年,著名新锐导演朗斯尼·美毕达拍摄了电影处女作《喋血青春》(又名《汽水与年青匪徒》),影片独特的风格和振兴民族电影的壮志雄心有口皆碑,迅速创下泰国电影最卖座的票房纪录,并获得泰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奖,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末泰国电影“新电影浪潮”的开山之作。之后泰国电影困境整个扭转过来,1999年朗斯尼·美毕达再接再厉推出神秘唯美的《鬼妻》,影片既叫好又叫座,不仅再创票房新高,而且在亚洲影展上一举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此后他尝试将泰国电影推向国际,与中国香港导演陈可辛的公司合作拍摄了《晚娘》(2000)、《三更》(2001)等优秀影片。

在朗斯尼·美毕达的影响下,泰国新一代导演集团式推出《女铁人》(2001)、《穿过六十九》(2001)、《黑老虎的眼泪》(2002)、《鬼债》(2002)等国际瞩目的优秀影片。2002年,泰国导演阿皮恰蓬·维他拉舍他库的处女作《正午显影》用实验性叙事再现神秘巫术,获得戛纳电影节特别奖,成为泰国乃至亚洲新电影的典范。2001年,泰国还问世了泰国电影史上投资成本最高的史诗性巨片《苏丽尤泰王后》,这是查特里亲王的封笔之作。影片由好莱坞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担任监制。影片公映时万人空巷,创下泰国电影最高票房纪录。

进入2003年,泰国电影展现出更大的活力,艺术性开始与商业性有效结合,风格日趋多元。《一夜情迷》从叙事到拍摄风格带有德国和北欧艺术电影风格,爱情片《二月》叙事风格委婉,《寻佛》是类似成龙喜剧功夫片的电影,票房不错。2001年泰国制造了12部本土影片,2002年达到了30部,2003年突破了40部,而在本土票房,单片票房平均水平已经与美国大片差不多。2013年,泰国电影生产了228部,电影票房收益总额为1。48亿美元,票房最好的影院是《鬼天》。近年来泰国电影发展整体态势良好,鬼片、动作片、史诗神话片、青春片是最主要的类型。

(六)越南

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越南的巴庭广场宣读独立宣言,这个情景被一个外国摄影师拍摄下来,成为了越南影像记录中的第一次。1948年,《木化之战》作为抗法战争中最早的一部纪录片问世。1953年,越南国家电影机构“电影和摄影国家企业”正式成立。1954年纪录片《奠边府》的成功标志着越南电影的顺利成长。

1959年7月,越南诞生了第一部故事片《同一条江》。1960年,第一部动画片《狐狸的下场》问世。此后故事片创作主要围绕着卫国战争和建设新社会两个方面的主题,出现了《年轻的战士》《中线炮火》《水上人家》等影片。1959年纪录片《水到北兴海》在莫斯科电影节获得金奖,世界第一次知道了越南电影。1975年,越南南方解放,越南国家统一。电影机构进一步增加,创作数量也增加了。

1986年,越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越南社会进入开放的新时期,越南电影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电影制片厂由原来的国家拨款,转向了国家根据企业性质给予部分的独立核算,国家拨款的缺失以及东欧剧变之后,越南电影的设备投入和资金投入出现了很大的困难,再加上电视的冲击,电影业迅速下滑,故事片产量减少一半,电影创作陷入困境。

1993年越南电影部门提出了巩固和发展越南电影的计划,采取了对一些大型题材影片实行国家订货、改造电影院、加强电影艺术和技术人员的培养、对故事片国家资助60%、对新闻纪录片和动画片国家资助100%等措施。虽说这一政策主要支持的还是主旋律电影,不能全面推进电影发展,但也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此后越南电影产量积极增加,1994年故事片10部,1995年故事片30部。

这一时期,越南电影涌现出了两位重要的导演。1993年陈英雄横空出世,拍摄了清新可人的电影处女作《青木瓜之味》,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摄影奖、法国凯撒奖最佳外语片、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等重要奖项,成为越南电影史上获奖最多的影片;之后他的电影备受国际瞩目,1995年的《三轮车夫》赢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接下来《偷妻》(1997)、《走向雨中》(2001)等影片更趋于国际化。陈英雄之后,裴东尼1995年以越南风情影片《黄色莲花》一举震惊影坛,之后更是以1998年导演的《恋恋三季》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以及圣丹斯国际电影节最受观众欢迎的剧情片等多项国际大奖,从题材到影像表达都树立了一种适合世界口味的越南银幕民族精神。此外越南值得关注的导演还有因《芭乐屋》(又名《番石榴季节》,2000)而在亚太影展中和王家卫《花样年华》同受瞩目的导演邓一明,以及执导探讨越南女性和民族记忆身份认同的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姓越名南》以及《如何处世》的郑明河。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