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不采用任何附加技巧,只借助画面本身进行段落转换的技巧方式。这种段落结构方式非常普遍,它的特点是观众在审美时,只有根据剧情本身,才能找到标志段落过渡的具体镜头。
在影视艺术文法中,还有一个意义省略技巧——影视艺术的谋篇法则。由于它主要是针对影视艺术的写作者而言的,所以,在此不作赘述。然而,意义省略技巧在影视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一般都能觉察得到,因为剧作者们略去部分,观众在鉴赏时,通常都会借助联想、想象或推理,予以观念补充,这是影视艺术鉴赏过程中,主观上得到的东西远远大于客体提供的东西的一个重要原因。
[1]〔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邵牧君译,57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3]〔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邵牧君译,34页。
[4]〔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邵牧君译,6页。
[5]〔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邵牧君译,35页。
[6]〔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邵牧君译,35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7]以上引文均见〔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214页~217页,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8]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三卷,22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9]全国高等院校美学研究会等编:《美学讲演集》,29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10]以上引文均见〔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5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11]〔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70页,北京,外国文艺出版社,1963。
[12]吕智敏主编:《文艺新概念词典》,135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13]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二卷,130页、22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4]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二卷,130页、220页。
[15]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二卷,130页、22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6]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二卷,220页、223页、224页。
[17]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二卷,220页、223页、224页。
[18]〔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10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9]〔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15页。
[20]〔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15页、16页。
[21]徐增敏:《电影符号学与符号学》,载《学代电影》,1986(4)。
[22]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76页、7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3]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77页。
[24]〔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3页~6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25]〔法〕R。巴尔特:《影像的修辞学》,载《世界电影》,1987(4)。
[26]〔日〕岩崎昶:《现代电影艺术》,3页、4页、64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28]〔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1页~7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29]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二卷,27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0]〔法〕R。巴尔特:《影像的修辞学》,载《世界电影》,1981(4)。
[31]〔法〕R。巴尔特:《影像的修辞学》,载《世界电影》,1981(4)。
[32]张凤铸:《电影电视艺术导论》,110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33]〔日〕岩崎昶:《现代电影艺术》,47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34]〔德〕鲁道夫·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133页~148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35]〔英〕欧纳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23页、60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36]〔苏联〕B。普多夫金:《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15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
[37]〔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20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38]〔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5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