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略性细节的形式有许多种,如马赛尔·马尔丹所述:“首先可以用一种具体的物质元素去全部或局部掩饰事件”,如电视连续剧《来来往往》中,当女主人公段丽娜非常恼火地从报复者手中买回关于丈夫康伟业丑闻的录像带后,怒气冲冲地返回办公室观看录像内容时,画面中只出现电视机背后局部和段丽娜正面表情,却借助声音元素反映康伟业与其他女性**的情景,并且通过段丽娜的难受反应,掩饰掉了**的具体现实场景,应当说,这种“省略性细节”的安排是非常巧妙和必要的。“其次,也可用事件的主人或目击者代替事件本身”,如人们常在电影中看到的行刑场面:刽子手抡起大刀,围观群众快速捂住脸面,发出害怕的尖叫,人头骨碌滚地……在这里,创作者就是通过观众目击反应代表行刑细节惨景的。再次,事件也可用阴影或反光来代替:事件本身是可以看到的,但并不能直接看到,映现的阴影也减轻了真实的残暴性。”例如,许多武打片中,两人在室内对打,观众在窗外只能看见窗上打斗的剪影,就是采用这种细节省略方法的。“最后,省略也可以出现在音响元素上”。在许多战争题材影片中,借助悲壮的音乐代表中弹者倒地时的呐喊、尖叫等。这四种细节省略方法,在影视艺术中比较普遍,它们都很好地起到了“掩饰”的作用,增强了细节叙事的艺术性。
关于“省略性细节”的省略,鲍·托马舍夫斯基也有一番论述,他认为,“作品的细节是多种多样的。在对作品情节进行简单的转述时,我们会立刻发现,有一些细节可以省略而不致破坏原述的联系性,可是有些细节就不能省略,否则会破坏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那种不可增或减的细节,叫在位细节;那种可以减掉而并不破坏事件的因果——时间进程之完整性的细节,叫做自由细节。”而且,他认为,“对于情节来说,只有在位细节才有意义。而在情节分布中,有时却是自由细节(‘插话’)控制和决定着作品构成。”与此同时,他还根据细节的用途,将细节分为主导细节、动态细节和静态细节等。根据他的分析,“一般来说,把自由细节引入叙述,都是对主导细节的充实,而后者本身则是在位细节,即故事中不可增或减的细节。”“使情境发生变化的细节,是动态细节,不使情境发生变化的细节,是静态细节。”“自由细节往往是静态的,但并非任何静态细节都是自由的。”“动态细节是情节的中心动力细节。相反,在情节分布中,有时显要的却可能是静态细节。”显然,托马舍夫斯基认为,“省略性细节”多是自由细节和静态细节,而主导细节和动态细节很少被省略,它们作为在位细节,一方面,发挥它的主导或运动功能,另一方面,还须自由细节和静态细节的省略去配合,去补充,这二者的一增一减构成了影视艺术细节叙事的辩证法,让观众在存在与虚无的叙述过程中,领略到了目击与想象的无穷鉴赏魅力。
影视艺术细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总结起来,它们都可以称之为“符号性细节”每一个细节都有其语音层、语义层和语法层。语音层意义上的细节是影视艺术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本身;语义层意义上的细节是它交代、暗示和象征的视觉和听觉元素内涵;而语法层意义上的细节,它们只不过是构成叙事句子上下文的语言成分,而且是最小成分。且不要小看影视艺术细节符号的三个层次,决定了影视艺术叙事的法则,使人物和情节在叙事过程中充满了意义,当然,与此同时,它也使细节成为影视艺术叙事中基础的基础。因此,鉴赏影视艺术作品,应该从鉴赏细节做起。
[1]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34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274页。
[3]〔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13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25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5]〔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6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6]伍蠡甫:《现代西方文论选》,112页、113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7]〔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13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8]〔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64页、6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9]〔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6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0]〔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71页、77页、3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46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46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463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343页~3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453页。
[16]〔德〕黑格尔:《美学》,1卷,197页、20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7]〔德〕黑格尔:《美学》,1卷,230页、231页。
[18]〔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4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19]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文学理论学习资料》(上),200页、20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20]〔德〕黑格尔:《美学》,1卷,30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1]〔德〕黑格尔:《美学》,1卷,300页。
[22]刘载复:《性格组合论》,59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23]刘载复:《性格组合论》,60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24]刘载复:《性格组合论》,61页。
[25]刘载复:《性格组合论》,62页。
[26]刘载复:《性格组合论》,67页。
[27]刘载复:《性格组合论》,71页。
[28]刘载复:《性格组合论》,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