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影视艺术鉴赏作业 > 第一节 影视艺术鉴赏主体的审美气质和审美人格(第2页)

第一节 影视艺术鉴赏主体的审美气质和审美人格(第2页)

一般来说,具有忧郁型审美气质的人是那些性格内向、对事物敏感、耽于幻想的人。表面上看,其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但实际上在其冷酷的表情背后,总掩藏着一颗**不安的心灵。他们比起常人更容易受到伤害,也更容易垂泪独吊、自我怜悯,尤其是当面对影视艺术作品中那些饱经苦难、备受命运摧残的主人公时,他们更容易升腾起同情、悲哀和同病相怜的情绪来,而且这种忧郁情绪,会随着影视艺术作品中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展开而渐次被强化,并有可能上升到对生活刻骨铭心地厌烦、恐怖和绝望。

面对悲剧性影视艺术作品,人人都有忧郁,但是忧郁型审美气质的人其“忧郁”程度远较常人厉害。他们的“忧郁”会随着主人公这种“人的存在”而被描述、揭示出来,也会随着悲剧的深化,对人世生活产生虚无和幻灭。

忧郁型审美气质的鉴赏主体在鉴赏影视艺术作品时,感觉到现实世界到处充满了陷阱、桎梏和不公的命运,但是作为灵魂,他们的心境却永远是自由的,永远是无法束缚的。

审美气质是鉴赏主体在鉴赏影视艺术作品时,影响比较大的审美主观因素,由于它是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并逐渐形成的,因此,它通常具有稳定性、持久性等心理特点。它使鉴赏主体,按照自己的审美个性范式,选择那些符合自己审美气质的艺术美价值,排斥和拒绝那些不符合自己审美气质的美的意义,因此,审美气质的形成,意味着鉴赏主体对影视艺术作品的鉴赏,它充满审美定势性和审美排斥性。

二、影视艺术鉴赏主体的审美人格

审美人格是鉴赏主体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特征在影视艺术鉴赏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心理素质。从某种角度讲,它也是鉴赏主体在影视艺术鉴赏活动中,所流露出的一种个人道德品质的人文魅力。审美人格是一种心理现象,作为鉴赏主体的个性特征之一,“人有表现于外的、给人印象的特点,也有外部未必显露的,可以间接测得和验证的特点。这些稳定而异于他人的模式,给人行为以一定的倾向性,它表现了一个由表及里的、包括身心在内的真实的个人。”[5]审美人格正是这样一种“稳定而异于他人的物质模式”。它使鉴赏主体在鉴赏影视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己所独有的审美倾向性,使鉴赏主体在尽情表现其审美特色的同时,进一步肯定了鉴赏主体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的存在价值。

审美人格也是鉴赏主体在影视艺术鉴赏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格。它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深处,人的审美行为和人格的高尚与否通常是衡量鉴赏主体审美本质的一个重要标准。

审美人格体现着鉴赏主体的审美地位和尊严,体现着鉴赏主体的审美品位和趣味,它是鉴赏主体人生观、世界观的具体外化,是人对自身审美意义和价值的自我规范和约定。它的存在,意味着人对自己审美价值的承诺。

审美人格是影视艺术鉴赏主体角色的灵魂。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本我”是原始力量遗传给人的,代表了人与生俱来的必须满足的生物要求,因此,它体现为人格的“快乐原则”;“自我”是社会力量促成的,象征了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要求满足的利益要求,因而,它体现了人格的“利害原则”;而“超我”是人的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人自体能够藐视一切,战胜一切的理性精神和神圣意志,是一种经久不衰的内在的精神要求,因此,它体现为人格的“公平原则”。

根据荣格的原型理论,可将影视艺术鉴赏主体的审美人格分成两种:个体无意识审美人格和集体无意识审美人格。其中,前者指人在个人审美经历中形成的不易被人察觉的审美人格,它通常表现在鉴赏主体不自觉的审美习惯行为或动作中,具有明显的阈下知觉意识特点。在许多情况下,它以鉴赏主体审美直觉、审美本能的面目出现,影响鉴赏主体的审美选择和认同。而后者是一种由前辈审美经验积淀遗传下来的审美人格,它与民族文化审美传统和习惯等审美思维模式有关,体现了鉴赏主体对民族审美文化母体不自觉的心理依赖和追求。

审美人格也是鉴赏主体审美精神和心理状态的写照。依据阿德勒的人格理论,每个人天性中都存在着一种心理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也表现在审美活动中。影视艺术鉴赏过程里,每个鉴赏主体通常都会产生一种对优越的渴望,还存在着一种自卑情结。这种审美的自卑情结,是作为凡人在影视艺术主人公那些“文化英雄”面前,所存在的正常自卑情结,也是在神圣的艺术殿堂面前所具有的“丑小鸭”式的自卑情结。

然而,正如阿德勒所说,“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相反,“它倒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事实上,依我看来,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由于自卑,“我们都绝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因而,“无论如何,奋斗总是要继续下去的”。[6]毫无疑问,正是自卑才导致了人的超越,才使成千上万的鉴赏主体,对影视艺术中的“英雄人物”充满了一种文化优越的心理渴望,才使人们在鉴赏影视艺术作品时,有了自我完善的审美欲望。于是,自卑的审美人格就成了鉴赏主体超越的审美人格、自尊的审美人格和自信的审美人格,形成的人格之源。

艾里克森的人格心理理论指出,人格心理的形成可以分成八个阶段。根据他所说的八个阶段,可以明显洞悉鉴赏主体在鉴赏影视艺术作品时的人格心理变化轨迹。这也就是说,在鉴赏影视艺术作品时,鉴赏主体的审美人格会毫不例外地经过这样八个阶段。

鉴赏主体在鉴赏影视艺术作品前,会产生一种基本信赖与基本不信赖的审美信赖人格危机,这种审美人格会随影视艺术鉴赏活动的展开而得到消除或印证。

鉴赏主体会在鉴赏影视艺术作品初,产生一种自我怀疑与自我约束的审美自律人格危机。经过这种危机,鉴赏主体会在鉴赏影视艺术作品时,调整好自己的审美鉴赏人格心理,并且使其保持在健康的轨道上。

鉴赏主体会在鉴赏影视艺术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正义与罪恶的审美创新人格危机,总希望影视艺术作品能呈现出一种“审美创新精神”,以增强其追求有价值的人格的勇气。

鉴赏主体会在鉴赏影视艺术过程中,产生一种自卑与自尊的审美价值人格危机,经过自我审美价值的危机考验,进而增强自己的人格意志力。

鉴赏主体会在鉴赏影视艺术作品时,找到“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的感觉”。如果找不到这种感觉,说明鉴赏主体正面临着一场审美成熟人格危机,即说明鉴赏者缺乏成熟的审美人格。

鉴赏主体会在鉴赏影视艺术作品后,产生一种“亲密与单独”的审美威望人格危机,会努力克服自己的人格同一性,通过牺牲与奉献,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以增强自己的人格权威性。

鉴赏主体会在鉴赏影视艺术作品之后,产生一种审美幸福人格危机,并且通过关心下一代的方式,以肯定自己具有的能够确保家庭幸福的幸福人格。

鉴赏主体会在鉴赏影视艺术作品之后,产生一种“自我整合与失望”的审美智慧人格危机。如果在鉴赏完影视艺术作品之后,鉴赏者能够准确、全面领会作品的意义和内涵,这说明,影视艺术鉴赏活动坚定了其审美智慧人格。

审美人格的层次是多种多样的。参照马斯洛的“人格需要理论”,可知道,影视艺术鉴赏首先满足了鉴赏主体的生理需要审美人格,然后才满足其的安全需要审美人格、从属需要审美人格、爱人需要审美人格、尊重需要审美人格和自我实现需要审美人格。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