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影视艺术鉴赏1000 > 第一节 影视艺术的编剧与导演技巧鉴赏(第2页)

第一节 影视艺术的编剧与导演技巧鉴赏(第2页)

根据常规,导演技巧这个“综合表演的技巧”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参与编剧的技巧

美国著名导演唐·利文斯顿根据多年的实践认为,导演参与编剧活动的方式有五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剧本已被制片人敲定,导演被请来拍这个本子。在这种情况下,导演不仅要受到制片人制约,而且还要受到剧本的限制,也许他的确可能把本子改得更好,并使演员的表现更加出色,使摄影师的摄影技巧发挥到极致。但是,他仍然无权更改剧本,设计影片结构的不是他,而是编剧,他实实在在、的的确确仅仅只是一个“导演”,而非别的什么角色。第二种情况是导演在被制片人请来后,被告知,“在制片过程中,他有权做小改动”,但是这种改动,必须在经得编剧和制片人同意之后,而且它只是“小改动”,不能作大手术。第三种情况是“在多数情况下,导演在电影剧本刚刚形成时,就被请来参加工作,他阅读剧本草稿,同制片人和编剧一起讨论。这样导演就有机会向剧作者和制片人提供他的制片经验和独特的才能,这对完成影片的制片成本和价值都能产生有益的效果。如此安排的结果,剧作者在制片前期设计中就能对导演有所帮助,使剧本经过修改,令人感到越改越好,而不是把神圣的剧本改得面目全非”。第四种情况是“导演一开始就给电影剧本出主意,但他仍是一个被动的角色”“在编写剧本的那个阶段”“被请来参加工作”,这时,他实际是编剧之一,有权对剧本的结构、情节、细节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在征得其他编剧和制片同意后,对剧本进行外科手术式的大改动。第五种情况是导演自己既是编剧,又作制片,当然,还是导演。这时,一切他说了算,但是,利文斯顿认为,这样的“天才究竟是少数的。绝大多数人,至少在一个方面或更多的方面是有弱点的。比如有些人擅长于结构,在体现画面连续性方面也不错,但写的对白就极差。其他的人,对白写得也好,但原始结构极不高明”。[10]

这说明,一个好的导演,很难十全十美。利文斯顿所总结的这五种导演介入编剧的情况应当说是全面的、准确的,基本概括了导演在编剧工作中的不同地位,自然也向人们证明,导演在其中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但是,不管导演身处什么样的情况,衡量导演参与编剧最高技巧水平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看他能否在不同境界的编剧活动中,与制片、编剧一道,磨合出一个最佳的影视艺术剧本来。

然而,最佳的影视艺术剧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剧本呢?我国影视艺术批评家张成珊认为,这个最佳剧本一是要有“独特见解,能引起观众强烈共鸣的剧本”,像谢晋所说的那样,它能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到底在想什么?在关心什么?思考什么?”而且这个剧本一经改编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就能“揭露、鞭挞那些黑暗、丑恶的现象,呼唤、呐喊那些优良传统的作风以振奋我们民族的精神。”他指出,“按照这个原则去挑选剧本的,把拍影片看做一种人民交给的使命”。二是这个“剧本所反映的生活”是编剧和导演“比较熟悉的生活”“剧本的题材、风格、样式以及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也是自己比较擅长表现的。”三是“剧本中有很多‘空白’,是一种能够让自己大大发挥,进行再创造的”剧本,这些剧本发表了“导演对社会生活的看法”,表现出了“导演的审美思想”,而且也体现了“导演的文学水平”,显示出了“导演对电影特性的认识”,同时,也满足了观众的鉴赏心理,实现了观众的审美愿望。当导演加入了这样精彩的剧本创作时,或者说在剧本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再创造劳动时,就决定了导演因参与了这样剧本的创作而增添了其艺术创作的光辉,而剧本也因为有了这样优秀导演的创造性劳动而放射出艺术的光华。于是,人们在一种最佳导演参与最佳剧本创作的艺术现实中,鉴赏之余,自然生发出些许有关“导演参与编剧技巧”的无穷猜想。

2。主持分镜头的技巧

有了影视艺术文学剧本,导演的任务逐渐增多。接过剧本,在彻底了解了编剧和制片人的创作意图之后,他就开始进入“主持分镜头剧本阶段”。这个阶段,也被人称之为“制片前期的设计”阶段(唐·利文斯顿语)。

在这个阶段中,导演首先要确定影片的艺术风格,确立影片的艺术模型,并且试图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看怎样才能从中显示出自己的导演风格,体现出自己的审美追求。一部影视艺术作品,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再或者是正剧;无论其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方法,是幽默的方法、严肃的方法,还是客观的方法、浪漫的方法;无论其风格是细腻,是婉约,还是豪放,抑或是粗犷;无论其叙事节奏是行云流水式,还是风扫落叶式,是管中窥豹式,还是高屋建瓴式……总而言之,不管怎样,这一切问题都必须在分镜头阶段,由导演确定下来。据此,不难发现,抓风格、抓样式,是导演在分镜头期间的首要工作重点,自然,相关的技巧也算是导演分镜头期间的第一大技巧。

导演主持分镜头工作的第二大技巧就是要在抓风格、抓样式的同时,也抓好结构,无论是采用顺序结构、倒叙结构、插序结构、环型结构,抑或是采用辐射式结构,都必须找到一种恰当的、理想的、适合剧本主题的最佳表现形式。《罗生门》1951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时,没有人否认,是该剧那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结构,令世人为之倾倒。该剧导演黑泽明所采用的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结构,将本来很单调的事情,拍成了一个具有深刻思想含义的影视艺术作品。

导演在分镜头期间应该注意的第三大技巧是抓重头戏的技巧,他必须以高度的职业艺术敏感性,抓住文学剧本中最具有戏剧性的、最能体现剧情的那些场景段落。然后,将其挑出来,予以强化,使之成为影视艺术结构的主要实体。这样,导演精心设计的结构就不再是空洞的结构,而是一个有实际意义的艺术结构,是一个有表现对象的具体的艺术结构。这样,剧本中便有了轻重缓急,有了铺垫,有了**。因为重头戏,过场戏就不显得多余;由于过场戏,重头戏就显得合乎情理。于是,重头戏使整个剧本起伏跌宕、错落有致、主题突出、结构完整。

导演在分镜头时应该掌握的最后一个技巧就是必须把握好剧本的镜头节奏,无论情节,还是细节;无论是画面,还是动作;无论是对白,还是音乐,都必须在分镜头剧本中,体现出其自然节奏和内在韵律,让人能从中感觉到“推动情节的‘力’”(汪岁寒语),感受到平衡、对比、重复、积累、顿歇、松紧、和谐等变化因素的速率。这样,根据他们分镜头剧本拍摄的影视艺术作品,在放映时,才能牢牢抓住观众的审美情绪,使其沿着导演所创造的节奏“节拍”进行鉴赏。节奏是抽象的,但也是具体的,正如汪岁寒所说:“我感到,尽管电影节奏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比较难以理解,但电影离开了节奏,只会成为支离破碎的一堆碎片,连蒙太奇也会失去生命。我们必须有意识地、自觉地在大自然及社会物质生活和人们的行动中去探索,选择我们的‘节拍机’来做节奏的基石,从而使我们的电影的视听旋律进行得更美、更动人。我想所谓‘视觉交响乐’之基本意义也在于此。”[11]视觉交响乐的基础是节奏,视觉交响乐的指挥是导演,所以,当导演分镜头时,决定“视觉交响乐”的曲调时,他就不得不重视节奏了。

分镜头剧本是未来影视艺术作品的雏形,由于它已比较准确地勾勒出了未来影视艺术作品的基本轮廓,并对未来影视艺术作品的理想蓝图作了详细规划,因此,导演一般对此阶段的工作都比较重视,考虑起来也比较仔细,正如尤特凯维奇所说:“……我认为,导演的首要特质是,善于在进行拍摄以前,在写导演剧本以前,亦即尚在阅读戏剧作品的时候,在自己的幻想中看到未来的作品仿佛已经被体现在银幕上了。”[12]事实正是如此,导演分完镜头以后,已经被自己所制造的“视觉交响乐”陶醉了,尽管,这个“视觉交响乐”仍写在纸上。

3。选择剧组成员的技巧

选择好了剧本,主持分好了镜头,并不是导演工作的真正开始,“导演”这一职业的特性决定其真正发挥作用在影视剧拍摄筹划的艰苦创作过程中。在这期间,导演将会忙于大量的非表演、非拍摄的,但又和摄制密切相关的日常事务,他必须担负起一个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集合最佳剧组成员,并调度他们共同协作,发挥各自的艺术才能,从而圆满完成摄制任务。当然,在其中,选择合适的演员,组成一个最佳演员阵容,是他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演员是银幕和荧屏的主体,是将剧本中的人物形象转化为影视艺术作品具体的视听形象的实现者。演员的长相、神态、气质、表演技巧,对于未来影视艺术作品的艺术效果最终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吃透了作品之后,找到符合原作精神的、符合剧本主人公个性特征的演员就显得重要了。谢晋认为,选择最好的演员“最主要是选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演员是否适合剧中的主人公,从眼睛中就可看出来。

为了选择《西安事变》中扮演蒋介石的演员,导演成荫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最后终于在贵州找到了,这个演员就是孙飞虎。据说,当成荫一眼看见孙飞虎时,就情不自禁地说:“这正是我要找的蒋介石。”而且,当成荫把孙飞虎领到北京时,就连当年跟随蒋介石多年的黄埔军校毕业生都震住了,竟以为蒋介石真地活了。选择演员,既要看外型长相,力求演员与主人公“形似”,又要求演员的气质和演技,尽量与主人公达到“神似”,只有“形神兼备”的演员,才能演好主人公角色。需要注意的是,导演选择演员,不仅要重视主角演员的选择,而且还要注意配角演员的选择;不仅要注意选择著名演员,而且还要善于选择普通演员;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还要注意选择平民演员,重视演员的“陌生化”倾向。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多维鉴赏心理;只有这样,才能选出一个最佳演员阵容,保证拍摄的影片不出一点纰露。

选择好演员后,选择最佳的摄影师、美工、服装师、道具师、灯光师、录音师、拟音师、配音、作曲等就成为导演应该考虑的问题了,其中最重要的是摄影师。摄影师是导演的眼睛,导演的良好意图最终能否实现就要看摄影机这只眼睛的记录效果了。而且,一旦摄影师用摄影机拍摄完演员表演的全过程,无论画面的色调、构图、造型、场景、运动、节奏、长度等就不能再改变了,因此,这就要求导演选择一个能恰当理解自己意图的摄影师,进行默契地配合。除了摄影师,影视艺术作品的作曲也非常重要,导演的创意要成功实现,离不开作曲的合作,作曲的职责就是要用恰当的音乐,适合剧本风格的音乐,深化并升华影视剧的主题,渲染并烘托鉴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觉。张艺谋的影片之所以成功,除了因为他本人是一个优秀的导演外,关键还在于他善于选择摄影师和作曲。在他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与摄影师顾长卫、作曲家赵季平的合作占了很大一部分时间,他们三人被称为影视艺术创作的黄金搭档,原因就是三个人在拍摄、谱曲过程中,心领神会,非常默契。由此可见,一个导演能否选择能够体现自己导演风格和全体成员集体创作风格的摄制队伍,是衡量其导演水平是否高超,导演技巧是否精湛的显著标志之一。

4。踩点选景技巧

选好剧组成员之后,导演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如果确定在摄影棚拍摄这部戏,他就应与美工和其他人协商如何搭棚选景,以保证拍摄时,真实又不穿帮。但假如此时导演确定要在外景拍戏,就应亲自赴外景地踩点选景,并且拍出外景地的照片或录像带供自己参考。在踩点选景过程中,导演最应注意的是外景地的环境与剧中的环境氛围要接近,让人一看,这就是主人公生活的理想环境。一般来说,反映牧民生活的片子,就只能在牧区拍,而不能到农家去,反映山居生活的,如果在平原拍,只能让人笑掉大牙。导演在踩点选景时首先应注意的问题就是不能闹诸如此类的笑话。踩点选景是一项辛劳艰苦的工作,作为导演最主要的是要有吃苦耐劳、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不找到理想的景点不罢休,要克服一切困难,跑遍一切有可能拍出理想镜头的景点,只有如此,才能体会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艺术狂喜,才能从一些一般人不注意的地方,发现原本不大可能拍摄出的妙趣来。

当然,面对剧中的某一场景,导演在踩点时,极有可能发现几个都比较理想的场景,出现这个情况,导演最关键的是要借助家用摄像机、照相机或其它便携式摄影器材,拍好样景,然后带回去,比照剧本,反复观察,反复比较,然后,再与编剧、制片、摄影师等人进行反复讨论,直至最后确定出最佳拍摄点。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之所以能拍摄成功,就在于导演杨洁在踩点选景时,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跑遍了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最后,竟然还跑到了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由于她的努力和勤勉,最终踩到了许多令她满意的景点镜头,正是她所选的那些宛若仙境般的镜头,使观众如痴如醉。一个导演能否做得成功和称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踩点选景中有没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和毅力,只要有了这种恒心,任何难踩的点都会被他踩到,任何难选的景都会被他选到。点选好了,景确定了,自然,影视剧就可以进入前期拍摄阶段了。

5。组织前期拍摄的技巧

拍摄阶段的第一个环节是导演和副导演或导演助理共同商量制定拍摄计划,安排拍摄日程,然后据此顺序,剧组工作人员陆续进入拍摄现场。在拍摄现场,导演的主要任务是给演员、摄像和灯光等人员说戏,而后指挥这些人各司其职。随着导演的一声令下,场记亮出场记牌,拍摄正式开始,从此,一切人员均按照导演的调度进行各自的工作,直到导演对监视器中看到的镜头满意为止。拍摄阶段是最能体现导演权威的阶段,也是最能显示导演才能的阶段。在本阶段,导演良好的艺术感觉、崇高的艺术素养、卓越的组织能力、精湛的指挥技巧,都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第一,“电影导演所负任务中最核心的一条,是通过演员塑造出一个个典型的银幕形象。”因此,导演在拍摄现场,“也是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善于启发诱导演员,正确地、熟练地运用从行动中分析角色的方法,帮助演员化为角色,这个方法是斯坦尼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斯氏去世前15年间,他在体系上的全部努力就放在这个被称为‘形体动作方法’的探索之中,使得心理技术和体现技术统一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完整体系之中。”因此,导演只有把握住这个“形体动作方法”,引导演员塑造出一个个血肉丰满的典型人物形象,才能在此阶段真正实现其艺术价值。

第二,在有些情况下,“由于人物情绪的需要,演员在场面中处于固定位置,或坐或立,处于静止状态。导演为了展示人物情绪和心理状态,此时只能求助于镜头调度。”其实,导演求助于镜头调度何止于此,实际上,几乎在拍摄的所有环境中,导演都不得不借助摄影机调度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光靠调度演员远远不行,当然,在此,导演调度摄影机并不是真地让他去操纵摄影机。现实中,一般来说,导演是通过调度摄影师去调度摄影机的,因此,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的位置也非常重要。现实生活里,为了拍出理想的片子,导演在注意给演员说戏的同时,也很注意给摄影师说戏,对摄影师拍摄的镜头提出机位、技巧、节奏、速率、长度等要求,以保证用摄影机塑造好人物形象。由此可见,导演其实不仅要导“演”,而且还要导“摄”。

第三,导演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协调好美工、场记、服装、化妆等各类工作人员的关系,使其在拍摄期间相互配合,进行卓有成效地工作。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些人员是影视艺术剧拍摄过程中的次要角色,导演不必给予太多的关注,其实,这种认识是大错特错的。没有这些“小人物”和“幕后无名英雄”的有机配合和共同努力,影视剧的拍摄成功从何而来?假若在拍摄过程中,如果别的地方都很到位,但服装跟不上,甚至拿错了,或者化妆不理想,有矫揉造作的痕迹,或者是灯光不稳定,一会儿过激,一会儿又太弱,试想,在这种情况下,演员表演得再高明,摄影师拍摄得再精妙,又有何用?恐怕到头来也达不到原本设想的理想拍摄效果。影视艺术拍摄离不开剧组成员的和谐统一,少不了在导演调度下,职责多样化的剧组成员间工作的“多样化”“特殊统一”。

6。领导后期制作的技巧

影视艺术创作过程中,导演是贯穿始终、掌握全局的核心人物。编剧、演员、摄影师、灯光师、美工师、化妆师、服装师、道具师都是阶段性人物,前期拍摄阶段,他们完成了各自的任务就退场了,而导演却不行,随着前期拍摄的结束,他又要立刻转场投入到剪辑、配音、合成等后期制作工作中去了。

当导演和剪辑师剪出一个比较理想的样片以后,影视艺术创作的后期制作工作就进入了配音阶段。配音工作有三项内容:一是在录音室,由专业配音演员为片中的主人公配上对白、独白等主人公语言。在这项配音工作中,最关键的是导演要引导配音演员把握好语言的节奏、感情,最大限度地使配音演员与剧中人的语言节奏、口型、感情等相一致,以免造成语言“穿帮”现象。二是在录音棚,由专业的拟音演员为片中的“天籁之音”拟音,如海啸、鸟叫、风声、昆虫的嘶鸣声、马蹄声、机器声以及其它稀奇古怪的声音。这些音响如果在一些音响资料、曲库中能找到的,导演可以和专业的音响师共同选取,然后配上去,但是如果一些音响确实找不到,那就只好请专门的拟音演员为其现场表演,创造出适合影片的理想音响效果,然后配到样带上。三是在录音间,请专业的音乐家指挥乐队为影视剧灌音乐。一般来说,影视艺术作品很少用已用过的音乐(除了不可缺少的历史背景音乐外),大部分情况下,导演会请专业音乐家为自己的作品谱曲。在这一阶段,导演的主要工作是为音乐家说戏,与其共同观摹样带,讨论影视艺术音乐的风格、旋律和节奏,待音乐家的音乐谱写成功后,组织乐队与音乐家一起共同合作,为影视艺术作品谱上最美妙的旋律。配音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由于音响有助于深化主题,所以,导演都比较重视这一阶段的工作,正如贝拉·巴拉兹所言:“独具风格的真正的有声片不会仅仅满足于让他们听到人物的对白(这在过去只能看见),它也不会仅止于利用声音来表现事件。声音将不仅是画面的必然产物,它也将成为主题,成为动作的源泉和成因。换句话说,它将成为影片中一个剧作元素。”[16]

热门小说推荐

武道至尊
暗夜幽殇武道至尊
...
无限邮差
过水看娇无限邮差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