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影视艺术鉴赏pdf > 第一节 影视艺术鉴赏主体的审美气质和审美人格(第1页)

第一节 影视艺术鉴赏主体的审美气质和审美人格(第1页)

第一节影视艺术鉴赏主体的审美气质和审美人格

一、影视艺术鉴赏主体的审美气质

影视艺术鉴赏主体的审美气质是影视艺术鉴赏主体审美能力和个人审美魅力的崇高境界;是鉴赏主体在长期的影视艺术鉴赏实践活动中,培养、熏陶而自然形成的一种独特个人审美素质和审美人格。

影视艺术鉴赏主体审美气质的作用是巨大的,它的存在改变了影视艺术文本的意义存在方式,它使影视艺术文本的美学价值,以唤起鉴赏主体的惊愕、欢乐、激动、愤怒、悲伤、忧郁、绝望等审美情感的意义反应方式,而显示出崇高的艺术魅力。它促使鉴赏者以适合自己审美个性和审美习惯的意义解读方式,将影视艺术文本的意义存在方式,最终置换为鉴赏主体内心深处的意义省觉方式。这样,具有不同审美气质的鉴赏主体,在观看了同一部影视艺术作品之后,就会最终陷入各自不同的影视艺术文本的意义收获方式中了。尽管,他们可能都会因艺术作品而沉醉、喜悦,但是,他们彼此所感受到的这种“沉醉”和“喜悦”,却又会因为个人审美气质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审美本质内涵,自然,他们各自所刻意营造的影视艺术对象美感世界和审美氛围,也就大相径庭了。

影视艺术鉴赏主体的审美气质是影视鉴赏主体多种心理素质和特征的综合,它既受不同鉴赏主体个人生理组织特点的制约,又是人在后天审美实践中的长期心理积淀,同时,它也是人的个性气质在鉴赏活动中的具体审美表现。

根据不同审美气质的人对影视艺术作品的不同反应,可将鉴赏主体的审美气质分成几个种群。当然,这种划分是审美学意义上的,而非心理学意义上的。

1。浪漫型审美气质

浪漫型审美气质是一种充满幻想色彩的神奇气质,其特点是鉴赏主体在一种强大的审美**原动力的作用下,对影视艺术作品做出超越现实的审美心理渴盼,而且这种审美心理渴盼的本质是“审美戏剧性”,即鉴赏主体渴望影视艺术作品富有超越现实的戏剧性人物、情节、经历、体验和结果。现实中具有浪漫气质的影视艺术鉴赏主体,渴望同样具有浪漫气质的影视艺术对象,在其富有戏剧性的浪漫的艺术表现中,能满足自己的浪漫理想愿望。

由此可见,鉴赏主体浪漫型审美气质的表露有这样三个必要条件:第一,鉴赏主体本身具有浪漫审美气质,这种审美气质渗透在其审美潜意识中;第二,影视艺术对象也具有浪漫型审美气质,而且,他们的这种浪漫型审美气质能被鉴赏主体所认同;第三,具有浪漫审美气质的影视艺术对象,在其形象展开的过程中,引起了鉴赏主体的审美共鸣,满足了具有浪漫型审美气质鉴赏主体的审美愿望。从这三个必要条件中不难看出,鉴赏主体的浪漫型审美气质是内因,影视艺术主人公的浪漫型审美气质是外因,鉴赏主体的浪漫型审美气质,就这样通过影视艺术主人公的浪漫型审美气质,而被展现出来。

浪漫型审美气质是一种浸涌着强烈生命主体意识的个性气质,它通过生命主体心灵的律动和真情地倾诉,将影视艺术作品和影视艺术鉴赏审美活动,上升到能净化人格、陶冶性情的崇高位置;它以一种顽强不屈的坚强生命意志,表达了鉴赏主体对人生的美好愿望,并且对鉴赏主体和他人产生深刻的心理影响。正如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维·日尔蒙斯基所言,浪漫这种审美气质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个性的**深度和人性特殊性”,能使“观众听从其生命情感的愿望”,它使“浪漫主义作品易于变成”鉴赏者心灵深处的“自身体验和亲切印象的日记,变成‘人性身份证’”。[1]毫无疑问,浪漫型审美气质,就是鉴赏主体的一种“人性身份证”。它,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使人在任何艰难困苦之中,都不忘对人生、对世界抱有希望,从而形成了人类“浪漫主义”的永恒艺术和生活主题。

浪漫型审美气质是一种纯洁、美好、善良的个人品质和社会品质,它既是影视艺术作品创作主体的伟大创造,又是影视艺术作品的伟大创造,而且还是鉴赏主体的伟大创造。当三者的“伟大创造”,以艺术表现—艺术真实—艺术解读的审美方式“耦合”起来时,三者之间所揭示的人类命运之中的“浪漫型”艺术主题和社会审美认识的深刻程度是一致的,是基本相吻合的。

浪漫型审美气质是鉴赏主体和全人类所拥有的共同的人生财富。它昭示着人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它是一种心灵动力,使人类无论面对怎样残酷的社会历史现实,都能做出富于挑战性的艰难超越。浪漫型审美气质,存在于艺术家的心灵中,存在于影视作品的文本中,也存在于影视艺术鉴赏主体的意识中,更为重要的是,它存在于人类所具有的“真”“善”“美”的人性中。浪漫型审美气质之所以能永远生存,因为它具有超时空、超国度、超种族、超党派、超地域的最广泛的人类社会人性基础,因此,它才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2。理想型审美气质

理想型审美气质是一种具有浓厚思想倾向的独特审美气质,它的特点是鉴赏主体在艺术鉴赏活动中,追求一种艺术审美的可能性现实审美模式,而且这种“可能性现实审美模式”,体现着鉴赏主体所追求的审美模式的最高境界或最佳境界。一般情况下,或许可以用“审美抱负”等诸如此类的词眼来进行描述。

理想型审美气质的种类是很多的,政治理想型审美气质、思想理想型审美气质、人生理想型审美气质、生活理想型审美气质、艺术理想型审美气质……总之,不同性格的鉴赏主体,其理想型审美气质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其审美理想追求的向度是完全不同的。正因为这样,现实生活中,每一个观众对影视艺术作品的理想渴盼都是有区别的:有的人在作品中要看作品的政治观点是否合乎自己的理想规范;有的人则要作品满足自己的“言情审美理想”;有的人在影视艺术作品中要找到理想人生的参照坐标。

可见,理想型审美气质的鉴赏主体,在影视艺术作品中,要找的是“理想”,而理想完全是鉴赏者个人所具有的。因此,影视艺术作品能否被其喜欢,关键是要看影视艺术作品能否为其提供可资满足的“审美理想”。这说明,对于理想型审美气质的鉴赏主体而言,影视艺术作品只是诱发其理想表露,满足其理想实现的“艺术刺激物”,所以,作品是否包含这种“理想型审美气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鉴赏主体的这种“理想型审美气质”能否在鉴赏作品时,得到有效地发挥,得到充分地升华,得到彻底地表现。

美的实际价值在于鉴赏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积极主动地用思想去寻找,它的特点是具有合目的性,即合乎鉴赏者本人的个人审美理想。从此不难看出,在影视艺术作品中,提取合乎自己理想型审美气质的“美”,对于鉴赏者而言,实在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正因为这样,鉴赏者才在影视艺术作品中,一次又一次地挖掘到了理想之美。

3。现实型审美气质

现实型审美气质注重的是“客观地描写现实”,它要求影视艺术作品“从纷乱的生活事件、人们的相互关系和性格中,攫取那些最具有一般意义、最常复演的东西,组织那些在事件和性格中最常遇到的特点和事实,并且以之创造成生活画景和人物典型”。[2]它要求影视艺术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一种“对于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地描写的”现实主义手法。具有现实型审美气质的鉴赏主体,最擅长的是从“艺术客观现实”中抽出最具现实代表性的历史细节和生活细节,并从其中总结出该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主题。

现实型审美气质是一种冷静、客观、实际的审美气质,它的特点是鉴赏主体喜欢将影视艺术作品的凡人俗事、历史现实,撕开给自己看。正如柯罗连柯所说,这一种类型气质的人,他们观看影视艺术作品,“首先要找的已经不是英雄,而是实在的、真正的人”,他们将自己的审美目光锁定在成千上万、默默无闻的芸芸众生身上,从这些微不足道的凡夫俗子的人生经历中、人生体验中,吸取美的营养。他们相信,人类的历史并非是伟大的历史,“只有群众才有意义,生活中没有伟人,没有英雄,只有普通人”。[3]普通人的生活才是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才是生活和艺术的价值和真谛所在。于是,平凡的现实生活,就成了这类鉴赏主体鉴赏影视艺术作品的原初审美出发点,也成了其鉴赏影视艺术作品的终极审美目的。

4。忧郁型审美气质

忧郁型审美气质是一种充斥着孤独的、非理性主观心理体验的个性气质。用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它是人作为“孤独个体”,处在无法把握自我实现的种种审美可能性时所具有的不安宁心理状态。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说,“忧郁是一种对处境的恐怖”。[4]由此可见,忧郁型审美气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是环境的压迫和生命主体的焦虑意识驱使所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