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影视艺术鉴赏期末考试 > 第三节 影视艺术鉴赏主体的审美思维和审美判断(第2页)

第三节 影视艺术鉴赏主体的审美思维和审美判断(第2页)

显然,从表面上看,这两种意见的审美判断都很合情,但是,如果再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第二种意见的破绽来。人们不禁要问,每个国家都有犯罪现象,是否因为这个国家有犯罪等不良现象,就可以不保卫国家呢?难道这个国家除了罪犯,再没有其他社会人群吗?是不是因为保卫了罪犯,就不保卫人民呢?由此看来,第二种审美判断是站不住脚的,以梁三喜、梁大娘、玉秀为群体的沂蒙人形象的确是中国传统优秀农民的美好象征。

2。合理的审美判断规则

影视艺术鉴赏活动不仅是一种人的情感活动,而且还是一种人的理性活动,因此,鉴赏主体在对影视艺术作品进行判断时,必须合情、合理。现实生活中,合情的事实不一定合理。影视艺术鉴赏的审美判断活动也基本如此。

吴天明导演的《老井》一片公演后,评论界就出现过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以孙旺泉为代表的老井村人代代不休,为了打井,作出了重大牺牲,可是,除了打了一个个黑窟窿外,什么也没有打到,但是,他们仍锲而不舍,终于,在付出了许多生命代价后,打出了水。因此,这种意见认为,《老井》一片的意义,并不在于能否打出水,至为重要的是它讴歌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个性,表现了中华民族坚韧顽强的生存意志和生命意识。相反,另一种意见却认为,老井村人生活在一个贫困、原始、落后的原初文化环境中,为了一眼眼打不出水的黑窟窿,竟牺牲了那么多生命,这足见其生存法则的愚昧和荒谬。更何况导演在作品中,不断用特写的手法,表现出老井村生活的贫困,为了争水,他们经常发生械斗。他们的生活慵懒而又邋遢,每天清晨,大男人要做的头等大事,就是为媳妇倒尿盆。他们认为,作品对这种落后的田园式的小农经济生活的描述,实际上是对中华民族尊严的侮辱。甚至有人认为,为什么不多拍一点光明的东西、先进的东西,难道国家就这么落后和黑暗吗?

很明显,后一种观点也是合情的,然而,却并不合理。因为,这些人所看到的阴暗面,并非《老井》一片所要表现的主题。相反,作为一种文化背景,它只是忠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向现代化奋斗过程中所走过的辛酸历程。中国如今还很落后,有许多地方,事实上人们还很愚昧,这一点已为世人所公认。但是,值得欣喜的是人民有改变落后面貌的勇气和精神,老井村人世世代代不畏牺牲、打井不止的事实,不正说明,我们的民族还有腾飞的希望吗?

后一种意见犯了以偏概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他们在一种极端虚假的民族自尊心掩饰下,失去了正视现实的勇气,因而,在批评《老井》一片时,暴露出了吹毛求疵的种种弱点。由此看来,合理的审美判断,对于评判影视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不仅需要,而且重要。

3。合法的审美判断规则

所谓合法,并非平常所说的合乎法律,而是说,鉴赏主体在鉴赏影视艺术作品时,其审美判断还须合乎影视艺术的语法或者文法。影视艺术语法,又叫影视艺术文法,是构成影视艺术语言的基本规则,离开了它,就无法弄懂影视艺术作品中,镜头和镜头的关系、段落和段落的意义。

以电影《红高粱》为例,张艺谋说觉得“中国人活得太累了,忧虑太多了”,因此,它“要表现一种痛快淋漓的人生态度”,于是,在他的作品中,主人公一会儿颠轿,一会儿野合,一会儿向酒里撒尿,一会儿唱粗野的酒神歌,一会儿疯疯狂狂地复仇。正由于此,作品充满了各种独具匠心的镜头。鲜活的色彩、明快的节奏、优美的构图、潇洒的音乐,使整个作品飘逸着一种强烈的生命感。

显然,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作者一会儿移动拍摄,一会儿在直升机上拍摄所呈现出来的。但是,如果撇开张艺谋那些充满张力的镜头语言,只看情节,只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那么人们就会大失所望,因为颠轿、野合、尿酒之类的粗俗镜头场景和情节段落,无论如何,是包含不了什么健康深沉的主题思想的。相反,除了放肆和挑逗、性欲与冲动等人的劣根性,人们什么也看不到。然而,如果换个角度,从镜头的画面语言去感受一下作品的艺术哲学,那么,便不难悟得其中的艺术奥秘了,就会为作品那善于捕捉和引导观众视觉的优美电影语言所倾倒。

合法的审美判断是产生和还原影视艺术真实的基本前提,它会使鉴赏主体在影视艺术作品规定的艺术情境中,借助想象和理性,对影视艺术作品,形成完整的视觉概念,进而引导鉴赏主体对影视艺术作品作出正确的判断。合法的审美判断不仅会使影视艺术鉴赏更加合情、合理,而且它会用一种影视艺术语言带领人们进入一种超越现实的影视艺术鉴赏情境。

[1]胡经之、张首映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7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教研室编:《文学理论学习资料》(下),334页~33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3]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教研室编:《文学理论学习资料》(下),421页~423页。

[4]徐崇温:《存在主义哲学》,5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张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3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6]〔奥〕A。阿德勒:《自卑与超越》,50页、51页,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7]〔美〕罗洛·梅:《爱与意志》,2页、3页,北京,国际文化公司出版,1983。

[8]〔美〕罗洛·梅:《爱与意志》,62页,北京,国际文化公司出版,1983。

[9]〔美〕罗洛·梅:《爱与意志》,36页。

[10]〔意〕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19页,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11]〔意〕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21页,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12]〔意〕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164页。

[13]〔意〕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132页。

[14]〔意〕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131页,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1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册),59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册),599页。

[1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60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61页。

[19]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23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0]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23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1]〔瑞士〕沃尔夫冈·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陈铨译,160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22]〔美〕C。J。杜卡斯:《艺术哲学新论》,214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23]〔意〕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译,129页,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24]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151页、15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5]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151页、15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6]〔美〕C。J。杜卡斯:《艺术哲学新论》,王柯平译,222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27]〔法〕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23页、2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