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影视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大众审美结构世界的纯粹艺术劳动
人类艺术的发展过程,从来都有“平民艺术”与“贵族艺术”的文野之分,前者经常被上流社会讥讽为“下里巴人”;而后者却经常被所谓上流社会自诩为“阳春白雪”。然而,艺术的优劣,却经常并不以统治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艺术自有艺术的法则,任何企图用政治代替艺术、主宰艺术、“强奸”艺术的尝试最终都会招致失败。艺术发展史证明,大众的艺术,由于通常以人类最伟大的主题——劳动为红线,其结果是这类“平民艺术作品”通常都充满生活的艰辛和情趣,凸显出生生不息的艺术底气,显示出其无与伦比的强壮生命力,因而,是一种真正的“永恒的艺术”。而剥削者的艺术,由于其沉湎于声色犬马、风花雪月,极尽搔首弄姿、无病呻吟之丑态,结果其作品,通常都会成为过眼烟云,堕入“短命艺术”的必然归宿。那么,影视艺术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艺术,其艺术鉴赏的本质结构又怎样呢?影视艺术还是一种大众化艺术、社会化艺术。因而,影视艺术鉴赏也就成为一种再创造大众审美结构世界的纯粹艺术劳动。
首先,影视艺术鉴赏开创了一种符合大众审美心理结构的艺术鉴赏形式。由于它以劳动大众的生活为主题,以劳动大众的命运为主线,以劳动大众的观念为视点,以劳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劳动大众的平凡生活,揭示劳动大众的内心世界,因而,这就使影视艺术作品很容易引起劳动大众的共鸣。由此,影视艺术也就成为“一门群众性艺术”(雷内·克莱尔语)和“最富有群众性的艺术”(贝拉·巴拉兹语)。影视艺术鉴赏也就成了一种普通群众容易认同的审美形式,洋溢着一种“群众生活美学”的色彩。影视艺术鉴赏是一种符合大众审美心理结构的艺术鉴赏形式。回顾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影视艺术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随着电视机的逐步普及,影视艺术鉴赏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中最寻常的艺术鉴赏活动,特别是到了90年代,家庭影院在民间广泛流行,录像带、VCD和DVD等影视艺术作品的传播鉴赏活动曾经风靡一时。世纪之交,电视机在经过艰难的社会普及和快速的技术升级换代之后,已从模拟电视转向数字电视,高清电视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庭,3D电影和3D电视日臻成熟;由于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电视也开始上市,ipad、MP4等便携式影视艺术鉴赏装备,逐步成为人民群众进行影视艺术鉴赏的必备媒介工具。显然,这些形形色色的影视艺术鉴赏活动形式的相继出现,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影视艺术鉴赏正在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群众性艺术鉴赏”和“最富有群众性的艺术鉴赏”。
其次,影视艺术鉴赏开辟了一种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社会化艺术鉴赏的最佳审美活动结构形式。这样,就使尽可能多的社会人群,卷入影视艺术鉴赏的实践中去,基于这个意义,人们才说影视艺术是一种“最大众化的艺术”,影视艺术鉴赏“具有大众传播的特质”。[10]的确,在人类艺术鉴赏史上,还没有哪一种形式的艺术鉴赏形式,能如此频繁、如此经常、如此生机勃勃地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的艺术鉴赏活动,而且大有加热劲头。影视艺术鉴赏也是一种再创造大众审美活动结构的纯粹艺术劳动,一方面,是大众传播媒介创造了它;另一方面,它又塑造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影视艺术传播形象,推动了大众传播媒介事业的蓬勃发展。它将影视艺术鉴赏个体化、团体化审美的活动结构形式,转变成一种大众化、社会化审美的活动结构形式。不难看出,影视艺术鉴赏较之其他形式的艺术鉴赏,拥有更加广阔的审美市场,这是影视艺术鉴赏与其他艺术鉴赏形式的又一个本质结构差异。
总之,影视艺术鉴赏是人类社会艺术鉴赏形式中,最具生活普遍性的社会化艺术。它的审美本质是创造出一个能够表现出作者和审美者审美倾向、审美观点的“多维审美结构世界”,而且,再创造出一个能体现影视艺术独特审美魅力、审美情趣的“综合审美结构世界”。并且,它还开创了一个广泛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社会化审美的“大众审美结构世界”,令其他艺术鉴赏形式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由此可见,影视艺术鉴赏作为人类的一项纯粹审美劳动,它不仅再创造影视艺术作品,而且还再创造自身的审美形象本身,这一点是影视艺术鉴赏理论学科存在的终极审美本质。
二、影视艺术鉴赏的基本形态
所谓形态,指事物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它是事物具体可感的必然前提。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态,影视艺术鉴赏社会现象也不例外,作为一种审美现象和审美存在,它在发生和存在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其固有的审美形态。一般来说,影视艺术鉴赏有这样三种形态。
1。影视艺术鉴赏的原初形态
这是一种对影视文学剧本进行鉴赏的审美形态。众所周知,影视艺术创作的第一环节就是影视艺术编剧要写出具有影视艺术色彩的影视文学剧本。影视文学剧本已经具备了影视艺术的结构和表现特点,是一种专门的影视艺术文学体裁,经常被人们鉴赏,使人们基本领略到了未来成型的影视艺术作品的大概艺术美感。因此,对影视艺术文学剧本的审美鉴赏就成为影视艺术鉴赏的第一种审美形态,我们称之为原初形态。
原初形态的影视艺术鉴赏是影视艺术鉴赏的初级形式、低级形式或原始形式。由于其尚不具备完全、完整、完美的影视艺术鉴赏的基本审美要素,如画面美感性、场景真实性、对白生动性、音乐节奏性等,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说它只有影视艺术鉴赏的审美结构,而无影视艺术鉴赏的审美言语叙述。相反,在原初形态的影视艺术鉴赏现象中,人们却可以找到许多只有文学艺术鉴赏才具有的审美属性,剧情仍然用文字语言叙述,形象很大程度上仍需要依靠人的想象,尽管其中已蕴涵了影视艺术文法才具备的“蒙太奇结构”,但文学性仍是其主要特质。
正如普多夫金所说:“送到电影公司来的剧本多半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几乎所有的电视剧本都只是叙述某一故事的经过,作者们所关心的显然只是事件的叙述。而且所运用的大多为文学手法,完全不管他们所提供的素材在进行电影处理时是否有趣。把素材用特殊的电影手法加以处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每一种艺术都具有它自己独特的、有效地表现其素材的方法。电影也当然如此。”[11]
但是,究竟何为“电影处理”和“用特殊的电影手法加以处理”呢?它究竟和“文学处理”有何不同呢?
普多夫金的意思是指完整完满的影视艺术鉴赏审美形态,必须具有“导演、摄影、剪接”等具体的影视艺术创作环节,他认为这些环节的组织、实施,才是影视艺术“自己独特的、有效地表现其素材的方法”。因而,只有对拥有“导演、摄影、剪接”等创作环节的影视艺术作品的鉴赏,才是一种真正的影视艺术鉴赏。原初形态的影视艺术鉴赏正由于其缺少“导演、摄影、剪接”等影视艺术处理的中介环节,过分依赖文学性,因此是一种不完全、不完整、不完美的影视艺术鉴赏形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完满的准影视艺术鉴赏形态。
2。影视艺术鉴赏的过渡形态
这是一种对影视艺术分镜头稿本或工作台本进行鉴赏的审美形态。影视艺术创作的第二个环节,是影视艺术导演根据影视艺术文学剧本原貌,进行分镜头稿本或工作台本的改编。由于此种影视艺术剧本是为完成影视艺术文学剧本向影视艺术作品过渡的艺术目的服务的,因而,它对影视艺术鉴赏也只能是一种过渡形态的艺术鉴赏。
过渡形态的影视艺术鉴赏是一种很粗糙的艺术鉴赏,其鉴赏者通常是影视艺术作品的创作者本身,它的影响范围经常局限在影视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它的审美结果,经常正是创作者预先设计和期望达到的审美效果。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是一种在创作过程中才有可能出现的影视艺术鉴赏状态。
影视艺术鉴赏的过渡状态与原初状态,虽然同样都是文字稿本的艺术鉴赏,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差异。较之原初状态,过渡状态的影视艺术鉴赏,更加具体、可感和立体,更加接近完美影视艺术作品的最佳审美效果,尽管,它的用途和目的是为制作影视艺术作品本身而提供指导服务的,而且一般是影视艺术制作人员在拍摄制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和恪守的审美依据和创作蓝本,并且,它的存在一般被无意识控制在影视艺术制作圈的狭小范围内,因而,这种鉴赏形态现象虽然时常发生,但却不是很不普遍。
3。影视艺术鉴赏的标准形态
这是一种对影视艺术作品文本进行鉴赏的审美形态,也是影视艺术鉴赏者运用最多的通俗鉴赏形态。
影视艺术创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在完成前期拍摄后,影视艺术作品的主创人员很快进入影视艺术作品的文本剪辑、拟音和合成阶段。这个阶段的结果,就是力求使影视艺术形象更加准确、形象、生动地被创作出来。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影视艺术作品文本通常也恰恰正是被创作成这样子,而且这样子,也正是日常生活中,创作者和广大观众一直希望看到的那种样子,它作为鉴赏者们面对的唯一存在的影视艺术鉴赏对象,一般在影视艺术表现形式上,都显得非常完整、完全、完美,其各项影视艺术的技术指标,都达到了令人非常满意和称心的理想状态。显然,符合这种影视艺术创作规范的具有标准形态的影视艺术作品,必然导致具有标准形态的影视艺术鉴赏形态的发生。
标准形态的影视艺术鉴赏是一种理想和谐的艺术鉴赏。这种形态的影视艺术鉴赏过程,既有活动画面的美感,又有生活语言、自然语言和音乐语言的丰富艺术语义,而且还有“蒙太奇”剪辑的种种结构妙趣。于是,人们在一种“声画分离”“声画对位”“声画矛盾”的“声画艺术”氛围中,体会到了一种只有影视艺术鉴赏才能体会到的“间离艺术效果”。影视艺术鉴赏的“美感状态”从此出现了。而这一切,正是由影视艺术鉴赏的标准形态带来的。
影视艺术鉴赏形态形势图
影视艺术鉴赏的标准形态是影视艺术鉴赏的终极形态和目的形态。它的存在表明,影视艺术鉴赏者终于有了完成完满影视艺术鉴赏活动的可能,终于有了一睹影视艺术“声画世界”美好艺术境界的可能。影视艺术鉴赏的标准形态的确是标准的。惟其标准,人们才从中感悟到艺术鉴赏活动中种种不同凡响的艺术真谛。
标准形态的影视艺术鉴赏是影视艺术鉴赏的普遍形态。由于它真正体现了影视艺术鉴赏的真正美感,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它司空见惯。一般来说,通常人们所说的影视艺术鉴赏,即是指这种形态的影视艺术鉴赏。由此可见,标准形态的影视艺术鉴赏是影视艺术鉴赏的主流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