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书目]
1。[德]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瑞士]H。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潘耀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王一川:《审美体验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5。[波]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刘文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6。陈世宁、周积寅主编:《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辑注》,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1]参见冯友兰:《新原人》,43~54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这四个阶段的划分,据[波兰]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刘文潭译,13~75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美]爱米·托马森:《艺术本体论》,彭锋等译,见彼得·基维主编:《美学指南》,65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美]爱米·托马森:《艺术本体论》,彭锋等译,见彼得·基维主编:《美学指南》,66~69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艺术原理》,王至元、陈华中译,14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6][法]萨特:《想象心理学》,褚朔维译,284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7]参见[英]奥斯本:《鉴赏的艺术》,王柯平等译,204~206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8]参见[英]奥斯本:《鉴赏的艺术》,王柯平等译,207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9][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158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10][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164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11]参见[英]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刘建基译,299~300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2]参见[美]约翰·费斯克主编:《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161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13]《淮南子·泰族训》,转引自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9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徐悲鸿:《全国木刻展》,载《新民报》,1942-10-18。
[15]参见[美]F。大卫·马丁、李·A。雅各布斯:《艺术和人文:艺术导论》,包慧怡、黄少婷译,68~76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16]参见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142~148页,上海,上海书店,2003。
[17]参见[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6~7页,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8]其实,在边缘领域内,还有一种重要的媒体组织,那就是互联网。克兰的《文化生产》写于1992年,尚未关注到网络社会的兴起,因此,本书这里做了一点补充。
[19][德]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8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0][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180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