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转引自(清)刘熙载撰、袁津琥校注:《艺概注稿》,645页,北京,中华书局,2009。
[22]参见蒋勋:《美的沉思:中国艺术思想刍论》,72~76页,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23]参见蒋勋:《美的沉思:中国艺术思想刍论》,79、82页,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24]参见尹鸿:《当代电影艺术导论》,19~20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5]参见陈世骧:《陈世骧文存》,154~155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6]王一川:《审美体验论》,236~237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27]宗白华:《美学散步》,7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8]转引自王一川:《文学理论》,54~55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9]转引自王一川:《文学理论》,87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0][美]罗曼·雅柯布逊:《隐喻和转喻的两极》,周宪译,见《激进的美学锋芒》,419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1]参见[美]詹尼弗·范茜秋:《电影化叙事》,王旭锋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匈]伊芙特·皮洛:《世俗神话》,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32]参见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484页,济南,齐鲁书社,1995。
[33][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朱疆源译,5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4]参见[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5][美]高居翰:《图说中国绘画史》,李渝译,180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36][德]温克尔曼:《希腊人的艺术》,邵大箴译,16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7][德]温克尔曼:《希腊人的艺术》,邵大箴译,18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8]参见李壮鹰:《中国诗学六论》,187页,济南,齐鲁书社,1989。
[39]参见李壮鹰:《逸园丛录》,316~318页,济南,齐鲁书社,2005。
[40][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7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41][德]席勒:《秀美与尊严》,张玉能译,236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42]参见[德]席勒:《秀美与尊严》,张玉能译,76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43][法]福柯:《这不是一只烟斗》,邢克超译,42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44][俄]列夫·托尔斯泰:《什么是艺术》,丰陈宝译,见《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4卷,17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45][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朱疆源译,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6]欧阳予倩:《发扬我国舞蹈艺术的优良传统》,见《欧阳予倩全集》,第5卷,205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47]蒋勋:《苍凉的独白书写:寒食帖》,40~42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48][美]巫鸿:《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文丹译,10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