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书目]
1。[美]丹托:《寻常物的嬗变》,陈岸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2。[法]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美]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4。[德]比格尔:《先锋派理论》,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吕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进程与市场化趋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ArthurDaworld,”iheBigQuestions。ed,eyer。Cambridge:Blackwell,1998:40。
[2]参见[美]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21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参见殷曼楟:《“艺术界”理论建构及其现代意义》,2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见《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艺术院》,非公开出版。
[5]参见[美]迪基:《何为艺术?》(Ⅱ),见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110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6]参见[美]迪基:《何为艺术?》(Ⅱ),见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109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7][法]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276~277页,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8]张晓凌:《再塑中国当代美术的国际形象》,见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编:《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三十年美术理论与创作》,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9]参见[美]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25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0]参见[美]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23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1][法]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刘晖译,262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2][法]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271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3][法]布迪厄:《〈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引言》,10页,见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文化研究》,第4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14]殷曼楟:《“艺术界”理论建构及其现代意义》,140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