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公众感兴看艺术门类
事实上,艺术分类并不存在绝对的标准,而目前可见的任何一种艺术分类都各有其得失。人们大可以从不同角度对艺术门类进行研究,提供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从而丰富对于各门类艺术现象的认识和把握。但是,为便于认识和把握艺术作品的存在,本书还是要从我们对艺术和艺术学理论的特定理解角度,向读者提供一种艺术门类的划分方式,这可以称为感兴方式分类法。这是指从艺术作品唤起公众感兴的方式之不同去划分艺术门类。
具体说来,从艺术作品唤起公众感兴的视野看,艺术门类可以有两大种类:一类是直观艺术,这是指公众以形象直观方式去感受艺术品的兴辞;另一类是非直观艺术,这是指公众以非形象直观方式或间接方式去感受艺术品的兴辞。在直观艺术中,根据有关人的五官感觉的认识,还可以作出如下细分:视觉直观艺术、听觉直观艺术、视听综合直观艺术。同时,非直观艺术是专指由公众的文字素养及想象力匹配起作用的艺术门类,这就是语言艺术即文学。如此,可获得如下四种艺术门类系列:
第一,视觉直观艺术(绘画、雕塑、摄影、工艺、现代设计、建筑与园林、书法);
第二,听觉直观艺术(音乐);
第三,视听综合直观艺术(舞蹈、戏剧、戏曲、电影、电视);
第四,非直观艺术(文学)。
下面就根据这种感兴方式分类法,对各门艺术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作简要阐述。
1。视觉直观艺术
视觉直观艺术,是指用一定物质媒介和手段塑造具有视觉直观性的艺术形象以唤起公众感兴的艺术。它一般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工艺、现代设计、建筑、书法、篆刻等门类,也通称为美术。视觉直观艺术是以视觉感受为基础的直观性艺术,运用色彩、线条、形体等符号组织形式来获得确定的艺术形象,直接诉诸视觉感官以唤起欣赏者的兴会。
视觉直观艺术塑造形象的物质媒介多种多样,如颜料、水墨、布、纸、木、石、玻璃、金属、胶卷、相纸等。它以可视的物质材料,在二维或三维空间,通过构图、透视、用光等手段,塑造直观的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象。所以,视觉直观艺术又可称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静态艺术。形式美的法则在视觉直观艺术中运用得尤其广泛和普遍。视觉直观艺术运用形式美的造型规律,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材料,加工整合成各门类艺术的艺术形式外观。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创造出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象,其形象中的意蕴更突出地表现为象征和寓意。视觉直观艺术正是凭借这种特定方式去反映社会生活、表现审美意识和思想感情。
视觉直观艺术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中,以静止的形式反映动态过程。它往往选取事物运动变化中的瞬间典型情状,通过瞬间静态最大限度地暗示动态,传播信息,引发欣赏者的丰富联想和想象。视觉直观艺术由于具有凝固不变的静态形象,可以反复观赏,并且流传久远,因而成为时代变迁发展的历史文化见证。
下面介绍视觉直观艺术主要的具体门类,其每一门类又具有各自的基本特性。
(1)绘画。绘画是运用笔墨颜料、纸帛画布等物质媒介,通过线条、色彩、构图、明暗等表现手段,在二维空间描绘平面形象的艺术。绘画种类繁多,按照使用的工具材料,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等;按照题材内容,又可分为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历史画、宗教画、静物画、动物画等;按照表现形式,还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组画、插图等。绘画的基本特性如下。
图29周昉:《簪花仕女图》
第一,形象确定。绘画虽然是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描绘形象,但通过透视、色彩、比例、构图等手段构成的独特艺术语言,在描绘人物形象、社会现象和自然风光时,可以表现出事物的纵深和各个侧面,造成视觉上的质感和逼真效果,使绘画艺术较之其他艺术在形象描绘上更为具体确定。晋代文艺理论家陆机在《文赋》中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表现事物的具体形貌色彩正是绘画的特长。
第二,取材广泛。绘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可以精确地再现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自然风景、人物形象、生活场景都能通过绘画表现出来,从而使绘画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在绘画中,可以对人物的动作、姿态、神情做直接的刻画,如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图29),取材于贵妇人悠闲的生活,画面通过盛开的辛夷花、贵妇人身披的薄纱上衣透露出暮春时节的一股暖意,暗示了画面的时令特征。这些贵妇人都是盛装,衣饰华丽,色泽鲜艳,面容修饰入时,充分展现了锦衣玉食的奢华贵族气度,同时通过春天里不同场景的“采花”、“赏花”活动,特别是通过对贵妇人们一种懒散和略带惆怅的举止的刻画,强烈地表现出封建社会贵妇人特有的那种孤寂的内心世界。绘画不但能再现人物及具体背景,而且能够展示人物的内心冲突、人物之间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俄国画家列宾(Repin,1844—1930)的《伏尔加河纤夫》,就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的苦难深重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由于绘画的二维空间性和鲜明的色彩,静物和风景的题材在绘画中占有重要一席,如意境高远的中国山水画和追求光影效果的西方印象派绘画。
(2)雕塑。雕塑是以耐磨性和可塑性物质媒介(如玉、石、土、木、石膏、金属等),通过雕、刻、塑等表现手法,在三维空间塑造具有实体性的立体形象的艺术。雕塑按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可分为“雕”与“塑”两大类,“雕”是对硬材料的雕刻,“塑”是对软材料的塑造。按形象和背景的不同,一般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按体裁不同,可分为纪念性雕塑、装饰性雕塑、民俗性雕塑、园林雕塑等。雕塑的基本特征是:实体性、理想性、单纯性。
第一,实体性。具体、生动、富有表现力和空间变化的形体,构成雕塑的艺术语言。用这种符号塑造出来的雕塑形象,都是一种立体形象,具有空间中的实体性。雕塑直接借助物质媒介呈现,物质材料本身的质地也就构成了雕塑艺术形象的质感美。由于雕塑的实体性,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移动式地去欣赏同一作品,从而能欣赏到凝固于形象瞬间动作姿态中的多面性表现。雕塑形象直观、可触,还可在明暗不同的光线下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图30布朗库西:《空间里的鸟》
第二,理想性。雕塑主要塑造人体形象,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的崇高形象,因而使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理想化的表现。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雕塑的理想性特点,在古代表现为大量对神的形象的塑造,在现代则主要表现为对英雄形象的刻画。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所塑造的群像,成为中国人民英勇奋斗、追求理想的精神象征。
第三,单纯性。由于其艺术语言的特点,雕塑一般没有背景,也较难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加之现代雕塑艺术重感性和主观内在的精神表现,用感觉代替观察,运用综合、抽象和半抽象代替具象,主要不再表现客观存在的形,而努力追求发掘自我心灵的形,因而要求形象塑造的单纯性。单纯不是单调化,并不与丰富完整相矛盾。雕塑形象的单纯性和抽象性,使其介于生命意象与形而上的秩序之间,包蕴着活跃的生机和深长的哲学意味。如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重要雕塑家布朗库西(Brancusi,1876—1957),他的作品以象征性的极端抽象与微妙的造型为特色,他的《空间里的鸟》(图30),将向上奋飞的鸟的自然形态简化为一根具有体积的柔和而挺拔的曲线,它的尖端高傲而执着地刺向天空,飞翔般的单纯形体似在空间中划下的一个修长的惊叹号。布朗库西在雕塑中建立了一种充满内在活力的单纯性和一种象征示意的深度。细细品味,一种对无限空间的向往之情,一种对物质特性和纯粹形体的透彻精神品格的虔诚信仰,一种力图解除所有累赘而舒坦地走向宁静超拔之境的艺术追求,在这个单纯的形象中表露无遗。
(3)摄影。摄影是以胶片、相纸、电子感光元件等为物质媒介,通过光学、化学等科学方法和构图、影调、色彩等表现手段,记录呈现于照相机镜头前的真实形象的艺术。摄影按作品的题材可分为新闻摄影、人像摄影、风光摄影、建筑摄影、舞台摄影、体育摄影等。摄影的基本特性是:
第一,客观纪实性。摄影艺术的纪实特征,表现在它必须面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直接从客观事物转瞬即逝的运动状态中,如实地再现生活中的人物、时间、环境。很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是抓拍或抢拍到的。纪实性是摄影区别于绘画和雕塑的重要特征,摄影只能抓拍或摆拍呈现于照相机、摄像机镜头前的客观事物。摄影艺术的纪实性,使它成为最能体现再现特点的造型艺术。摄影所特有技术设备、科学方法和构图、光线、影调等表现手段,使它能够逼真地把被拍对象的外观形态再现出来,使作品形象达到客观纪实的艺术效果。
第二,典型创意性。摄影艺术要通过纪实手段,在再现客观生活中达到艺术真实,就必须使其艺术形象具有典型化的创意。摄影的典型创意,是通过直接从现实生活的真实人物、事件、环境中,去选择和捕捉既有个性特征又能突出反映生活真谛和本质的瞬间来创造艺术形象。在瞬间的抓取中记录下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这就是摄影理论所说的“决定性的瞬间”。摄影的画面要有典型创意,决定于艺术家的审美素质和慧眼,也要创造性地运用摄影技术和艺术手段。肖像摄影以抓拍和摆拍的方式来完成,摄影者要通过细心观察,捕捉人物的姿态、动作、外貌或面部表情的具有典型性的最佳时机,充分利用角度的选择和光线的运用,在作品中体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
第三,光影美与技艺美。光影美是摄影艺术用光的明暗所形成的深浅不同的影调。光是摄影的灵魂,是塑造摄影艺术形象的基本造型语言。摄影用光来作画,是通过光表现景物影像的过程。因此,摄影又称为“光与影”的艺术。摄影家有意地将光影效果与影调层次作为自己在摄影造型时的重要因素,巧妙、生动的光影效果是优秀摄影艺术作品的必备因素之一。技艺美是在创作中采用一些添加的技艺手段而获得的新颖的造型效果。光影美与技艺美有创意的结合,可为所表现的内容或营造的意象增光添彩。如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的《搏斗》(图31),画面上是表现逆光中呈剪影的船员们为了生存同心协力和惊涛骇浪殊死搏斗,驾驶小舟奋勇前进。天空上呈弧形的较为明亮、卷曲的白云,在深暗背景衬托下,更显得风云变幻,惊险异常。《搏斗》据作者介绍是用两底合成的,一张与海浪搏斗的小舟照片拍自越南,另一张卷曲的白云拍自中国香港地区,在拍摄时镜头前加用红色滤光镜以突出白云。多底合成效果构成新颖的画面形象,巧妙地利用了客观实体的形式感,又与原有物象拉开了距离取得创新效果。《搏斗》的形象鲜明、内涵深刻,既有摄影的艺术感染力和美学价值,又富有哲理和思想价值,寓意着人生的不断拼搏。
图31陈复礼:《搏斗》
(4)工艺。工艺,即工艺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媒介,运用造型设计和色彩装饰等方法和技巧,在二维或三维空间制作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的形象的艺术。工艺可划分为实用工艺和装饰工艺两大类。还可将其划分为三类:传统工艺,包括陶瓷、漆器、刺绣、家具等;民间工艺,包括面塑、风筝、年画、剪纸等;现代工艺,包括服装设计、室内装潢、商业美术、书籍装帧等。工艺美术的基本特性是:
第一,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工艺作为艺术化的日常生活用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对于实用工艺品如服装、家具等,实用价值占主导地位,首先要考虑实用,满足人们实际生活的使用功能。同时,审美价值要服务于实用目的,满足人们精神上的美感需要。因此,实用工艺的创作设计原则是实用、经济、美观。中外的陶瓷器皿都同时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对于装饰工艺如玉刻、牙雕、刺绣等,审美价值则占有突出的地位,追求装饰性的效果。装饰工艺往往通过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将取材于现实的花草鸟兽图案化、装饰化,创造出具有象征意义的,或体现某种抽象、宽泛、朦胧的情感气氛的艺术形象。装饰工艺的实用价值已不明显或完全消失。
第二,因材施艺,重在造型。工艺美术品是对一定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而成的,设计时必须充分研究原材料的性能以发挥其特长,显示出材料质地的自然美感,使作品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玉雕中的“巧用俏色”,就是巧妙利用材料的色泽、材质,使石材尽量发挥其美质。如:有些木雕利用树根的天然形态,随物赋形,稍加雕琢,即能制成生动传神的人物、动物等造型。工艺美术在创造艺术形象时,主要遵循形式美的规律,运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因素来造型。
(5)现代设计。现代设计也称现代工业设计或工业设计,是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艺术范畴,几乎包括一切现代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它是工业革命后,从包豪斯到现在国际上广泛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既区别于手工业品制作也不同于纯艺术品创作,它是在现代大工业生产基础上产生的工业产品创新的社会实践形态。”[3]
为了克服机械化大生产的产品缺乏美感的弊端,适应工业化社会带来的新形式法则,把新的造型概念转化为符合大众审美习惯的视觉语言,从德国工业联盟到包豪斯工业设计学院,一大批现代艺术家致力于总结和创造现代设计造型理论,他们提出了“技术和艺术相结合”、“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同时主张把握技术、功能、材料和经济法则,讲究标准化艺术造型,使现代设计真正发展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