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绕了一个大弯,现在又回到了在研究过程中已经得出的双重结论。一方面,一个人除非有类似于心不在焉的气质,除非有像寄生虫一样活在他身上又不和他构成一体的东西(这也说明这种气质为什么可以从外部进行观察,为什么可以纠正),绝不会成为可笑。另一方面,既然笑的目的就是纠正,那么自然希望能同时纠正尽量多的人。所以喜剧所用的观察是本能地以一般的东西为对象的。它在众多特性中选择那些能重复产生,从而也是并非与人的个性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的特性——可以说是一些共同的特性。在把这些共同的特性搬上舞台时,喜剧创造一些显然属于艺术范畴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有意识地以取悦于人为目的。然而这些作品又与其他艺术作品不同,因为它们具有一般性,并且还有纠正人、教育人这个潜在的意图。我们完全有权利说喜剧是介乎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中间物。它不像纯粹艺术那样毫无功利观念。在组织笑的时候,喜剧把社会生活当作笑的自然环境,甚至于依从社会生活的某种冲动。在这一点上,喜剧又同艺术背道而驰,因为艺术是与社会的决裂,艺术要回到纯朴的自然。
[法]柏格森:《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徐继曾译。
[1][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2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2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3]同上书,21~22页。
[4]在原文中,“character”是内在的、隐性的、第一位的;“manners”是外在的、显性的、派生的。我们认为,“character”译为“性格”是合适的,“manners”则译为“品行”为好。现译文把这种关系弄颠倒了。因此,现译文中的“性格”应作“品行”解,而“品格”则应作“性格”解。我们在导读中已经作了修正。读者在阅读译文时须仔细鉴别,最好能参照原文。
[5]拉宾(RenéRapin,1621—1687),法国批评家,著有《诗学随笔》(Réflexionssurlapoétique,1672)。
[6]布苏(LeBossu,1680年卒),法国批评家,著有《论史诗》(TraitéduPoèmeEpique)。
[7]弗拉丘(Johcher,1579—1625),17世纪英国剧作家。
[8]莱莫(ThomasRymer,1641—1713),英国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极端信奉古典主义。
[9]见《悲剧批评的基础》,第15页《题威廉·莎士比亚先生的遗著,纪念吾敬爱的作者》的译后记。
[10]伦敦鱼市场,意指剧中角色大声叫嚷。
[11]巴勒斯坦旧都,相传是耶稣诞生地。
[12]奥维德(PubliusOvidiusNaso,公元前43—公元17?),罗马诗人。
[13][英]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卞之琳译,71~73页,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
[14]同上。
[15]曹丕《典论·论文》:“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类似地,英国诗人济慈曾写过“WhenIHaveFears”一诗,表达死亡不期而至但诗才未酬的焦虑。
[16][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10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7][德]彼得·斯丛狄:《现代戏剧理论(1880—1950)》,王建译,49~5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8]盖厄斯·马略,古罗马将军和政治家,曾七次当选古罗马执政官。
[19][挪威]易卜生:《易卜生全集》,第七卷,6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H。Ibsen,FourMajorPlays,NewYClassic,1992,p。356。
[20]易卜生戏剧《建筑师》中的男女主角。
[21][英]海伦·加德纳:《宗教与文学》,沈弘、江先春译,100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22]WalterKaufmann,Tragedyandphilosophy,Prion,N。J。:PrioyPress,1968,p。182。
[23]Ibid。,pp。193-194。
[24][英]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丁尔苏译,27~28页,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英译文见ArthurShauer,TheWorldasresentation,Vol。I,NewYork:DoverPublis,1966,p。254。
[25]“山羊歌”(goats-songs)是古希腊悲剧(τραγωδiα)的一种译名。中译文的所有注释都是译者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或学术规范的需要而添加的。
[26]道比涅(Thérippad'Aubigné,1552—1630),法国诗人,胡格诺派历史学家,著有《悲歌》《世界通史》(Histoireuniverselle)等。
[27]参见Plato,pleteWorks(Hackett,1997),pp。1483-1484。
[28]译文取自《柏拉图全集》,第3卷,王晓朝译,57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9]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