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戏剧艺术史 > 四 表演论(第1页)

四 表演论(第1页)

四表演论

演员自我修养(节选)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导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Stanislavsky,1863—1938),俄罗斯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和理论家、莫斯科艺术剧院创始人。自幼即对戏剧产生兴趣,14岁时在家庭业余剧团演出并成为该团主角。1888年末与莫斯科一些文艺界名流创办文艺协会及附属剧团,逐渐完成了从业余演员向专业演员的过渡。1897年6月同戏剧家聂米罗维奇-丹钦科会见,决定创建新型剧院——莫斯科艺术剧院。翌年10月,剧院成立,11月,二人联合执导契诃夫名剧《海鸥》,大获成功。他们共同发展了新的表演风格:揭示内心世界,强调整体配合;导演和演员对角色的阐释必须从属于剧作家的意图;演员必须通过训练变成“另外一个人”。为了激发演员内心活动,启发他们的独创性,他认为表演应遵循人的有机天性,自然天成。他将戏剧建立在体验艺术的基础上,不像表现艺术那样去追求外表的感情变化,而注重再现真实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自己的体系有所修正。认识到不能一概否定表现式的戏剧,表演的成败并不仅仅取决于心理体验,外部表情也很重要。他大胆尝试,把众多剧目搬上舞台,如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果戈理的《钦差大臣》与《死魂灵》、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炽热的心》、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等等。1927年上演的《装甲车14-69》是苏维埃戏剧的里程碑。

他在1922年至1924年率剧团在美国巡回演出期间写作自传《我的艺术生活》,首次阐述了自己的戏剧理论体系。1928年10月心脏病突发之后,他全力投入戏剧实验教学与理论总结工作,写出了巨著《演员自我修养》,以“形体动作方法”丰富了以内心体验为核心的戏剧体系。以“体验基础上的再体现”为基本内容的斯坦尼体系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戏剧体系的主要代表,对20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戏剧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演员自我修养》是20世纪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代表作,作者从自己从事表演、导演和教学的实践出发,通过虚构的场景、人物活动和教学笔记,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包括演员和导演的艺术、表演技术、戏剧美学、演员道德、创作方法、戏剧教学、舞台集体创作的组织等问题,构成了一个丰富庞大的戏剧表演体系,即“斯坦尼体系”。作者从1907年就开始编写该书,历经三十年,在实践中反复修改提高,直到1937年才同意出版该书的第一部“体验创作过程中的自我修养”。该书的第二部是在作者去世后、研究人员根据作者尚未完成的手稿编辑而成的,副标题为“体现创作过程中的自我修养”。其中各部分的完成程度并不相同,有的还只是一些零散的片段。

《“体系”图》选自《演员自我修养》第二部的附录部分,可以看做是斯坦尼体系的总概括,相比此前以实践为主的各章,具有较高的理论抽象性。作者在全书的写作中,力图避免使用抽象的概念术语;并且多次告诫读者,不要仅仅从理论上去认识他的“体系”,而要在长期的实践中去掌握它,反复琢磨它。这是我们在学习选文时首先需要注意的。

体验是斯氏体系的核心。作者断言,“没有体验就没有艺术”。演员从剧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导演的安排出发,经历深刻的体验过程,逐步摆脱自我意识的桎梏,创造“内部舞台自我感觉”,设身处地的生活在表演情境之中,完全与角色融为一体,最终实现“有机天性”的自由创造。作者创造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帮助演员掌握舞台表演的规律,分步骤、具体地实现上述目的,让体验过程变得有径可循。可以说,斯氏体系的理论基础是一门演员心理学,其实践展开就是符合这门心理学的舞台表演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活动。现在,作者绘制了一幅路线图,等于送给我们一把开启体系大门的钥匙。

这个体系建立在三大原则之上:第一个原则是能动性和行动的原则。作者指出,“在舞台上需要动作——内部动作和外部动作”,动作、活动是戏剧艺术和演员艺术的基础。但是,动作本身并不是目的,关键在于动作的逻辑性,必须选择为了达到目的必须做出的动作。也就是说所,动作“必须是有内心根据的,合乎逻辑的,有顺序的,而且在现实中是可能的”。如果动作能够顺应主题思想,循序渐进地奔向最终目的,完成作品的最高任务,这样的一连串动作就是“贯串动作”。

第二个原则就是普希金的名言:“在假定情境中的热情的真实和情感的逼真——这便是我们的智慧所要求于戏剧作家的东西”。“假定情境”又称为“规定情境”。相比于情感,情境处于居先的地位。在舞台上,演员首先想到的不是情感,而是规定情境。只有在规定情境中才能产生真情实感。作者认为,演员进入创作状态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是形体松弛。没有肌肉紧张,身体器官完全受意志支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规定情境的内在需要。而后,演员还要“想象”和“假使”二元素的帮助。当然,“想象”和“假使”相互贯通,交相作用。“假使”是内心创造活动的推动力和刺激物,“想象”则是其旨归。在“假使”的想象中,演员开启心扉,真心诚意、充满热情地相信虚构的生活,推动角色创造过程的进一步发展。作者指出,“‘假使’的这种极其重要的特性,是和我们这派艺术的一个基本原则息息相关的,这就是创作与艺术的活动和动作的原则”,同时,“我们在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应该是正确的想象生活的结果”。这就是说,由“想象”和“假使”共同构成的规定情境紧紧围绕着第一个原则。

第三个原则是“通过演员的有意识的心理技术达到天性的下意识的创作”。这就是说,通过意识达到下意识,通过随意的达到不随意的,“我们把一切下意识的东西都交给天性这魔法师,我们自己就去采取我们所能达到的途径——有意识去进行创作和采用有意识的心理技术手法好了。”这是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

上述原则在演员主体的智慧、意志和情感的三大内在动力的推动下,发展出包括想象与虚构、真实感和信念、情绪回忆、内部舞台魅力、道德与纪律等表演能力和行为;它们顺应并体现了有机天性的要求,集中表现在内部舞台自我感觉中,源源不断地投向既定的最高任务上。从第一部书中大量的实践性场景来看,体验之中就包括了体现,或者说,体验之中就包括内外两个方面。第二部书以“体现”为主题,是为了强调具体表演技术的训练,细节不再赘述。作者在体系图中为了说明问题的需要,将体验与体现二者分列于两边,似乎二者处于相互独立的平行关系。其实二者属于本与末、体与用、内与外的互动关系。

斯坦尼体系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传入我国,先后有郑君里和章泯、姜椿芳、林陵和史敏徒等人的译本。洪深、焦菊隐、郑君里等人对斯氏体系的引进、传播和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各个戏剧学校和演出团体纷纷采用该体系,指导演员的培训和演出。1947年,焦菊隐运用斯氏体系导演了话剧《夜店》,连演30多场,以崭新的演剧艺术轰动了北平,掀开了中国演剧史的新一页。[1]1935年,斯坦尼、布莱希特和梅兰芳在莫斯科历史性会面。后来,以“内心体验基础上的再体现”为基本内容的斯坦尼体系与以“陌生化效果”为核心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以及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京剧表演艺术,被誉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

延伸阅读文献

1。[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第一部,林陵、史敏徒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2。[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第二部,郑雪来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3。[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的艺术生活》,瞿白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4。Jeaanislavski:AnIntroduewYe,1982.

■经典文献

“体系”图

1

19××年×月×日

今天我有事到拉赫曼诺夫家里去。

他正在急急忙忙地贴啊,缝啊,画啊,涂的。房间里乱七八糟,使他那位喜欢整洁的夫人大大不痛快。

“你这是准备什么呀?”我很感兴趣地问。

“是你猜不到的事,老弟!要举行示范游行!‘体系’图要在庄严的行列中前进,举着许多面旗。就这么回事!”伊凡·普拉托诺维奇兴高采烈地把他的秘密告诉我,“这不是闹着玩的,是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上的目的,我说!明天以前,我必须做出一大批旗子来,旗子不是马马虎虎的,一定得漂漂亮亮,好挂到教室的墙上去。就这么回事!来检查的不是随便什么人,而是阿尔卡其·尼古拉耶维奇·托尔佐夫自己。他自己!……要把‘体系’总图解释个清楚。解释个清楚!我说。

“要想更好地领会它,就需要亲眼见到,我的亲爱的。这很重要,很有益。通过图表和视觉,整个的组合和各部分的关系就能更好地记住了。”

接着伊凡·普拉托诺维奇告诉我这个图的意义。原来我们已经接近我们学年进度表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结束对体验过程的研究了[2]。

“应当给演员自我修养的前一半打上所谓句号。当然啰,这一切我们都还只是研究了一个大略,好像走马观花,”伊凡·普拉托诺维奇连忙声明。“今后,我们在一生中将要成百次地反复来研究体验的过程。一定要研究的,我说。不过‘终结是任何事情的圆满结局’。既然没有圆满结局就没有终结,所以我明天就给你们带来这个圆满结局。请相信!”

他带着自豪的神情和孩子般的喜悦指了一指放在他面前的一大堆材料。

“你瞧,老弟,我这儿都搞了些什么!这不是闹着玩的!一件也不能忘记。我们这一年来学过的一切,都要用特别的旗子标明,以表示郑重,我的亲爱的!特制的!那就是你在整个第一学年中所研究的自我修养。呐,就是这条横幅。你该记得,在自我修养方面,我们首先着手研究的是体验过程。所以,那里另外有条布条,小了一半,因为体验过程只是整个自我修养的一半。就这么回事!一切都是规定好的,请相信!这个布条跑到哪儿去了?”

“上帝保佑它!失踪了!”他挥了挥手。“会弄好的,请放心!”他自己安慰自己。“呐,这是一整簇小旗。都是一个颜色,一个式样的。怎么回事呢?这都是舞台自我感觉的元素;那是真实感,那是**记忆,注意圈和对象。那儿都还有些什么呢?……

“这儿一切的一切,都不能忘记掉,我的亲爱的!这是什么?”他拿起三面没有写字的中等大小的旗子。“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啊,对了……我明白了!这是秘密!暂时的!相当期间内。秘密,我说!所以才没有写什么字,我的亲爱的!不是马上什么都写出来,要按部就班。到时候我们就会写出重要的,最最重要的字眼,眼下不可能,还早呢。这些没有写字的空布条都要挂起来。让他们占个受人尊敬的位置。暂时你就相信口头上的话吧[3]。”

伊凡·普拉托诺维奇特别郑重地把三面旗子放在一边,仿佛生怕忘掉它们似的。

“你瞧,这儿所准备的一切,我们明天都要隆重地搬进课堂。一切都该有条不紊,按照最严格的顺序和系统来安排。是件大事情咧!大家都会知道,这一年来到底学了些什么,请相信!整个‘体系’都要体现在庄严的游行中。图表上是些排成队列的旗子。隆重,美丽,清楚,合乎教学目的,这是一个学年应当有的庄严结尾。”

不停不休的谈话使拉赫曼诺夫干得更有劲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