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编写组pdf > 第三章 近代东方文学(第2页)

第三章 近代东方文学(第2页)

近代印度文学系指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20年代的印度文学。近代印度文学是在反对殖民主义和反封建斗争中起步的。在亚非国家中,印度是最早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从16世纪起它就遭到西方列强的侵入,到19世纪中叶已彻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殖民当局实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激起印度人民连续不断的反抗斗争。在斗争中,民族资产阶级和下层劳动人民逐渐发展壮大。20世纪以后,印度相继出现几次民族解放运动的**,有力地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沉重打击了殖民统治。正是这种民族矛盾、阶级冲突相互交织的复杂历史条件,构成了印度近代文学的社会基础。

印度近代文学萌芽于17世纪,真正成型则是在19世纪后半期。印度近代文学的各类作品的思想内容大多具有鲜明的反殖、反封建倾向,文学体裁除诗歌外,还有小说、散文和戏剧等。这一时期,许多作家都以地域性民族语言进行创作,其中孟加拉语、印地语和乌尔都语的文学成就较高。孟加拉语文学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都居于领先地位,其创始人之一是般吉姆·钱德拉·查特吉(1838—1894),他的作品有反映社会及家庭生活问题的长篇小说《毒树》(1872),以及表达爱国思想、激励人们反抗殖民统治的历史小说《阿难陀寺院》(1882)。印度近代文学的光辉代表泰戈尔也用孟加拉语写作,他以多种文学体裁的丰富创作为印度文学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除了泰戈尔以外,重要的孟加拉语作家还有小说家萨拉特·查特吉(1876—1938)和乌尔都语诗人。

萨拉特·查特吉(1876—1938)是孟加拉语文学中第一位专业作家。他出身于西孟加拉一个贫穷的婆罗门家庭,青年时期曾四处流浪,在缅甸当小职员时开始创作活动。他一生写作了30多部长篇、中篇小说和大批短篇小说,代表作有《斯里甘特》(1915—1933)、《道德败坏的人》(1917)等。他的作品多以反封建作为主题,揭露地主、婆罗门等封建势力的罪恶,反映孟加拉农民的苦难,尤其注重表现妇女的悲惨命运,政治倾向性十分鲜明。

到了19世纪中叶,印地语文学的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许多作家将自己的文学活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紧密联系,反映人民迫切关心的社会问题,取得了相当高的文学成就,如赫里谢德尔、古伯德等的创作。

乌尔都语文学也颇具影响,重要作家首推被誉为穆斯林民族诗人的伊克巴尔(1877—1938),在诗集《驼队的铃声》等作品中,伊克巴尔关注社会现实和未来命运,号召印度的穆斯林民众坚定信仰,为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平等而斗争。

总体上看,近代印度文学具有以下特点:多民族性和统一性相结合,古老传统同外来文化影响相结合,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相结合。

(三)东南亚地区的近代文学

历史进入近代时期以后,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民族文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分别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家,写出了许多暴露社会黑暗、谴责殖民统治、宣扬本民族历史文化、同情社会底层民生疾苦的作品。

印度尼西亚文学在其近代阶段得到了健康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马斯·马尔戈(1878—1930)是印尼反帝文学的旗手,他的代表作《自由的**》(1924)在印度尼西亚文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阿卜杜尔·慕伊斯(1886—1959)的《错误的教育》(1928)被认为是近代印尼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小说。

19世纪中期以后,泰国在王室推动下发生了“自上而下的启蒙运动”,期刊杂志出版,文学团体成立,泰国文坛上出现了与传统游记诗、说唱叙事诗判然有别的长篇历史小说、书信体短篇故事、政论散文、通俗科学小品等新型体裁。泰国近代启蒙作家大多出自王室,国王拉玛五世(1853—1910)通过书简体的《远离家乡》一书阐述了自己的欧游印象;拉玛六世(1880—1925)曾在欧洲生活多年并就读于牛津大学,由他倡导成立的文学团体相继把莎士比亚、伏尔泰、大仲马、莫里哀的作品译成泰文,他本人则在翻译介绍莎士比亚戏剧之外还亲自创作剧本,被推为泰国近代戏剧的奠基人。

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缅甸近代文学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鲜明特色。德钦哥都迈(1875—1964)是民族独立运动中出现的杰出作家,其主要作品有《洋大人注》(1914)与《猴子注》(1922)。他的创作多以宣扬缅甸的历史文化、激励民族自尊、谴责殖民统治、歌颂民族独立斗争为主题。

(四)波斯和西亚阿拉伯地区的近代文学

地处西亚的波斯和阿拉伯地区的近代文学也取得了显著成就。波斯文学承续其2500多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在其近代阶段取得了较大进展。19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主义侵略,波斯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卡扎尔王朝统治下,社会危机四伏,人民苦不堪言,反抗斗争不断爆发。到20世纪初终于爆发了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立宪运动”。

立宪运动时期,波斯文学在社会剧烈动**、民主思想传播、革命**迭起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从中古向近代的转型。报纸的创办和高等学院的设立,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思想意识的人。启蒙思想家密扎尔·玛利库姆汗(1833—1908)大力宣传自由民主思想,阿洪德扎德(1811—1878)提出作家应创作于今人有利的戏剧和小说,启蒙活动催生了波斯近代文学。

波斯近代文学在内容上超出宫廷生活的范围,走上与人民大众结合、为社会运动呐喊的道路,真实表现民生疾苦,尖锐揭露本国统治者的腐朽残暴,猛烈鞭挞外国侵略者的恶德败行;形式上表现为在旧诗体之外创造了自由的新诗体裁,以适应表现新内容的需要;改变了文体上以诗歌为主的传统格局,利于叙事、说理、论证的散文体得到普及;创作中广泛吸收日常用语,文学语言贴近民众生活。

立宪运动时期最活跃的诗人首推巴哈尔(1886—1951)。他出身于诗人世家,七岁开始作诗,曾被国王册封为“诗王”,是波斯文学史上最后一位获得该项荣誉的诗人。1905年以后,他参加了立宪运动,主持编辑地下刊物《霍拉桑》并在该刊物上发表爱国诗歌。1909年,他加入伊朗民主党,负责主办机关刊物《新春》。立宪运动失败后,他屡遭迫害,两度入狱。1925年,他退出政治运动专心从事创作。巴哈尔一生写诗30000余行,他的诗作在反映现实和反帝反封建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除巴哈尔外,立宪运动时期的著名诗人还有阿什拉芙尔丁(1871—1934)、德胡达(1879—1955)、阿里夫(1882—1934)和拉胡蒂(1887—1957)等。

在1925年建立的巴列维王朝统治下社会政治更加专制黑暗,但20—30年代的波斯文学还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继续前行,进步文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反映人民大众的贫困境遇和表现妇女的悲惨命运成为作品的基本主题。文学体裁上除了诗歌创作继续繁荣外,以小说为主体的散文叙事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在小说领域,20世纪初叶开始出现取材于历史事件的作品,紧接着便有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小说面世。贾玛尔扎德(1895—?)1921年出版的《故事集》是伊朗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他在该书初版“前言”中表明要以人民大众的口头语言描写真实的社会生活。小说集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收入该作品集的《政治人物》《熊姨的友谊》等六篇作品用明白流畅的日常话语写就,有的描写伊朗的社会现实生活,有的谴责宗教人士的虚伪卑劣,有的揭露政客们的卑鄙勾当,有的鞭挞沙俄侵略者的贪婪残暴,描写了波斯人民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贾玛尔扎德的小说叙事风格幽默,意义积极。姆沙法格·卡泽米(1902—?)的《恐怖的德黑兰》(1922—1928)是波斯近代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男主人公法拉赫先与其表妹玛辛后与妓女埃法特的曲折恋爱故事为内容,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和妇女命运的不幸。贾玛尔扎德的《故事集》和姆沙法格·卡泽米的《恐怖的德黑兰》在波斯近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意义,为后续的小说发展开拓了道路。在贾玛尔扎德和姆沙法格·卡泽米之后登上文坛的穆罕默德·赫加泽依、萨迪克·赫达雅特、伯佐尔格·阿拉维等小说作家,分别以各具特色的创作丰富了波斯近代小说的表现内容,进一步推动了波斯近代小说的发展与进步。

最能代表西亚阿拉伯民族近代文学创作实绩的是叙利亚和黎巴嫩作家组成的文学派别——“叙美派”的创作。“叙美派”(又称“旅美派”)是阿拉伯地区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文学流派,因其成员大多留学美国而得名。该流派的领袖是黎巴嫩作家纪伯伦(1883—1931),他的重要作品有《折断的翅膀》(1911)和诗集《先知》(1923)、《沙与沫》(1926)等,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被认为是用阿拉伯语创作的第一部从近代现实生活取材的浪漫主义中篇小说。同为黎巴嫩作家的乔治·宰丹(1816—1914)先后创作了22部历史小说,他的作品从伊斯兰教的历史人物中撷取创作素材,在历史性叙述中穿插爱情故事,借助于历史题材抒发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情感取得了显著的文学成就。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以色列出现了近代希伯来文学,诗歌、小说创作都渐趋繁荣,涌现了一批有才华的作家。其中,重要的诗人有哈依姆·那合曼·比亚雷克(1873—1934)和撒乌尔·车尔尼霍夫斯基(1875—1943);小说创作方面则以阿格农(1888—1970)成就最高。

(五)非洲地区的近代文学

非洲近代文学按照地域划分系由两种异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组成,一是以埃及为中心的北非阿拉伯文学,一是撒哈拉沙漠以南广大地区的黑人非洲文学。

由于非洲国家大多都有沦为欧洲列强殖民地的悲惨历史,上述地区的民族文学或因殖民统治的禁锢或因封建专制的桎梏而一片死寂。许多国家的近代文学都起步于翻译介绍和模仿西方文学。

以埃及为中心的阿拉伯地区的近代文学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而兴起,在反殖斗争的深入发展中趋向于繁荣。近代以前的阿拉伯社会处在土耳其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阿拉伯语受到压抑处于边缘地位。作家们以争取结束异族奴役、反对封建势力为己任,或借助历史题材、或立足现实生活进行创作,目的在于唤起民众,启迪蒙昧,以推动结束黑暗统治和根除社会弊端的政治斗争。这种背景之下,以埃及诗人巴鲁迪(1838—1904)、艾哈迈德·绍基(1868—1932)、哈菲兹·易卜拉欣(1871—1932)等人为首的一批阿拉伯诗人发起了复兴派诗歌运动,力图通过恢复古代诗歌的辉煌传统促进民族振兴。复兴派诗作在创作题材和表现手法上刻意遵循古典诗歌的传统,但他们通过自己的诗文抨击土耳其人的专制统治,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主张借鉴西方先进文化进行社会改革。例如,巴鲁迪的《巴鲁迪鼓动革命》《起义的原因》等爱国诗篇大声呼唤人们鼓起勇气同殖民入侵者和本国变节者进行坚决的斗争;绍基则通过《尼罗河谷大事记》《狮身人面像》等一系列长篇叙事诗以及诗剧的形式歌颂本国光辉的历史文化,以期唤起阿拉伯人的民族自豪感。该派诗人的创作在阿拉伯诗歌发展史上发挥了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在复兴派之后,20世纪初期的阿拉伯诗坛上又出现了被称之为“创新派”的浪漫主义诗潮。

在散文叙事方面,从19世纪后期开始,大量欧洲文学作品如雨果、狄更斯、托尔斯泰、司各特、大仲马的经典名著以及数量更多、质量驳杂的言情、幻想、探案类小说在埃及风行一时,西方文学的清新气息使得阿拉伯语译者和读者趋之若鹜,几乎达到“饥不择食”的地步。经过囫囵吞枣式的接受,一些作家开始对这些翻译过来的西方作品进行移植性改编(诸如更换人名、地名、故事场景使之“埃及化”或“阿拉伯化”),这些“化”用的作品虽然在严格的意义上还不能算作阿拉伯民族自己的文学创作,但确实起到了促使西风东渐、改变文坛风气的启蒙作用。

在阿拉伯近代小说的形成时期,较早出现的是模仿西方小说模式创作出来的叙事性作品,第一部具备近代小说雏形的作品是埃及作家穆罕默德·穆韦利希(1858—1930)所写的《伊萨·本·希沙姆叙事录》,这是一部接受西方小说影响、以传统的马卡梅叙事模式编织的故事。

出现在近代埃及文坛的早期作品可以分为消遣性小说、历史小说和艺术小说。这些作品大多具有浪漫风格,手法上往往借古讽今,内容上则倾向于表现反帝、反殖、反封建主题,亦有的作品通过爱情题材针对禁锢人们思想行为、束缚戕害妇女的传统习俗和旧有礼教发出了抨击与批判。1914年,埃及出版了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长篇小说《宰娜布》。

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埃及为中心的北部非洲国家的阿拉伯语作家们以反对殖民统治和封建势力为己任,他们或借助历史题材,或立足于现实生活进行创作,目的在于唤醒民众,启迪蒙昧,以推动结束黑暗统治和根除社会弊端的政治斗争。“埃及现代派”文学是这一时期北非阿拉伯语文学中最重要的文学流派。“埃及现代派”(又称“埃及现代主义派”)的主要作家有塔哈·侯赛因(1889—1973)、易卜拉欣·马齐尼(1889—1949)、迈哈默德·台木尔(1894—1973)等。其中塔哈·侯赛因是该流派的杰出代表,他的代表作《日子》(1929—1962)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广泛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埃及社会生活,描写了新与旧、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塑造了不畏艰辛勇于攀登的学者阿里的形象,具有抒情散文的风格。迈哈默德·台木尔是近代阿拉伯短篇小说的先驱之一。他的创作反映的现实生活比较广阔,表现出较强的人道主义倾向。

埃及剧坛上还相继崛起了艾哈迈德·邵基、陶菲格·哈基姆(1898—1987)等艺术大师。素有“阿拉伯诗圣”称号的邵基在其诗剧《克里奥佩特拉之死》(1929)中,一反西方文学中素来把埃及女王克里奥佩特拉诬为祸水和**的陈套,将其塑造成为以个体的牺牲换取民族生存的英雄人物,赞誉她是“民族的女儿”。作品发表后,激起了埃及人的独立意识与民族自尊。陶菲格·哈基姆曾潜心研究欧洲古典戏剧和近代以来的各种戏剧思潮,他的文学成就集中在戏剧方面。在他长达数十个春秋的创作生涯中,共写出60多部剧作,其中既有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社会问题剧,也有取材于古代传说的历史剧。他的早期作品寓意剧《洞穴里的人们》(1933)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人非洲地区,20世纪之前仅有在民间口耳相传的土著传说。由作家进行书面创作是发生在20世纪20—30年代以后的事情。这一地区各个国家的文学往往借助于殖民宗主国的语言作为创作载体,其中英语文学和法语文学起步较早,发展得也相对成熟。这一地区各国的文学发展存在着既有覆盖地域宽广、创作语言复杂、艺术水准不平衡的复杂性,又有内容上主张民族独立、呼唤民族觉醒、歌颂爱国精神的一致性的特征。

思考题

1。分析近代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2。近代日本文学出现了哪些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派别,对后世日本文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