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原本是个在意大利学建筑的美国青年,不乏单纯、正直、美好的天性。在美意当局战争宣传的蛊惑之下,他抱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投身军营,来到意大利前线,但现实却与他的主观愿望背道而驰。他没想到这场战争原来是毫无意义的人类之间的相互大屠杀。他在前线遇到的人,从广大士兵到中下层军官,人人都憎恨和讨厌“该死的战争”,认为世界上“没有比战争更糟糕的事情了”。他们指出:制造战争的是统治阶级,流血牺牲的是老百姓。这种普遍存在的厌战情绪,对身临其境的亨利不无影响,使他多少认识到这场战争的丑恶。因此,他附和这些反战言论,同情不幸者,甚至帮助逃兵。随着行伍生活时间的推演,他切身感受到:这场战争把他推出了生活常规,并把他赖以生存的社会变成了疮痍满目的“荒原”。在这个看不到任何希望的“荒原”上,亨利作为一个单纯而正直的青年,既找不到美好幸福的生活,也看不到人生意义和价值,因而感到心灵空虚、苦闷、彷徨、迷惘,跟着朋友们过起醉生梦死的生活来了。这个阶段的亨利由一个单纯正直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失去生活信念与方向的迷惘的青年,对战争的态度也由志愿参加到厌恶,但还没有从爱国幻觉中彻底清醒过来。
作为一个迷惘的青年,亨利在与凯瑟琳相识的初期,“没有任何爱她的念头”,只是觉得与凯瑟琳调调情“总比每天晚上逛窑子好得多”,不过是“一场游戏,就像打桥牌一样”。但随着与凯瑟琳的关系的发展,两颗孤独的灵魂相互走近,相互安慰、温暖,真正的爱情萌发了,空虚、孤独的心灵找到了归宿。
在这个阶段,发生了一件大事——亨利受伤住院。这件事给亨利生活的转折提供了契机,一方面使亨利有机会深化与凯瑟琳的爱情,另一方面也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的欺骗性和虚伪性,使他能够冷静地观察社会现象,采取新的态度来对待人生。
他被炸伤时正在吃干酪,军方却以战斗“英勇”而授予他奖章,官方所说的“神圣天职”、“军功的荣誉”和“英勇牺牲”之类堂皇的言词,在他心中一下子就抹去了灵光,暴露出真正的本质。他住院期间,有机会接触到社会各阶层人物,了解各阶层人物对这场战争的态度,特别是他亲眼目睹了米兰一片醉生梦死、赛马赌博的腐败现象。前线给养不足,而后方上层社会却挥金如土,这种“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现状深深刺痛了亨利的心灵,为他下一步的彻底觉醒奠定了基础。
亨利带着惨痛的身心创伤与凯瑟琳巧遇重逢,美丽、温柔的凯瑟琳用她那纯美真诚的爱心治愈了他的创伤,凯瑟琳的爱情之烛驱散了他心中的迷雾,他开始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决心改变自己过去那种随波逐流、行迹**的生活状态,热烈地去追求美好的幸福生活。
爱情使亨利的人生态度发生了转变,却还不能促使他与战争彻底决裂。此时,军人的“义务”观念依旧左右着他的行动。他觉得自己既是个军人,那么履行军人的职责,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可是他重返前线后的现实却是对他“义务”观的极大嘲讽。意大利军队腐败不堪,士兵流血牺牲而军官贪生怕死,特别是亨利在意军大溃退中仅因口音不纯,就被意大利军警当作奸细要就地枪毙,这对亨利所要尽的“军人职责”是一个无情的嘲笑,他的“义务”“在宪兵伸手抓他衣领时就停止了”。意大利当局“爱国主义”的战争宣传破产了,美国威尔逊总统“使民主政治在世界上安存”的骗人旗号也彻底撕碎了。在这个极其残酷的环境中,亨利的思想性格发生了飞跃,他勇敢地抛弃了所谓的“军人天职”,与战争单独媾和,永别了武器。当然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方式,因此我们说他是一个消极的和平主义者。但这是他思想性格的一大进步,亨利离开战争不是一种本能的求生愿望,而是一种正义的叛逆行动。这个行动本身说明他已由一个战争的谴责者发展成为一个帝国主义战争的反对者了。
然而,亨利和战争的决裂,不是他悲剧的终结。亨利能逃离战火纷飞的前线,却绝对逃不出他那赖以生存的荒诞冷酷的西方社会。他带着凯瑟琳逃到瑞士洛桑,但他仍然有惶惶不可终日之感,对生活的前途毫无信心。最后,死神把他生活中唯一的安慰夺去了,让他孤苦伶仃一个人留在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上。他逃离了一个生存困境,却又陷进了另一个生存困境,终究逃离不了悲剧命运。虽然这是一种宿命论的观点,但亨利悲剧形象的最后完成也宣判了现存社会现实应该“永别”。这正是亨利这一悲剧形象的价值之所在。
《永别了,武器》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罪恶,战争对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戕害以及给整整一代人造成的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小说的基本主题,是反对摧毁人类幸福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这一点在小说的前半部分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不但许多士兵反对这场战争,喊出了“打倒军官!”、“回家去!”、“和平万岁!”等口号,而且一些军官,甚至随军神甫也厌恶这场战争。至于普通老百姓——酒店老板、旅馆侍者、不走红的歌星、医院的门房及其老婆……几乎人人厌恶这场战争,并且帮助逃兵潜逃,他们这样做不是为了钱,而是由—种道义感所驱使。就连书中那位知识渊博、谈吐富于哲理的老伯爵,也认为这场战争是愚蠢的。
在作品中,海明威并没有把笔触停留在写战争对人的物质生活和生活常规的破坏这一点上,而是把笔触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在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正是罪恶的战争无情地摧残了亨利的精神世界,使亨利这个原本单纯正直的青年人丧失了正确的道德信仰和价值观念体系,使他的社会知识和政治觉悟处在麻木不仁的状态之中,产生了幻灭、空虚的情绪,除了自己的感觉之外,对周围的一切都持不信任的态度,甚至丧失了思想的能力:“脑袋是我的,但不能用,不能思想,只能回想,而且不能想得太多。”当然,这是更深刻的悲剧。
《永别了,武器》的主题思想的深刻性还在于作者的思考没有仅仅停留在社会历史问题的层面上,而是通过亨利和凯瑟琳个人幸福最终被毁灭的悲剧,深入探讨了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和人类不可摆脱的生存困境的矛盾这个重大的哲理问题。海明威并没有像当时一般的反战作家那样,把希望寄托在战后的和平生活上,他认为战争不过是残酷、冷漠的社会现实的表现,是人类生存困境的一种表现形式。战争,摧残了亨利的身心健康,战争,又给他送来了纯美真诚的爱情。当男女主人公为了逃避战争对自己幸福的威胁而远离战争时,新的生存困境又在等待着他们。在这个残酷、冷漠的荒诞社会里,人类毫无幸福可言,人好比“着了火的木头上的蚂蚁:有的逃了出来,烧得焦头烂额,不知往哪儿逃的好。但多数都往火里跑,接着掉过头来朝尾端逃,挤在凉快的顶端,末了还是烧死在火里。”这样,海明威就在反对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的同时,也把批判矛头指向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思想准则和道德观念,在表达出一种极端悲观主义情绪的同时,也彻底否定了现存社会现实的合理性,从而使作品的主题在反战这个基点上进一步升华到哲理的高度。
《永别了,武器》的出版,是海明威在艺术上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作为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他在艺术上的特色。
(1)简约含蓄的散文风格。海明威为了追求深远的艺术效果,十分注重挖掘描写对象的内涵,讲究文章的简练、含蓄。正如他自己所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所强调的是水面以下的八分之七。他说:“如果一个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有作者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小说开头的那段缘情写景便是这种“冰山”风格的典范,写得简练含蓄。作者这样写道:“那一年的晚夏,我们住在村庄上一幢房子里,望得见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那些高山……”作者像一位摄影师,由远而近地拍摄着高山,平原和河流,给读者提供了一幅参差错落,鲜明清晰的立体画面。在这幅画画上,“部队在路上开着走,尘沙往往飞扬,树叶儿给微风吹得往下掉坠,士兵们开过之后,路上**祼的只剩一片落叶。”一片萧瑟荒凉的景象,使小说的反战思想一开头就这样强烈地烘托了出来。
(2)电影化的描写艺术。小说充分借鉴电影艺术的手段,把活生生的人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通过人物一系列客观的动作、言语和行动,真切而迅速地体验人物的内心感情和思想性格。作者从视觉、感觉、触觉等几个方面着手去刻画人物,描写事物,并用具体鲜明的、不直露个人爱憎感情色彩的、真切不隔的画面映入读者眼帘,让读者直接去体味凝聚在形象里的思想情绪,尽量缩短作者、形象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的真实感。例如写到凯瑟琳难产时,作者这样描写亨利:“外边天开始黑下来,我开了电灯看报,过了一会儿,我不看了,熄了灯,看着外边黑下来。不晓得医生为什么不叫人来喊我。也许我不在场好一点吧。他也许要我走开一会儿。我看看表。十分钟内他再不来喊我,我自己看看去。”如此等等,不着作者一个喜怒哀乐的字眼。然而读者可以体味到那感性的潮水像被拦河大坝堵住一样,越堵越高,读者的感受也就与作者冷峻的描写成反比了。
(3)象征的手法。小说善于运用象征手法,给抽象思想以具体形象,使作品意蕴深远,如作者用秋雨象征不幸与死亡,用阳光象征幸福与爱情。小说一开头就写秋雨,霍乱蔓延,战士丧生。此后,天上的晴、雨就一直随着主人公的苦乐而变换。亨利和凯瑟琳热恋时,阳光明媚。亨利伤愈准备重返前线时,本来应该升起的明月没有升起,天空罩上了一层雾,雾转成雨,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意象,意味着他们爱情中的悲剧因素使他们不可能花好月圆。亨利要被枪毙时,正“是个漆黑的雨夜”。亨利逃出,与凯瑟琳团聚后的第二天早晨,“阳光从窗口照进房来。雨停了……窗下一片花园,虽然现在没有花没有叶,仍旧整齐美丽,有铺沙的小径、树木、湖边的石墙,阳光下的湖,湖那边的高山。”凯瑟琳难产了,大难临头,“天已黑了,但是借着窗内的灯光,看得出外面在下雨。”窗内的灯光窗外的雨,光明与黑暗,生死之交,形成强烈的对照。最后凯瑟琳死去,亨利在无声中“冒雨走回旅馆。”亨利的悲剧告一段落,而雨却还没停,人间的悲剧还在风雨中继续……。
此外,小说还表现了作者描写艺术的独特的形式美,遣词造句讲究自然、清新、平实;行文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对话言简意赅,并且时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
思考题
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海明威的战争观。
2。结合海明威本人经历和具体作品论析“硬汉子”形象。
3。《老人与海》的生态主题。
4。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海明威的“冰山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