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编写组pdf > 第八章 19世纪自然主义及其他文学流派(第2页)

第八章 19世纪自然主义及其他文学流派(第2页)

佩特(1839—1894)是英国后期唯美主义的理论家、小说家。其唯美理论主要见于《审美的诗》(1868)、《文艺复兴史研究》(1873)等理论著作中,代表作是《文艺复兴史研究》。他一方面继续宣扬艺术脱离伦理道德,另一方面独特地提出艺术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美感,寻求美的感受,甚至宣称“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充实刹那间的美感享受”。他对唯美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推进了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发展。他那从快乐主义、感觉主义产生的艺术至上理论对王尔德影响颇大。他还创作了长篇小说《享乐主义者马里乌斯》(1885),实践自己的理论。

19世纪80—90年代,英国唯美主义运动在理论和创作方面都有重大收获,形成了唯美主义运动的**,达到了唯美主义运动的顶峰。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尔德、西蒙斯(1865—1945)、道生(1867—1900)、早期的叶芝,领袖是王尔德。

王尔德(1854—1900)在理论与创作上都成就斐然,不愧为英国唯美主义文学的领袖。他博采此前唯美主义各家之长,融会前人成果,形成了独特的唯美主义艺术理论体系。他在这一时期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和作品中,全面阐释了自己的艺术观念和社会理想。这些文章主要有:《英国的文艺复兴》(1882)、《谎言的衰朽》(1889)、《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1890)、《〈道连·格雷的画像〉自序》(1891)等。王尔德认为,美高于一切,艺术高于生活,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生活是镜子,艺术却是现实。艺术不受任何道德束缚,艺术本身就是目的。文学作品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只有写得好与不好之分。真正的艺术家超越于善恶之外。他强调美的超功利性、主观性和享乐性,奉艺术形式为至尊,宣称“形式就是一切”,宣扬艺术先于生活,鼓吹“生活艺术化”。其重要唯美主义作品有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1891)、戏剧《莎乐美》(1893)等,表现了一种官能感觉上的快乐主义,宣扬一种游离人生、沉浸于美的王国的快乐哲学。王尔德以创作实践了自己的理论,其作品极其重视艺术形式美,重视想象,构思奇妙,联想丰富,讲究技巧,文笔优美,幽默俏皮而富于哲理,对20世纪各国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对中国20世纪30—40年代的戏剧创作有较大的影响。

俄国唯美主义包括“纯艺术论”文学理论与“纯艺术派”诗歌创作两个方面,在19世纪后期的俄国文坛曾经占有令人瞩目的地位,也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文学成就,并且对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的理论偏颇有一定的矫正;在20世纪,又对俄国诗歌尤其是现代派诗歌、“静派”(一译“悄声细语派”)诗歌和形式主义理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纯艺术论”的代表是三巨头:德鲁日宁(1824—1864)、鲍特金(1811—1869)、安年科夫(1813—1887)。德鲁日宁强调文学应该超越政治和生活的平庸,创造宁静的优美,进行无意识创作;鲍特金高扬“自由的创作”,要求创造“纯粹的优美形式”,挖掘人的内心和隐秘的情感;安年科夫则高度重视“艺术性”,论述了艺术性与人民性的关系,并从作家的文学面貌方面去阐析作品的艺术性。“纯艺术派”诗歌出现于19世纪50年代,延续到80年代,主要作家有:诗人费特(1820—1892)、迈科夫(1821—1897)、波隆斯基(1819—1898)(当时被称为“友好的三人同盟”)、阿·康·托尔斯泰(1817—1875),其诗歌的特点是:描写俄国大自然的四季风景;爱情诗在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既注意客观,也不排斥抒情,介于英法唯美主义者之间,且具有印象主义色彩。

对唯美主义思潮起重大影响的人是美国作家爱伦·坡(1809—1849)。他是诗人、小说家和文艺理论家。他的社会地位低下,郁郁不得志,毕生追求母爱而不可得,纯洁的爱情又十分短暂,这形成了他人生苦难、祸福无常的颓废世界观。他的主要诗集有《帖木儿》(1827)、《艾尔·阿拉夫》(1829)和《诗集》(1831)。他一生创作了70来篇短篇小说,收在《述异集》(1840)中,著名的有《厄舍古屋的倒塌》《红色死亡的假面舞会》《金甲虫》等。他用小说“把滑稽变成离奇,把畏惧变成恐怖,把机智变成嘲弄,把奇特变成怪诞和神秘”,充分显示出唯美主义的艺术光彩。爱伦·坡的艺术理论著作主要有《创作的哲学》(1846)、《诗歌原理》(1849),鼓吹“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爱伦·坡对后来的波德莱尔、马拉美、艾略特和福克纳等重要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象征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是19世纪50年代诞生,70—80年代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又是100多年来西方现代派文学中产生最早、影响最大、波及面最广的一个文学流派,又称前期象征主义(后期象征主义则以20世纪初的艾略特、瓦雷里、里尔克等诗人为代表)。他们反对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与盲目乐观,反对现实主义典型化的原则和细节描写,不再直接再现客观现实,而把目光转向理想世界和内心梦幻,以含蓄代替**,从联想产生形象,用对应构筑意念,借暗示识读奥秘,写梦幻表达理想,凭音韵增强冥想。总之,以直觉感知、暗示象征和高度的音乐美来展示世界与人生,因而具有很强的暗示性、象征性、朦胧性和音乐性。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日益发展,不仅生产了大量的物质产品,也把人变成了工具。现实生活中的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庸人主义气息已令人无法忍受,唯物论、科学、自然主义、现实主义过于强调客观、重视物质,也令人窒息。为捍卫人的主体精神,象征主义应运而生。他们在哲学上深受瑞典哲学家斯威登堡(1688—1772)自然界和人的内心世界互有联系的“对应论”影响,而叔本华(1788—1860)、尼采(1844—1900)、柏格森(1859—1941)等的非理性哲学否定现存秩序、世界的整体性和人类的理性,对世界感到失望和无所适从,强调“意志”,退回内心,也对他们有较大的影响;在文学上,吸取了戈蒂埃、爱伦·坡“为艺术而艺术”、追求形式美的主张,力求在充满丑恶和腐败的现实苦海中,借艺术之力营造一个“人工的天堂”,寻找精神寄托的彼岸。

总体看来,象征主义文学的特点大约有如下三点。

一是反现实、反传统、反理性,重内心世界。象征主义作家对社会现实强烈不满,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过分注重真实地描摹现实不满,反对过去的教条、规范甚至传统,反对过分重视理性,宣称客观世界是虚妄的、不可知的,只有“心灵是最高的真实”,文学必须描写“纯粹的观念”和“永恒的世界”。因此,他们着重表现人的内心精神的复杂活动,注重挖掘人的内心世界,尤其侧重描写个人幻景乃至梦境,其作品因之具有朦胧美和神秘色彩。

二是描写丑恶的事物,并且化丑为美。象征主义大量描写丑恶的事物,尤其是城市中的丑恶现象,甚至把精神状态的忧郁、无聊等情感也当作一种丑来表现,并且善于化丑为美,丑中见美,创作了一朵朵“恶之花”。波德莱尔一反此前真善美相统一的传统美学观点,提出了新的诗歌美学原则:将丑写进诗歌,从恶中挖掘美,并且对恶进行展览,对丑进行检阅。他在《恶之花》中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实践。在这部诗集中,波德莱尔描写了阴暗而神秘、藏污纳垢的巴黎及其触目惊心的喧嚣与污秽,描写了受命运捉弄的盲人,尤其是横陈街头、爬满苍蝇和蛆虫的女尸,还有人的精神的忧郁、无聊和痛苦,并且以丑为美,化丑为美,创造了一种令人颤栗的新的美学风格。

三是在艺术上大胆创新。既提倡人的内心与自然的“应和论”,又提倡人自身各种感觉之间互相沟通的“通感论”,重视对形式美的追求与创新。波德莱尔综合诗人们的创作实践与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斯威登堡的理论,在其名诗《应和》中提出了系统的“通感论”(又译“交感论”、“应和论”):第一,它总结了西方诗人的长期实践,揭示了人的各种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应和、沟通关系,完整而形象地提出了一切感觉相通(即“通感”)的观点;第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提出了人与自然的通感或应和,从而奠定了感觉沟通理论的坚实哲学基础,认为自然是一种有机的生命,其中的万事万物都彼此联系,互为象征,组成一座象征的森林,并向人发出信息,而人心的每一次颤动,人的每一缕情思,都可在自然中找到对应的象征,也就是说,大自然的物质世界与人的精神实在是相互感应、互相沟通的。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展开了对形式美的追求与创新,重视暗示、对应手法,尤其重视作品的音乐性。

象征主义最早产生于法国,而后波及欧美各国。重要的作家有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

波德莱尔(1821—1867)是象征主义的奠基人。其主要作品是诗集《恶之花》(1857)、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1869),其中《恶之花》的问世标志着象征主义的诞生。波德莱尔被尊称为现代派的鼻祖,其诗歌理论和实践直接影响了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的文学创作,艾略特甚至宣称他是“现代所有国家中诗人的楷模”。

魏尔伦(1844—1896)的主要诗集有:《忧郁诗章》(1866)、《佳节集》(1869)、《美好的歌》(1870)、《智慧集》(1880)。他善于捕捉一个个精选的印象与场景,以画的色调,抒发内心情感;又特别注重诗歌的音乐性,强调诗歌的朦胧感。

兰波(1854—1891)的诗歌创作虽仅6年(1870—1876),作品也仅70来首诗和两部散文诗集(共40多篇),但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推进了象征主义的发展,大量运用并发展了波德莱尔的象征手法,采用隐喻,而不指明对象,并在“通感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通灵人”的观点和“语言的炼金术”的方法,力求打乱一切感官的界限,让思想成为感觉到、触摸到、聆听到的创造。他的理论与创作影响了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他成为超现实主义的先驱。继波德莱尔后,他把法国的散文诗发展到新的高度,奠定了现代散文诗的基础。其名作有诗歌《醉舟》(1871)、《元音字母》(1871),散文诗集《地狱一季》(1873)、《彩图集》(1886)等。

马拉美(1842—1898)是象征主义的集大成者。其作品以精粹著称,主要有长诗《西罗狄亚德》(1856—1875)、《牧神的午后》(1865—1876)、《骰子一掷取消不了偶然》(1897)。从1885年以后,连续10年,每周星期二下午,法国和欧洲各国的作家、艺术家都要到他家聚会,聆听他的教诲,史称“星期二茶话会”,这大大推进了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为20世纪初兴起的后期象征主义培养了人才(如法国的瓦雷里、爱尔兰的叶芝、德国的格奥尔格等)。马拉美把单个的象征发展为包孕无数小象征的整体象征,并把运用语言的技艺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新的自由诗。他的作品有多层意蕴,含有深刻哲理。他把前期象征主义诗歌发展到顶峰,并广泛影响了20世纪的后期象征主义及其他文学流派。

四、无产阶级文学

无产阶级文学诞生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它是19世纪文学中的一大收获。无产阶级文学可分为两个时期。

19世纪中期是萌芽期,主要成就包括法国的工人诗歌、英国的宪章派文学和德国的革命诗歌。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中出现的工人诗歌,拉开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序幕。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工人为改变贫困处境和无权地位,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这是英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独立的政治斗争,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一批工人诗人用诗歌进行宣传鼓动,号召人们投入斗争,从而形成了最早的无产阶级文学——宪章派诗歌。它以揭露统治阶级的剥削和虚伪、鼓动积极斗争为主要内容,形式短小精悍、富有鼓动力,适合集体歌唱。宪章派文学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代表作家有琼斯(1819—1869)、林顿(1812—1897)、梅西(1828—1907),代表作品有琼斯的《未来之歌》(1852)、梅西的《红色共和党人抒情诗》(1850)、米德的《蒸汽王》(1843)等。

1844年和1848年德国西里西亚和柏林工人的起义,充分显示了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的战斗力。在高涨的革命形势中,受马克思、恩格斯的直接影响,涌现出了一批革命作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维尔特(1822—1856)。在短促的一生里,他创作了不少政治诗。这些诗具有朴素的民歌风格,手法丰富多样,讽刺性很强。其中最著名的是《兰卡郡之歌》(1845)组诗,表现了兰卡郡工人的悲惨生活,歌颂他们反抗资本家的斗争。恩格斯称他为“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

19世纪后期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这一时期一方面产生了巴黎公社文学和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文学;另一方面,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逐渐建立起来,出现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涌现了法国的保尔·拉法格(1842—1911)、德国的弗朗茨·梅林(1846—1919)和卢森堡(1871—1919)等一批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家。

在诗歌方面,主要诗人有欧仁·鲍狄埃(1816—1887)、路易丝·米雪尔(1830—1905)、若望·巴蒂斯特·克莱曼(1836—1903)等。鲍狄埃创作了许多革命诗歌,反映了无产阶级的贫困,表现了他们革命的愿望,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号召劳苦大众团结起来,推翻统治阶级,自己做世界的主人。他的代表作是《国际歌》(1871),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一致,砸碎旧世界,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国际共产主义。诗中明确指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什么上帝、圣皇和清官;劳动者全靠自己救自己!”这首诗后来由比利时出生的工人作曲家比尔·狄盖特(1884—1932)谱成歌曲,传遍世界各地,成为鼓舞人心的不朽战歌。

小说方面,最杰出的作家是朱尔·瓦莱斯和列昂·克拉代尔。朱尔·瓦莱斯(1832—1885),其代表作是自传体长篇小说《雅克·文特拉》三部曲:《童年》(1878)、《中学毕业生》(1879)、《起义者》(1885)。作品较为生动地描写了一个贫穷的知识分子如何从自发反抗发展到自觉投入革命斗争的过程。列昂·克拉代尔(1835—1892)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独眼》(1871)、《凯尔那杰,旅途看守人》(1881)及短篇小说《复仇者》《被诅咒的女人》,代表作是长篇小说《雅克·拉塔斯》(1891),塑造了革命工人和公社战士的正面形象。

思考题

1。自然主义的主要主张及其创作特征。

2。唯美主义的主要主张及其创作特征。

3。象征主义的主要主张及其创作特征。

[1][法]左拉:《论小说》,见柳鸣九主编:《自然主义》,45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法]让·弗莱维勒:《左拉》,王道乾译,25页,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

[3]柳鸣九主编:《自然主义》,前言,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瑞士]荣格:《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见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237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