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编写组pdf > 第四节 狄更斯及其双城记(第2页)

第四节 狄更斯及其双城记(第2页)

小说以梅尼特医生的遭遇为线索展开情节。法国巴黎大贵族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为了霸占一个美丽的农家少妇,几乎虐杀了这个少妇的全家。梅尼特医生耳闻目睹了这场家破人亡的惨剧,写信向朝廷告发侯爵的暴行,却反被侯爵兄弟关进巴士底狱达18年之久。长期牢狱生活的折磨,使梅尼特神智失常。出狱后,被女儿露茜接到伦敦。露茜认识了两位相貌酷似的青年代尔那与卡尔登,露茜和代尔那相爱结婚。代尔那为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成员,法国大革命中,他因此而在法国被捕,受到梅尼特过去的仆人得伐石夫妇的控告,被革命法庭判处死刑。露茜带着女儿和父亲赶来巴黎营救,未果。深爱着露茜的卡尔登来到巴黎,混入监狱,替代尔那上了断头台。医生一家在希望中返回英国。

《双城记》的创作过程是与英国当时的阶级斗争紧密联系的。由于英国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加深,英国工人阶级在19世纪30年代掀起了伟大的“宪章运动”。40年代末,这场运动被反动派镇压下去。50年代,英国工商业一度出现了繁荣局面,但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加深。1859年的经济危机更增加了工农群众对现实的不满。狄更斯痛恨骑在人民头上压榨人民的极端反动的封建贵族和官僚集团,深切同情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群众,并对国家的前途深感忧虑,忧惧法国大革命这样的“悲剧”在英国重演。因此创作了这部旨在揭露英国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抨击贵族阶级罪恶,同情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警示统治阶级的作品。

《双城记》这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夕封建贵族对农民的残酷迫害,描写了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对封建阶级、封建制度的仇恨与反抗,揭示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历史原因。在狄更斯的笔下,法国的乡村是一个遍地萧条的地方,在地主贵族阶级的剥削压榨下,广大农民从事繁重持久的体力劳动,吃的是从土地上捡来的草根,生活极度贫困,而贫困的原因并不是土地的贫瘠,更不是农民的懒惰,而是封建贵族阶级用各种苛捐杂税榨取了农民的血汗。同时,农民还受到贵族阶级的欺凌压迫,妻女被侮辱霸占,孩子被活活辗死在贵族的车轮下,得伐石太太娘家一家人家破人亡的惨剧,充分展示了贵族的暴虐与凶残。不仅农村如此,城市也一样,到处是肮脏的疾病,工人们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圣安东尼贫民区的惨状,就是广大工人苦难生活状况的一个典型例证。通过这些描写,作者揭示了法国这场震撼欧洲以及世界的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合理性。这是一切被压迫者在封建统治下长期积蓄起来的革命能量的爆发,他们在怒吼声和欢呼声中攻下巴士底狱——这座象征封建王朝的魔窟,显示出无比巨大的战斗力。这是对正义的革命斗争的肯定,表现了狄更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恨,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但是,作为资产阶级作家,狄更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既反对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对革命人民反抗暴政的暴力。他把革命看作可怕的灾祸,强烈谴责革命斗争中的暴力行为。在作者笔下,整个革命被描写成一场毁灭一切的巨大灾难,它无情地惩罚罪恶的贵族阶级,也盲目地杀害无辜的人们。作者反对革命的残酷性和不人道,认为暴政必定引发暴乱,流血只能引发更多流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宣扬一种仁慈、博爱与宽恕的精神,主张阶级之间的相互调和与宽容,在道德感化的基础上进行社会改良。

《双城记》堪称狄更斯充分宣扬人道主义理想的作品。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其中大部分人物的行为都闪现着人道主义的思想光彩。

梅尼特医生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他为伸张正义告发厄弗里蒙地兄弟的暴行,18年的囚禁没有使他以恶抗恶,以牙还牙,而是以爱来熄灭仇恨,明知代尔那是仇人的后代,却应允他和女儿结婚。他成了超越仇恨和革命的善人。梅尼特医生的宽恕之心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狄更斯通过梅尼特医生这一形象,目的是告诉人们:当两个阶级的人不念旧恶和睦相处时,一切都会是美好的;而当他们硬要清算往日的冤仇时,美好的生活就不复存在了。

露茜是爱的化身。她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法国大革命,看到了触目惊心的社会丑恶,经受了生死离别的苦痛,品尝了意外重逢的惊喜。然而,她似乎超然物外,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善良、忠诚、温柔和献身的品性。她用爱唤醒了沉睡了18年的父亲的理智,用爱编织了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也用爱感化了潦倒沉沦的卡尔登,使他精神复活,从而以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活在更多人的心目中。露茜像一根金线把两个有仇恨的家族连到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以小的家庭为中心向外辐射,将很多朋友也吸引进来,形成了一个大的家庭。她用爱心、温柔所营造的家庭氛围让一家人身心愉快,连看似无感情的劳雷、卡尔登和史曲勒孚都被吸引,心中的冰块也慢慢消融。在这种情境下出现的卡尔登为爱牺牲的壮举更是将爱演绎到了极致。这是一个圣母形象,是狄更斯道德理想的寄托,是人道主义的完美演绎。

卡尔登是完全的利他主义者。他本性善良、才华出众,却不思进取。在学生时代他常替别人做习题,而不大做自己的习题,成年后又把才华出卖给了不学无术、无德无能的史曲勒孚。他认为他的生命早已死了,并坦言自己是自暴自弃的、烂醉的、误尽终身的可怜虫,并且很难重新摆脱怠惰和酒肉。不过,在“小圣母”露茜的感化和引导下,他如受天启而迷途知返,人性复苏、精神复活。卡尔登日渐枯萎的心被露茜的“爱”和“善”滋润了。对露茜的爱让他否定了自我的所为并燃起了对她的报答之情。露茜的孩子以及露茜所营造的温馨美好的家庭氛围已经像一张温情的网网住了他的心,使他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变化了,所以他代替代尔那走上断头台的举动并不让人诧异,似乎是水到渠成。认识露茜之前的卡尔登肉体上存活着,精神上却已日趋死亡,认识露茜之后的卡尔登在露茜的感化和引导下,精神逐渐复活,直至最终牺牲肉体,精神彻底重生,重生在人们的心中。这个人物是利他主义的代表,无私精神的体现,人道主义的另一种形态。

代尔那是作者人道主义理想的寄托,在全书中他始终是被作者歌颂的人物。他是封建贵族厄弗里蒙地兄弟的侄子。但他是位正直高尚的人,不仅不满贵族阶层对贫农的欺压和剥削,而且极其同情贫农的不幸遭遇,甚至主动放弃贵族的财产和爵位。他是不向黑暗和邪恶势力屈服的“反抗者”。他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敢于挑战贵族阶层,大胆反抗资产阶级,同情农民阶层的“仁爱”之士。代尔那这一形象具有正直、善良、勇敢等高尚品质。对狄更斯来讲,贵族阶级应该放弃自己的特权,悔过自新,自食其力,这些思想显然是作家的理想所在。

厄弗里蒙地侯爵是封建制度下的邪恶贵族的化身。这一形象彻底地展示了贵族统治的毫无人性与不人道,揭露了法国大革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作者首先通过外貌描写使我们见到了一副“精致的假面具”,他表面上道貌岸然,颇有贵族气派,实际上灵魂极其肮脏、凶残。为了霸占一个农妇,他们可以满不在乎地害死四条人命。他们填写一张空白谕旨,就能随便把人拘禁起来。当他的马车横冲直撞,压死穷人加斯帕的小孩时,他一面破口大骂别人没有管好自己的孩子,一面从车里抛出一枚金币。侯爵的恶正是狄更斯要大力鞭挞的,是完全自私行为的代表,是人道主义思想的对立面。

得伐石太太是疯狂的复仇者,革命暴力的体现。从她的身世来看,本是值得我们同情和怜悯的对象。她的姐姐被厄弗里蒙地侯爵迫害而死,哥哥也因营救姐姐而死于非命,父亲则不堪打击而撒手人寰,只剩下幼小的她逃出魔掌。因此,她与厄弗里蒙地侯爵家族有着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作品中,作者把她写成仇恨的化身和一个石头一样“冷”的“复仇女神”。她把仇恨迁延到了所有贵族头上,就连无辜的贵族后裔小露茜她也想斩草除根。她所代表的复仇、反抗的暴力和残酷也是狄更斯所要谴责的,因为这违背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的宽恕、仁爱精神。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模式在《双城记》的人物设置和塑造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如果把代尔那与厄弗里蒙地侯爵分为一组的话,那么梅尼特医生和得伐石太太则是另一组,互为对比。代尔那和厄弗里蒙地侯爵同为贵族,一个不分等级差别,与下层女子相亲相爱,一个却严守等级观念,视下层人民为猪猡;梅尼特医生与得伐石太太同为下层受害者,一个捐弃前嫌,化仇恨为仁爱,一个却将仇恨扩大,伤及无辜。最终,没有人性、被仇恨支配的厄弗里蒙地侯爵和得伐石太太不得善终,恶有恶报;没有阶级偏见、充满爱的代尔那和梅尼特医生收获了幸福,善有善报。狄更斯想表达的就是:爱会带来彼此的幸福,恨只会导致更加的不幸甚至灭亡,爱远比恨伟大,人们应该抛弃阶级偏见和仇恨,用仁爱和行善来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双城记》有其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的地方,它的人物和主要情节都是虚构的。在法国大革命广阔的真实背景下,作者以虚构人物梅尼特医生的经历为主线索,把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情节错综,头绪纷繁。作者采取倒叙、插叙、伏笔、铺垫等手法,使小说结构完整严密,情节曲折紧张而富有戏剧性,表现了卓越的艺术技巧。《双城记》风格肃穆、沉郁,充满忧愤,但缺少狄更斯早期作品的幽默。

小说的情节安排跌宕起伏、极富戏剧性。不仅小说整体富有戏剧性,而且有很多独立描写的戏剧性细节场面。不时出现的巧合与意外令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曲折迂回。此外,在人物的出场安排和主辅层次上,狄更斯也拿捏得恰到好处。他让为数不多的几位主要角色几乎参与了所有的场景和故事编排,次要一点的人物不时贯穿串联,其他更次要的人物则以较为模糊的形象出现在故事发生、发展的背景中,所有这些都十分具有舞台戏剧的艺术效果。

《双城记》有着独特的小说结构。从线索布局看,该书采取了一种二元结构,一横一纵互相配合。横向的二元对立是两个相对的人物团体和理念,两条线索,两个国度(两个大的场景巴黎和伦敦);纵向而言则是全书前后可以明显划分为两部分。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切换、交互和交叉的,这就是情节的双线螺旋结构。小说采取了双线平行发展的叙事,虽然各自独立成章,但又相互渗透、交叉和联系。双线指的是得伐石夫妇的经历和梅尼特医生一家人的遭遇,由他们又牵扯出厄弗里蒙地家族、卡尔登和克朗丘的生活,随各自发展又互有纠葛,环环相扣,情节紧凑,最后由卡尔登代替代尔那走上断头台,将小说情节推向**。两个城市场景互相对照,交替出场,使叙事更加生动。两个场景的叙事笔调,作者也采取了不同的倾向,前一部分法国大革命前叙事节奏相对舒缓和沉郁,作者重在交代人物的背景,场景变换缓慢;后一部分法国大革命后节奏加快、冲突加强、矛盾加深,场景变换转快,这一部分是小说的重心,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在这一部分开始交织。而在叙述方法上,狄更斯也同时运用了顺序、倒叙、插叙、乱序和平行叙述等多重叙述方法,将这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或疏或密。

《双城记》有很多夸张、象征笔法的运用。小说中的夸张似一幅漫画,如对革命前宫廷近侍的主子的描写:“公爵喝朱古力茶的时候,没有四个侍从帮助无论如何也是不行的,为的是不在天国居民面前失去自己的尊严,大概天国居民也在天上温情地凝望着他”,“如果喝朱克力茶只有三个侍从帮助,他认为会辱没自己的家声;如果只有两个侍从,那更是要他的命了”,“他是这样文雅而善感,所以在处理国家行政或国家机密的枯燥无味的问题时,他对于歌剧和喜剧比对于整个法国的需要还要关心得多”。这些漫画式的夸张,活画出贵族阶级特有的寄生、空虚的生活。同时,狄更斯还大量地采用了象征手法,如书中反复出现的血红的流淌着的“葡萄酒”、“戈尔公的头”、“回响的足声”,特别是不断闪现的作为复仇者化身的得伐石太太的形象,加深了小说的寓意,加深了作品的悲愤情绪和深刻的批判力量,但也不可避免地使小说蒙上一种悲凉、感伤的情调。

在细节描写上,狄更斯不仅做到了真实性,同时也注意了细节描写之间的相互照应,加强了小说在情节上的整体性,也使得故事环境和人物更加真实可信。比如对小酒店的描写,以小酒店外面推酒喝那幅画面为例,它不仅渲染了圣安东尼小街的环境气氛,揭示了法国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而且也是对该书开卷大段描述的“时代”,做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图解,是一定历史时期阶级关系的缩影。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19世纪及之后的一大批小说家的创作,如英国的夏洛蒂·勃朗特、乔治·艾略特、哈代,美国的亨利·詹姆斯以及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思考题

1。《双城记》的思想意义与艺术成就。

2。比较雨果与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异同。

3。总结、分析欧洲文学史上比较著名的复仇者形象。

4。狄更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成就。

[1][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62、63页,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