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编写组pdf >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与古典主义(第2页)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与古典主义(第2页)

《熙德》是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但并非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在艺术上,它并没有严格按照“三一律”进行创作。剧情发生的时间不是一昼夜,而是36小时;地点除了王宫、伯爵的住宅和街道之外,甚至还扩展到码头;情节也不是单一的,剧中还刻画了一个默默地爱着罗德里克的公主形象。

让·拉辛(1639—1699)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后期的重要代表。拉辛创作的时代正值法国专制王权逐渐由盛转衰,因此他的剧作不像高乃依那样塑造正面英雄人物和贤明君主,歌颂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而是谴责贵族的情欲横流,揭露社会的黑暗与罪恶。他一生创作了11部悲剧和1部喜剧,代表作品是《安德洛玛刻》和《费德尔》。

《安德洛玛刻》(1667)是法国第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它以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安德洛玛刻》和《特洛亚妇女》为框架,主要叙述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的寡妻安德洛玛刻在故国毁灭后被俘之后的故事。安德洛玛刻被俘后,成了阿喀琉斯之子庇吕斯国王的阶下囚。身为国王的庇吕斯却对美丽、典雅的安德洛玛刻萌生爱意,一再拖延与斯巴达公主爱尔米奥娜的婚期。此时,希腊诸国的使节奥莱斯特前来,责令庇吕斯交出安德洛玛刻及其幼子,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庇吕斯强硬地拒绝了这一要求,但却以此要挟安德洛玛刻,迫其就范。坚贞的安德洛玛刻假意应承,准备在庇吕斯宣誓保护儿子之后自杀殉节。公主爱尔米奥娜对于庇吕斯的负心怒火中烧,唆使一直追求她的希腊使节奥莱斯特杀死了庇吕斯,随后又因后悔而自杀。最后,失去爱情又成了弑君凶手的奥莱斯特精神失常,变成了一个疯子。唯有安德洛玛刻为了保存赫克托耳的骨血,机智勇敢、富有理性而得以幸存。

《安德洛玛刻》的基本主题在于谴责在情欲横流、丧失理性的贵族阶级,它曲折地反映了封建贵族因不能抵御情欲的**而招致不可避免的覆亡的社会现实。在艺术上,该剧充分表现出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心理,尤其是妇女心理的才能;人物的内在精神冲突构成悲剧冲突的基础,剧本完全符合“三一律”要求时间、地点和情节必须保持“整一”的原则。

《费德尔》(1677)取材于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希波吕托斯》。剧作叙述雅典王后费德尔爱上了国王前妻之子希波吕托斯,开始时她还极力克制自己,但后来国王离家半年不归,在保姆怂恿下她向希波吕托斯求爱,遭到拒绝。国王回来后,她向国王诬蔑希波吕托斯非礼。结果使希波吕托斯受到国王诅咒,落海暴死。王子的惨死令费德尔悔恨交加,她向国王讲明真情后服毒而亡。费德尔因丧失理性、放纵情欲而导致身败名裂、覆亡的悲剧,表现了作者对贵族阶级滥施情欲、缺乏理性的批判。在艺术上,剧作对费德尔的心理刻画细致而有层次,显示作者善于刻画女性心理,尤其注重女性心理的发展轨迹。无论在内容和艺术上,《费德尔》都相当成熟,堪称古典主义悲剧的佳作。

此外,拉辛在晚年还从《圣经》中取材,创作了反对宗教迫害、宣扬以暴抗暴思想的悲剧《爱丝苔尔》(1689)和《阿塔莉》(1691)。

尼古拉·布瓦洛(1636—1711)是古典主义理论家。代表作《诗的艺术》(1674)对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作家创作经验做出总结,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古典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创作原则。第一,他把理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布瓦洛所强调的理性,即笛卡儿的“我”和所谓的人类正确判别是非真伪的能力、人的良知良能。第二,把古希腊罗马文学奉为圭臬,认为文学体裁有高低之分,推崇悲剧,贬低喜剧、寓言和民间文学;他要求悲剧作家严格遵守“三一律”,“舞台表演自始至终只能有一个情节,要在一个地点和一天内完成。”第三,他要求作家必须模仿自然,“把自然(指客观世界)奉为唯一的研究对象”,具体体现为:“研究宫廷,认识城市”。《诗的艺术》经路易十四审阅钦定,成为古典主义的美学法典,对古典主义创作产生极大影响。

让·德·拉封丹(1621—1695)创作的文学体裁很多,他对戏剧、小说、诗歌、散文等都有涉猎,但赋予他文学史上不朽地位的却是他的《寓言诗》(1668-1694)。他一生著有寓言诗12卷,239首。这些作品都以动物形象、动物世界的描写,寄寓人世生活,针砭现实社会的黑暗丑恶,塑造社会各个阶层的象征性形象,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苦难。他的寓言诗在艺术上形式短小,形象突出,情节充满戏剧性,语言自然活泼,富于生活情趣,深受人们的喜爱,作者因此与古希腊的伊索、俄国的克雷洛夫并称为欧洲三大寓言诗人。

莫里哀(1622—1673)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代表作家。他一生创作了30个剧本。他的喜剧直接取材于现实、反映现实,作品所表现的反封建、反教会以及讽刺资产阶级恶习的基本主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作品所体现的揭露、讽刺与批判精神对后世欧洲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喜剧创作既遵循了古典主义的创作法则,同时又吸取了民间戏剧诸多的艺术手法,对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有所超越与创新。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不仅对法兰西民族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致使欧洲诸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它们的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兴起,才退出文坛。

三、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Baroque)一词源出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为各种外形不规则而且有瑕疵的珍珠。17世纪末叶以前最初将巴洛克运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怪异,亦即离经叛道的事物。18世纪用作贬义,一般指称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一直到19世纪中叶都是用于贬义而非艺术风格的名称。20世纪初,瑞士艺术评论家沃尔夫林撰写了《文艺复兴运动与巴洛克》及《艺术史概要》等书,指称巴洛克为一种相对文艺复兴艺术而言的对照性艺术风格,从此巴洛克被公认为欧洲伟大的艺术风格之一。

巴洛克艺术最初产生于16世纪后期的意大利,17世纪普遍流行于欧洲各国。

首先,巴洛克艺术的出现源自于反宗教改革时代的宗教复兴运动。罗马天主教廷在反新教的斗争中,充分认识到艺术的巨大感染力,他们希望通过栩栩如生的建筑、绘画与雕塑艺术坚定信徒们对天主教的虔诚信念。因此,巴洛克艺术风格最初出现在宗教建筑、绘画和雕塑作品中。人们通常把16世纪后期耶稣会建造的罗马耶稣教堂视作巴洛克艺术的第一个标志。它形式上极富动感,自由奔放,突破了文艺复兴的典雅、端庄形态。17世纪初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改建工程更为巴洛克艺术风格提供了一个最佳展示的机会,它的成功改建使得罗马教廷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传播宗教的目的大获成功。后来的艺术史家们对此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古典风格的建筑及其稳重的柱子和精细的比例现在因植物饰纹而获得生气……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艺术在这儿被用在一场殊死的宗教战中,以拯救被宗教改革搅得神情恍惚的全体天主教徒的灵魂”[1];“它(指巴洛克风格)被赋予了促进集体**的任务,通过令人眩晕的意义使信徒们得以满足。”[2]

其次,巴洛克艺术的出现与欧洲各民族国家加强王权有着密切的关系。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就是融入巴洛克风格的典型范例。凡尔赛宫那宽敞宏大的厅堂、炫目的镜子、广阔的花园林苑、威严华丽的布局和装饰等无不显示出巴洛克风格建筑所呈现的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崇尚华丽与雕琢的特点。与凡尔赛宫相应和着的是国王路易十四华丽、绚烂的衣着以及繁琐、周全的礼仪,所有这些无不蕴涵着巴洛克艺术风格,它们为君主营造出一种凛然生威、莫测高深的氛围。“巴洛克中威严、浮华、装腔作势的精神既然适合表达天主教会的权威,也同样适合表达集权君主的盛仪,路易十四成功地把巴洛克风格作为宣传手段使用。”[3]

此外,巴洛克艺术的产生还与天文学与地理学的科学新发现密切相关。哥白尼、布鲁诺和伽利略的宇宙学说不仅动摇了中世纪以上帝为中心的神学宇宙观,而且也冲击了文艺复兴以来建立在人文主义基础之上的以人为中心的宇宙观。宇宙是无限的,世界是变动不居的。新科学的发现,颠覆了人们对宇宙、世界与人生的传统认知,人们处于新旧世界观、价值观的矛盾与震**之中。这种时代的文化心理使得宁静、肃穆的古典艺术变得毫无意义,于是富于动感的、表现动**不安的时代的巴洛克艺术就应运而生了。

巴洛克风格在建筑上所展示的艺术表现力很快被扩展到绘画、雕塑、文学、音乐等领域。在不同的艺术表现领域,巴洛克风格所呈现的艺术特点也是复杂的、多元的。巴洛克文学于17世纪初期兴起于意大利、西班牙,随后逐渐流传,兴盛于德、法、英等国,其注重形式主义的风格源于造型艺术对浮华雕琢的偏爱。

巴洛克文学成就非凡,在诗歌、戏剧和小说这三种主要文学类型中都有所体现。在诗歌创作方面,意大利诗人贾姆巴蒂斯塔·马里诺(1569-1625)、西班牙宫廷贵族诗人贡戈拉·伊·阿尔戈特(1561-1627)、法国诗人马莱布(1555-1628)、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1571-1631)等是巴洛克诗歌创作的杰出代表。马里诺的诗歌语言华丽、韵律铿锵,以夸饰的词句散布人生的悲观情绪,形成著名的“马里诺诗体”。他的长诗《阿多尼斯》(1623),叙述了爱神维纳斯和美少年阿多尼斯的爱情纠葛,其中编织了许多插曲,情节离奇曲折,诗句华丽繁复。贡戈拉追求诗歌语言的华丽雕琢,喜用冷僻的典故、新奇的比喻、夸张的词汇和对偶的句式,被称作“贡戈拉主义”。叙事长诗《孤独》(1612-1613)为其代表性作品,描写渔民与惊涛骇浪的搏斗,具有典型的“贡戈拉主义”特点。马莱布早期抒情诗《圣彼得的眼泪》(1587)堆积意象,爱用夸张、对比,大自然人格化,色彩浓烈,表意曲折,反映了典型的巴洛克诗风。约翰·多恩是玄学派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喜用哲学辩论和说理的方式写抒情诗,用词冷僻,意象奇崛,富于奇思妙想。他的《跳蚤》一诗中,男主人公为了劝诱情人放弃贞操观、及时行乐,居然以跳蚤未经允许就吸吮人血作为说理的道具,其有理有据的论辩越发凸显情节的喜剧性色彩。他的诗作大多展示了诗人复杂多元的情感体验,神秘的宗教情绪与情欲、好战等内容熔为一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7世纪初期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的动**状态以及人们精神上所遭遇的危机。以多恩为代表的玄学派诗歌无疑体现了巴洛克文学对动态的、惊异的、反差的审美效果的追求。

在戏剧创作方面,体现巴洛克风格最为突出的代表是西班牙著名戏剧家佩特罗·卡尔德隆(1600-1681)。卡尔德隆是继西班牙戏剧的奠基者维加(1562-1635)之后最著名的戏剧家,其代表剧作《人生如梦》(1635)描写波兰王子塞希斯蒙多被囚禁、释放、再囚禁、再释放如梦一般的经历,结构严谨,辞藻精美,常用象征和隐喻来加强效果。剧本所表现的主旨“人生如梦”、“世界是戏剧”等价值观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世界动**不安的思考。

在小说创作方面,具有突出成就的作品是德国作家汉斯·雅各布·克里斯托弗·格里美豪生(1621或1622-1676)的流浪汉小说《痴儿西木传》(1669)。作品描述了主人公经历的战争苦难和冒险生活,并以其宏大的场面、跌宕起伏的情节、框型套句结构和扑朔迷离的叙述风格充分显示了巴洛克风格的影响。

巴洛克文学的艺术特征大体上有三点:首先,注重形式,讲究修辞。这一特点在诗歌的创作上表现最为突出:注重语言的雕琢,喜用典故,善用夸张、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追求华丽的诗风。其次,注重想象,抒情性浓郁,情节多离奇曲折,刻意制造出惊异、怪诞的审美效果。再次,在题材的选择和人物的塑造方面更接近现实。它与传统文学注重直接从神话、传说与历史传奇中汲取素材与人物不同,这一特点尤其体现在流浪汉小说的创作中。

总体上而言,巴洛克文学是文艺复兴之后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学现象,它反映了动**时代新旧价值观念撞击下人们思想的不稳定性和精神上的不安情绪。巴洛克文学对情感自由的追求及其艺术表现手法对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思考题

1。古典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古典主义悲剧与古希腊悲剧、古罗马悲剧的对比。

3。高乃依与拉辛的悲剧创作在主题内涵与艺术表现上有何不同?

4。布瓦洛古典主义诗学主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英]马德琳·梅因斯通等:《剑桥艺术史》(第2册),钱乘旦译,175~176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2][法]雅克·德比奇等:《西方艺术史》,徐庆平译,230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张国刚、吴莉苇:《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37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热门小说推荐

苟在四合院捡漏
梦的边缘看雪苟在四合院捡漏
...
天域苍穹
风凌天下天域苍穹
...
玄天武帝
别碰我的鱼玄天武帝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