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外国文学史编写组笔记 > 下编 东方文学(第2页)

下编 东方文学(第2页)

在古埃及神话中,奥西里斯的神话流传得极广。奥西里斯是水和植物之神,是尼罗河、土地和丰收之神,也是耕作和文化的传播者。他被人民拥戴为王,却被其弟塞特所杀。奥西里斯的妻子伊西丝生下的遗腹子荷拉斯长大成人后,为父报仇,打败塞特,做了埃及国王。伊西丝历尽千辛万苦找回丈夫奥西里斯的尸体,大声恸哭,感动了太阳神,让奥西里斯复活,成为冥界之王。这个神话反映了氏族社会贵族间的权力之争,也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

上古埃及文学中另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是诗歌。保存下来的主要有劳动歌谣、爱情诗、宗教诗和赞美诗等。其中劳动歌谣产生的最早,如《庄稼人的歌谣》《打谷人的歌谣》《撒谷人的歌谣》等。这类作品保存下来的不多,但却颇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奴隶们的生活、劳动和思想情趣。古埃及最著名的宗教哲理诗是《失望者和自己灵魂的谈话》,它不仅把死亡比拟为人的幸福,并且发出了反抗的呼声,被视为古代埃及诗歌中成就最高的诗篇之一。礼赞尼罗河的颂诗《尼罗河颂》是古埃及诗歌中的名篇。

《亡灵书》(又译为《死者之书》)是古埃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古埃及人想象人死后要经受地下王国的种种磨难,顺利通过这些考验,才能荣登上界,得以复活。因此,古埃及人十分重视尸体的保存和死后生活的指导,他们不仅将尸体制成木乃伊,还在古埃及所特有的纸草上,写下许多诗歌,置于石棺和陵墓中,指导死者对付地下王国的种种磨难。后人从金字塔和其他墓穴中,把这些指导死者生活的诗歌编辑成集,题名为《亡灵书》。《亡灵书》汇入了大量的神话诗、祷文诗、颂诗、歌谣、咒语等,内容驳杂。它的许多内容摘自埃及古王国时期的“金字塔文”和中王国时期的“棺文”。其中有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特别是一些宗教礼仪的描述,也有对冥界生活的想象。《亡灵书》反映了古埃及人企图将生命的荣华富贵延续到后世的幻想。

故事是古埃及文学创作的又一种主要体裁。现存柏林博物馆的《魔术师的故事》是古埃及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篇故事。它由“克拉福拉所讲的故事”、“保甫拉所讲的故事”、“豪尔代夫所讲的故事”组成,讲述者是第四王朝克胡甫王的三个王子,所讲述的均与魔术师有关。这些故事叙述的虽然是一些神奇的魔法,但从整个故事的情节和艺术形象来看,展示的都是当时统治阶级中一些王公贵族和祭司的实际生活,宣扬了埃及国王都是“拉神之子”的君权神授思想。中王国时期,埃及古代文学高度繁荣,史称古典文学时期。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此时也有所增多,出现了《乡民与雇工》《遭难的水手》《撒奈哈特历险记》等名篇。《乡民与雇工》描写一个机智的农民巧于辞令而自救的故事,反映了中王国初期的社会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为非作歹,歌颂了普通农民反对掠夺与迫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到了新王国时期,故事作品不仅数量多,情节更加离奇曲折,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更加广泛。这时期的主要故事有《厄运被注定的王子》与《昂普·瓦塔两兄弟》。前者描写人的自下而上愿望与神意及命运的冲突,后者则叙述了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真理,显示了劳动者的机智与力量。

(三)古印度文学

古印度文学称为梵语文学,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吠陀文学时期、史诗往世书文学时期和早期古典梵语文学时期。

吠陀文学时期(前15世纪—前5世纪)。《吠陀》最古的集子名为《梨俱吠陀》和《阿达婆吠陀》,其中保存了一些优美的古诗。稍晚的《夜柔吠陀》和一些《梵书》,已发展了散文文体。更晚的《森林书》和一部分较古的《奥义书》,以及各个传授“吠陀”的学派所撰写的文献和各种“经书”中,文学作品不多。最晚的著作所属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6至4世纪。

《吠陀》是印度最古的诗歌总集,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前后,共有4种本集,即《梨俱吠陀》《阿达婆吠陀》《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前两种本集文学价值最高。《吠陀》是印度文学的最初源头,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广义的吠陀文学还包括《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吠陀文学”按其内容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神话诗,这是诗集的主要部分,其中关于天帝因陀罗、火神阿耆尼的神话,占有重要地位;二是风景诗,如《朝霞》《蛙》等,主要反映人与大自然的亲谊关系;三是世俗诗,侧面描写社会生活、社会习俗、男女爱情、生产活动和战争等,著名的有《阎摩与阎蜜的对话》《苏摩酒》等,这些作品,表面上仍然是神的故事,但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社会世俗。《阎摩与阎蜜的对话》,产生于兄妹杂婚禁止的时期,由诗可见出当时的婚恋情况,而《苏摩酒》则表现了私有观念的产生;四是宗教诗,包括祭祀诗、咒语诗、哲理诗等,体现了古印度人的宗教观、哲学观和人生观,其中《有无歌》讲有无的关系,是印度哲学的源头。

史诗和往世书文学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4世纪)。这个时期的文学成就包括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诗体神话传说总集《往世书》、寓言故事集《五卷书》、佛教文学的代表作《佛本生经》和早期戏剧。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仅《摩诃婆罗多》就是古希腊《荷马史诗》的8倍,是上古民族史诗篇幅之最;《罗摩衍那》也有七篇近五万行。两部史诗反映了上古印度奴隶社会时期的现实,表达了古代印度人的伦理观念和人生理想。《摩诃婆罗多》的中心情节是叙述婆罗多后代的两支,即般度族和俱卢族之间的一场大战,交织穿插了许多独立完整的插话,表现了正法与非法的伦理冲突,也象征性地表现了印度人寻求人与宇宙和谐相处、人在内在世界中最高自我与经验自我相统一的哲学观念与生活理想。《罗摩衍那》以罗摩救妻降魔为基本情节,处理的中心主题还是正法与非法的伦理斗争,表达善必然战胜恶的坚定信念。从两部史诗表现的文明进化程度看,《罗摩衍那》晚于《摩诃婆罗多》。艺术表现上,《罗摩衍那》更为成熟,描绘精细、叙述生动、情景交融。在印度,《摩诃婆罗多》被称作“历史传说”,《罗摩衍那》才称为“最初的诗”。但两部史诗都体现了以瑜伽哲学为中心的印度精神,成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经典,史诗中的许多人物成为印度人至今膜拜的“神”。两大史诗也成为印度后世文学的“源泉”,对两部史诗的改编、扩写、演绎成为以后千余年印度文学的重要内容,从史诗中选取题材、汲取灵感的作家诗人不计其数。印度两大史诗迈出国界,对南亚、东南亚地区和我国西部、西南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学都有重要的影响。

诗体神话传说总集《往世书》定型时间晚于史诗,约在公元7—12世纪。有18部,题材性质差异不大。18部《往世书》基本上用诗体写成,文体格式同《摩诃婆罗多》一致。这些著作可以作为广义的文学,包括以文学体裁和形式撰写的历史、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但严格说来也不能全部都算文学。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往世书》长度大约相当于《摩诃婆罗多》的4倍,内容主要是世间创造、毁灭后再创造、神仙族谱、帝王世系等。两大史诗和《往世书》,创造了一个不同于吠陀时代的宗教神话新世界——宇宙三大主神:最初是创造之神梵天高于一切,接着是毁灭之神湿婆和保护之神毗湿奴不可一世,最后竟演变成毗湿奴集创造、保护和毁灭于一身的三神合一。

寓言故事集《五卷书》以婆罗门老师教诲王子为主线,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物故事,在飞禽走兽世界的描绘中,宣传婆罗门教的“修身处世统治论”,包括治国方略、处世经验,实用知识和道德规范等。形式上采用故事套故事的叙事结构,韵文、散文杂糅。《五卷书》以阿拉伯文译本《卡里来和笛木乃》(约8世纪)为中介,随着中古东、西文化交流而传遍世界主要国家,其内容和形式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认为,宇宙万物的实相(最高本质)高深莫测,必须借助“艺教”(文学艺术)才能形象地加以说明,于是佛经中便常常借用一些民间故事说明和比喻一个深刻的教义或原理,这部分佛经及其演义便被称为佛教文学或佛经文学。古代印度佛教文学中,文学价值最高的是《佛本生经》,实际上是一部民间寓言故事集。“佛本生(本生,就是前生,不是今生。宣传的是轮回转世。)故事”就是释迦牟尼成佛前的故事。《佛本生经》的思想内容包括:歌颂佛陀的智慧与神通,如《芦苇饮本生》;主张平等、反对种姓歧视,如《妙生本生》;宣扬经商发财,如《小商主本生》。《佛本生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寓言故事集,是许多世界性故事的源头,如“猴子和乌龟”、“二妇争一子”等。

上古东方,印度的神话传说成就最高。印度的《吠陀》和“吠陀文献”,大史诗《摩诃婆罗多》、18部《往世书》中保存大量优美的神话传说。虽然不像古希腊神话传说具有严密完整的系统,但印度神话传说中的神也具有人的性格、特征和欲望。关于因陀罗、大梵天、毗湿奴和湿婆的众多神话,想象丰富优美,曲折动人,创造了世界上最为丰富的神祇。而且成为后来印度一千多年文学题材的重要来源,可以说是印度文学的“艺术母胎”。

这一时期文人文学出现,文学体裁和内容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其中比较发达的文学类型是诗和戏剧,甚至论述文学和修辞理论的书也用诗体。散文作品流传较少,散文形式的小说在文体上类似中国的骈俪的赋,被认为是无韵律的诗。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虽用散文文体,但也包含诗体的歌诀,只有以注疏形式出现的论文发展了说理的散文。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戏剧家是迦梨陀娑,他的戏剧《沙恭达罗》,叙事长诗《罗怙世系》和《鸠摩罗出世》,长篇抒情诗《云使》都是梵语中同类作品的典范。

从史诗发展而来的长篇叙事诗被称为“大诗”,流传下来几部著名的作品,如婆罗维(约6世纪)的《野人和阿周那》,跋底(约6、7世纪)的《罗波那伏诛记》,摩伽(约7世纪)的《童护伏诛记》。从《吠陀》发展而来的抒情诗称为“小诗”,代表性作品有伐致呵利的《三百咏》、何阿摩鲁的《百咏》,迦梨陀娑所作的《时令之环》也属于这一类。

古典戏剧中除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和《优哩婆湿》之外,著名的还有首陀罗迦的《小泥车》,是描写民间世俗生活的杰出作品。薄婆菩提的三部戏剧在印度传统中与迦梨陀娑的戏并列,但两人的风格不同。毗舍佉达多的《指环印》和婆吒·那罗衍的《结髻记》是描写政治斗争的戏剧,各具独特的风格。

梵语古典文学中还有长篇小说,如波那(7世纪)的《迦丹波利》《戒日王传》,檀丁(7世纪)的《十王子传》等,这些小说都过于重视修辞。

梵语古典文学中也有故事。诗体叙述故事的长篇作品《故事海》是根据《伟大的故事》改写而成。这是11世纪的作品,展示了古代印度社会的人情风俗的图画。还有《僵尸鬼故事二十五则》和根据《五卷书》改编的《嘉言集》也广泛流传。

古代印度文学理论专著除早期的《舞论》外,这一时期有称为“庄严论”的系列著作。较早的是檀丁的《诗镜》,之后的重要著作有倡导“韵”的理论的《韵光》以及婆摩诃的《诗庄严论》、欢增的《韵光》、曼摩吒的《诗光》等,形成古典梵语史学体系。

在大约12世纪的胜天的《牧童歌》以后,重要的梵语文学作品和作家已很少。印度古代戏剧在《吠陀》对话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公元前2世纪的《大疏》中提到戏剧表演,在迎神赛会上演员戴着面具表演黑天故事。大约在公元前后出现的《舞论》(相传为婆罗多仙人著)是对早期梵语戏剧实践经验的总结。这是东方上古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戏剧美学著作,以戏剧表演为中心,涉及戏剧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印度古典美学中的“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所谓“味”,就是由艺术作品和表演所唤起的人类共同的审美情感效应。《舞论》从观众接受的角度对戏剧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效应作了自成体系的深入探讨,其理论成就表明公元前印度戏剧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和积累,但早期梵语剧作流传下来的很少。目前所知最早的梵语剧作是在中国新疆发现的佛教诗人、剧作家马鸣(约公元1—2世纪)的《舍利弗》残卷。而代表早期梵语戏剧成就的剧作家是跋娑(约公元2—3世纪)。跋娑是后世称道的古典梵语戏剧大师,他的剧作到1909年才在南印度发现,共有13部。他的剧作大多取材于两大史诗,戏剧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场景描写生动。《惊梦记》是跋娑的代表作,剧作的主要笔墨是描写优填王和王后仙赐的爱情,而爱情背后却是拯救国难的政治背景,成功地塑造了仙赐这一救国图存而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艺术形象。剧作结构严谨完整,采用明暗人物和旁白手法,有效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印度史诗是用印度古代梵语写成的一种长卷的文学样式,是以书面形式记载保存下来的原始史诗。它虽属于叙事诗的范畴,但却对印度古代文化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在漫长岁月的传承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和谚语等,因此,印度史诗就是一座民间文学收藏颇丰的宝库,是认识古代印度人民生活与斗争、欢乐与痛苦的百科全书。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东方精神”?

2。简述上古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