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外国文学史编写组笔记 > 第三节 雨果及其巴黎圣母院(第1页)

第三节 雨果及其巴黎圣母院(第1页)

第三节雨果及其《巴黎圣母院》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19世纪,是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的文艺理论主张和多方面的创作实践,使他成为当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生平与创作

雨果于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的贝尚松。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母亲拥护波旁王朝,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对年轻的雨果影响很大,使雨果早年的政治立场和文艺观点都具有保守的倾向。19世纪20年代中期,由于当局统治者愈加反动,加之法国自由主义思潮日趋高涨,雨果的政治态度有了转变,他脱离了保王党立场,站到了进步阵营中。1830年七月革命的风暴推翻了波旁王朝,雨果以欢迎的态度,在创作中对七月革命热情赞颂,但七月革命后的现实,又使他感到失望,因而在政治上采取了与现实妥协的态度。184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1845年,当局授予他“法兰西世卿”的称号。直到1848年二月革命之前,雨果一直在君主立宪制和共和政体之间摇摆。

1848年的二月革命,对雨果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已不再徘徊于君主制和共和制之间,而成了民主派的领袖。

1851年12月2日,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雨果坚决站在共和派一边,参加了反政变的斗争,失败后,他被迫流亡国外,长达19年之久。但他没有妥协,坚决反对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三世垮台,雨果结束了长期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他以激昂的爱国热情积极投身到了巴黎人民反击普鲁士侵略者的战争中,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精神。

1885年5月22日,雨果在巴黎与世长辞,法国人民为自己的伟大诗人举行了国葬,他的遗体被送到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雨果天资聪慧,才气非凡,13岁开始写作,在一生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作品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十分惊人。其创作经历可分为前期的浪漫主义创作和流亡以后的现实主义创作。

前期的浪漫主义创作(1827—1848)。1827年是雨果创作的一个重要年头,他发表了剧本《克伦威尔》和著名的浪漫主义理论文献《〈克伦威尔〉序言》。在这篇序言中,他指出新时代的艺术必须抛弃古典主义的桎梏,并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他认为,大自然中的美丑是并存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因此,艺术家无权把两者割裂开来,应同时加以表现。雨果的这篇序言,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理论纲领和讨伐古典主义的战斗檄文,在当时影响极大。

1830年,雨果运用浪漫主义原则创作了剧本《欧那尼》,描写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剧本完全打破了古典主义戏剧的惯例,鲜明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色,为新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个剧本的上演,引起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决战。演出最终取得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决定性胜利。

1831年,雨果发表了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典范之作,使雨果名声大振。

30年代前后,雨果的创作热情高涨,在诗歌、小说、戏剧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出版了诗集《东方吟》(1829)、《秋叶集》(1831)、《黄昏集》(1835)、《心声集》(1837)、《光与影集》(1840)等,戏剧《玛丽·都铎》(1833)、《吕意·布拉斯》(1838)等,还有中篇小说《死囚的末日》(1829)和长篇小说《克洛德·格》等。这些作品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势力的罪恶,充满了追求善良美好的**,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已在作品中显现出来。

后期的现实主义创作(1848—1885)。雨果在流亡生活期间,形成了他创作的又一次**。其创作的现实主义成分加强,揭示社会矛盾深刻,充满着斗争的活力。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也愈发表现得突出,最终没有摆脱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幻想。

这一时期的诗作主要有《惩罚集》(1853)、《静观集》(1856)、《凶年集》(1872)等;小说有长篇《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和《九三年》(1874)等。

《惩罚集》是雨果最有名的诗集。它由一些政治讽刺诗组成,其创作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反对暴力罪行。整部诗集表现了作者对反动当局决不妥协、斗争到底的决心。

《悲惨世界》是雨果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一部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小说共分5部分,以冉阿让一生的经历贯穿全书。作品从他出狱之日写起,一直追溯到他入狱的1796年,往下涉及1832年的巴黎街垒战。小说描绘了法国社会的整整一个发展阶段。所以雨果也称这部书是一部“社会的史诗”,具有广博、深厚的思想内容。

首先,小说通过人物的悲惨身世,对社会的法律、道德习俗提出了严厉的控诉。雨果在小说的序言中写道,是“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雨果所说的人间“地狱”就是冉阿让一生的经历,就是许多劳动妇女和孤儿的悲惨命运。在那个社会中,法律是什么?是有产者的护身符,是置穷人于死地的工具。那法律的后果是什么?就是把一个老实、本分、善良、忠厚的劳动者变成一个孤僻、凶狠、会犯罪的人。小说中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等人的生活故事,便是一纸血淋淋的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法律、道德的控诉书。

其次,小说体现了雨果的民主主义思想,对人民的起义热情赞颂,对革命的前途满怀信心。圣丹尼斯街起义人民可歌可泣的斗争场面,在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叙述人民起义的几章,是充满热情和最激动人心的部分。雨果不仅满怀**描绘了壮烈的斗争场景,歌颂了起义者的英雄行为,而且还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信念。

再次,小说突出地表现了贯穿在他整个创作中的一种思想,就是用爱、善良、仁慈去改造社会和人的思想。例如作者描绘冉阿让这个被压迫、被唾弃的人成为一个讲人道的、宽宏大度的人,成为一个慈善的资本家,乃是米里哀主教的仁慈给予改造的结果。又如那个不公道世界最严厉无情、铁石心肠的鹰犬和爪牙沙威,也奇迹般受到了人道的感化,并用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无疑表明了雨果的道德理想。

冉阿让是一个受苦受难的劳动者形象,也是一个资产阶级道德家形象。他的一生是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不断追求和实践的一生。其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最初,由于社会的非人道迫害,使具有劳动者美德的他变成了一个粗野凶狠、仇视一切的人。他因偷窃而被判了重刑,故对社会充满了仇恨,准备出狱后对社会进行报复,并在监狱里磨砺这种心理。之后由于米里哀主教的人道感化,冉阿让由一只猛兽复归于一个一心向善的人。当他被主教救济却偷走主教的东西时,主教却以德报怨,这样的感化使冉阿让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特别是他后来又抢了小孩的钱后,人道主义思想在他身上取得胜利。接下来,冉阿让把自己得到的慈善和仁爱无私地奉献给下层人民。当他发家致富,担任市长后,他以仁爱为本,乐施好善,深得人心。并在“商马弟事件”中以彻底的诚实解救了他人。也正因为他宽恕一切,仁爱一切,并做到了舍弃自己心爱的一切,他终于达到人性和道德的至善至美的境界。由此完成了他性格的整个发展过程。

小说在艺术上成就颇高。

一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小说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如冉阿让受迫害的经历,芳汀的悲惨命运,珂赛特的痛苦童年,以及1832年的巴黎街垒战等情节,都写得比较真实。另一方面,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也十分鲜明、突出。如冉阿让整个人生经历的几度变化,十分离奇,尤其是由他的经历、活动构成的许多“非凡”事件,十分惊人,富于传奇色彩。小说中还有不少情节的过分巧合,也具有浪漫主义性质。

二是精雕细刻的肖像描写,以肖像显示出人物的性格。例如描写沙威的肖像,就突出了他狰狞可怖而又可厌的性格,完全把一个死心塌地与人民为敌的统治者鹰犬的性格暴露无遗。其他一些人物也很好地通过肖像描写凸显了身份和性格。

三是深入细致的心理描写。例如描写马德兰市长要去自首前夕内心的剧烈斗争,就占了很多篇幅。这期间冉阿让心中动摇、徘徊、迂回曲折、复杂矛盾,作者描绘得非常细致入微,真实而又具体。

四是在语言方面表现出雨果的特色。高昂、激烈、热情,经常运用多义词,富有隐喻性。其叙述具有史诗风格。

《海上劳工》描写了诺曼底渔民的悲惨生活,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搏斗,歌颂了劳动者的纯洁高尚、诚实善良、刚毅勇敢和自我牺牲精神。作品中人物描写对比鲜明,主人公极富传奇色彩。

《笑面人》描写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宫廷内外的尖锐斗争和社会矛盾,揭露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荒**无道,表现了下层人民的美好情怀和反抗精神。小说想象丰富,情节曲折,充满异域情调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