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外国文学史第四版 > 第十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第2页)

第十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第2页)

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上体现出了全面地、无目的地反社会的倾向,把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社会批判精神发挥到极致。如果说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更多的是从社会中的人的角度去批判社会某一具体现象、具体制度或某种社会道德,那么现代主义文学则更多的以社会的局外人的身份向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甚至人类文明进行全面地、漫无目的地攻击,为了反叛而反叛,流露出强烈的悲观、颓废与虚无主义的倾向。20世纪的西方社会尽管科技发达、物质生产丰富、经济繁荣、社会发展迅速,但是表面繁荣的背后充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激烈的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加重了现代人的生存压力,加上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西方人原有的信仰体系,新的信仰又没有建立,于是人们普遍陷入了一种精神的迷茫、理想的真空,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虚无主义正是理性主义的瓦解过程。”它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信仰危机、精神危机。

对现代社会的抗议和批判还渗透在现代主义文学“异化”主题中。卡夫卡的《变形记》第一次深刻地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此后,异化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之一,在现代主义文学中,整个物质世界都被看作是人的异己力量,在这个人类自己创造的物质世界里,人变成了物的奴仆,完全被物支配。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已经全面展示了人被金钱异化后的社会罪恶和人性堕落,但在现代主义作家笔下,使人异化的已不仅仅是金钱,而是整个物质世界。比起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异化主题之表现,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异化则表现得更为全面和深刻,如果说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侧重从道德层面揭示人的异化,表现人在金钱面前良心的泯灭、尊严的丧失,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则从文化、哲学层面探讨人在自己的对立面——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面前的主体性的丧失,从而达到全面反社会的目的。在现代主义作家笔下,社会不再是人诗意的栖居之地,它成为一种人的异己力量,与人为敌,剥夺人的尊严、无视人的价值,戏耍人,把人看作它的玩物,而且强大到人无法与之抗衡。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揭示出了一幅冷漠无情、自我中心、人与人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人和人之间要么关系冷漠,要么互为仇敌,所以人感到极度的孤独。这种孤独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精神信仰上失去了依托,其次是在新的社会关系下,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变成了对手,只有征服他人,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日趋功利化的价值观念,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敌对关系。于是在一个全面异化的世界里,人也失去了自己的本质,人的价值失落了,人成了可怜虫,变成了非人。

对外部现实的否定,必然使文学退隐到自我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的内心世界成为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审美表现。现代主义文学注重的是心理真实,他们用“心理现实主义”取代传统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认为,客观世界只是一种表象,或者是内心世界的外部投影,并不是本质的真,摹写客观世界并不能揭示其本质,文学艺术关注的应是人本身,应转向人的精神世界。他们所表现的主观感情并不总是合乎逻辑的、明晰可辨的,他们所要表现的主要是为现代心理学所阐述的内心,即以人的本能为主导的内心、潜意识。为了写出人的潜意识,现代主义文学特别注重写梦幻,因为现代心理学认为梦是人的潜意识的无意识显现。他们主张为写内心而写内心,而不是为了写人而写内心,其中意识流小说更全部是写人的内心,切断了心理活动与实际生活、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把心理探索进行到了极致。

现代主义文学注重对深层心理的探索首先源于对社会现实感到失望、不满,对未来又缺乏信心;其次,由于非理性主义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的影响,他们把自我的存在看成世界万物产生的终极的根源,把人的本能欲望视为个人存在的本体属性,在他们看来,别的都是虚幻的,唯有自我才是真实的存在;第三则是因为20世纪的西方社会相对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来说,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社会物质财富增加,人们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开始更多地关注个性的彰显、自我的张扬,于是更多地表现自我内心的感受。

现代主义文学由于注重于内心隐秘世界的探索,相应地形成了其艺术手法上的一些共同特征:第一,大量采用象征手法。现代主义作家为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把外部世界变成“象征的森林”,借用外部的具体意象来暗喻、烘托、渲染内心的情绪和思想,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具体化,“象征”可以说是现代主义文学最基本的艺术手法,而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象征主义文学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开端。第二,当客观事物的原有形象不能更准确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情绪和思想时,就得将这些形象加以扭曲变形,直到能够很好地表现主观思想为止,于是怪诞变形也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常用手法。第三,现代主义作家热衷于挖掘人的潜意识,于是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手法,表现人物意识的“自然”流动状态即意识流,力求挖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可以说现代主义文学中常见的象征手法、怪诞变形以及意识流是现代主义文学以人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以人的潜意识为表现对象的直接产物。

现代主义文学除了在文学反映内容上否定传统文学外,在艺术形式上也高举反叛的旗帜,在形式上力求标新立异。比如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用写曲谱的形式写诗,兰波的《元音字母》给每个字母以声音和颜色,未来主义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诗和台阶诗,超现实主义诗人阿波利奈尔的图画诗等等。于是,形式上新奇、怪异,也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标志,“一首诗的本质应该不在涵义而在构成”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名言。对形式美的追求给现代主义文学带来了确实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独特的审美效果,但不少作家把形式当成唯一,“它故作晦涩,采用陌生的形式,自觉地开展试验,并存心使观众不安”,采用支离破碎的艺术形式来标榜反叛传统的态度,这种形式上的试验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如此普遍,“这种美学的灾难本身实际上倒已成了一种美学”,使得不少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变得晦涩难懂,走入形式主义的误区。

三、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概况

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流派纷呈,多元发展。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经历了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诸多流派,除了后期象征主义文学发展较早外,其他流派基本上齐头并进,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根据现代主义文学整体发展势态,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开端、兴盛和衰落三个时期。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前10年,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开端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兴盛时期。

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生存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尽管早在19世纪中叶现代主义文学就已初见端倪,美国诗人爱伦·坡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被公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直接开启了象征主义文学的大门,但作为一个自觉的文艺运动,19世纪80年代早期象征主义在才正式登上欧洲文坛。90年代前象征主义的阵地主要在法国,法国诗坛三杰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把象征主义文学推向第一个高峰。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前十年,象征主义逐渐走出法国国门,影响波及世界各国。后期象征主义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20年代达到**,40年代渐进尾声。主要代表是法国诗人瓦雷里、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爱尔兰诗人叶芝、英国诗人艾略特等人。后期象征主义与前期象征主义一脉相承,注重对人物自我和内心的表现,反对直抒胸臆,以直白浅露的方式宣泄思想情感,主张寻找恰当的“客观对应物”,把“思想知觉化”,采用象征、暗示、联想等手法,创造一种扑朔迷离、朦胧恍惚的意境,揭示人们隐秘难测的内心世界。这些都对后来的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1910~1930年是现代主义文学最为兴盛的时期,这个时期,欧洲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社会矛盾深刻,精神危机加重,因而各种社会思潮兴起,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流派都在这一时期登上文学舞台,形成流派纷呈、众声喧哗的局面。这一时期,后期象征主义影响开始波及世界,成为世界性的文学潮流;以意大利、俄国为中心的未来主义、英美意象派、达达主义,以法国为中心的超现实主义和以英国为中心的意识流文学,几乎是同时兴起。现代主义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作品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卡夫卡、艾略特、普鲁斯特、乔伊斯、瓦雷里、福克纳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也纷纷涌现。特别是被视为现代主义的神奇之年的1922年,小说方面卡夫卡创作了他的《城堡》,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出版,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出版;诗歌方面有艾略特的《荒原》、里尔克的《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瓦雷里的《幻美集》;戏剧方面有奥尼尔的《毛猿》和《琼斯皇》的演出,等等。

这一时期活跃于欧美文坛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众多,其中意象派诗歌可以说是从象征主义诗歌中分离和发展起来的一个诗歌流派,它由英美等国一些年轻诗人组成,主要活跃在1910年至1920年左右,以庞德、休姆、罗威尔等人为代表。他们受到东方古典诗歌的影响,强调把诗人的情感要全部隐藏在具体的意象背后,诗歌短小、凝练、含蓄。

20世纪初,未来主义出现于欧洲文坛,主要流行于意大利、俄国,并对英、法、德等国有一定影响。未来主义是欧洲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他们提倡“现代精神”,崇拜和赞颂现代“机器文明”与物质文明、都市化的生活以及令人目眩的发展速度;主张作家反映新的社会现实,表现现代生活的“运动感”,在现代城市的“动态”中去寻找美和创作的泉源。同时他们还肯定战争和暴力,把战争称作“伟大的交响乐”,摧毁旧事物、净化世界的有效手段,倡导作家描写和赞颂战争。他们以虚无主义的态度全面否定一切旧的文化、文学遗产,进行文学艺术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大胆革新,号称要创造一种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新的、未来的艺术”。他们极力强调直觉,主张以“类比”、“感应”、“凌乱的想象”取代理性和逻辑,以表现作家隐秘朦胧的内心感受。他们还在语言文字、音韵、格式方面进行改革,或不用标点符号,或取消形容词、副词,或者把诗行加以形象直观化的图案排列。未来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的马里内蒂、法国的阿波利奈尔、俄国的马雅可夫斯基等人。

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盛行于欧美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最早出现于德国绘画界,传入德国文学领域后,引起强烈反响,迅速蔓延到欧美各国。表现主义是一种渗透着现实和时代精神的文艺运动,他们反对作家脱离现实生活,钻进艺术的象牙之塔,倡导文艺干预生活,改造世界,推动社会的发展;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模仿或再现,而是创造和表现——表现“本质的东西和深藏在内部的灵魂”,他们的口号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不是现实,而是精神”;主张不拘一格,博采众长,广泛借鉴不同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表现主义文学在创作上的特征是:批判现实,否定传统,具有激烈的革命和反叛情绪;以表现主观为主导特征,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和表现性特色;常常采用象征、荒诞手法,以富有象征意义的故事、人物、环境或荒诞古怪的舞台形象,对社会人生进行总体性的把握和表现;最早开辟出现代主义文学表现人与社会对立、人的异化的主题。表现主义文学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小说和戏剧方面,以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创作和美国作家奥尼尔的戏剧创作为代表。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源于法国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由达达主义演变而来。超现实主义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的影响,对“梦幻”极为推崇,几近痴迷。其领袖人物、理论家、代表作家布勒东在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明确指出:“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信仰超级现实”,“同时也是信仰梦境的无穷威力,和思想能够不以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种种变幻。”他们认为梦幻可以使人摆脱现实生活强加在人身上的种种羁绊,以及外在世界种种表面现象的迷惑,把握人的理性所难以认识把握的“超现实”,打开通向“未来世界”、“彼岸世界”之门。在创作中,他们把无意识、本能、幻觉、梦境作为创作的源泉,采用“自动写作法”、“梦境记录法”、“集体写作法”进行创作,并打破语法规范和逻辑制约,大胆进行“文字的自由连用”和“意象的随意并置和转换”等各种语言方面的“革命”实验,以追求一种新奇的语言效果。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作家布勒东、艾吕雅和阿拉贡等人。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詹姆斯的意识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柏格森的“时空观”,为意识流小说的产生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意识流作家不把模仿、再现外部世界、客观事物作为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而把表现人的心理真实和意识的流动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主张“作家退出小说”、作家“非人格化”,让小说人物直接面对读者,**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受客观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心理时间”表现人物的思想意识活动和主观感受。在具体创作手法上,意识流小说大量采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多层次结构、时序倒置、相互渗透等手法,表现人物多层次的意识活动,并且在词汇组合、句法安排等方面进行语言上的变异、创新以及叙述方式上的变革,使意识流小说具有一种全新的叙述形式和语体风格。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英国的伍尔夫和美国的福克纳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

20世纪30年代后,现代主义开始在分化中走向衰落,由于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危机和法西斯力量的抬头,加上社会主义苏联影响的扩大,一部分现代主义作家开始“向左转”,比如德国表现主义作家托勒和恺撒,法国的超现实主义诗人艾吕雅和阿拉贡,俄国的未来主义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等,他们尽管也继续采用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但开始更多地关注现实,作品中加重了现实主义成分,现代主义的表现技艺向现实主义领域渗透。30年代后期,存在主义文学开始在法国兴起,40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靡欧洲,存在主义文学的兴起标志着现代主义文学向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过渡,在30年代后尽管还有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等重要作品问世,但是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最终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思考题

1。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派别、特征与代表人物。

3。传统文学中的象征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象征有何不同?

4。比较意识流文学的心理描写与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的异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