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外国文学史最新版第几版 > 第四章 现当代东方文学(第2页)

第四章 现当代东方文学(第2页)

朝鲜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创造派”、“废墟派”、“白潮派”等组成的纯文学思潮和“新倾向派”,“卡普”组成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与之对立,在冲突中促进朝鲜现代文学的发展。纯文学思潮受西欧现代主义文学影响,主张文学超阶级、超道德,追求文学形式和艺术美,代表作家是金东仁(1900—1951)。无产阶级文学受苏联文学影响,强调文学的阶级意识和政治方向,代表作家有崔曙海(1901—1932)、李箕永(1895—1985)、赵明熙(1892—1942)、韩雪野(1900—)等。其中李箕永的《故乡》(1933)艺术地再现了30年代朝鲜反帝反封的社会现实,是朝鲜现代文学的代表作。1945年朝鲜解放,南北对峙。朝鲜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创作了一批描写解放战争和工农业建设的作品。韩国50年代有“战后派”,60年代有“新感觉派”。金承钰(1940—)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创作基调抑郁灰暗,《汉城:1960年冬》(1965)是其代表作。

(二)印度和南亚、东南亚现当代文学

印度现当代文学是东方现当代文学的典型代表。其发展可分为独立前和独立后两大阶段。独立前又以1936年印度“进步作家协会”的成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现代文学确立阶段,每个语种的现代文学都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后期是发展繁荣时期,众多的流派,各种思潮同时出现,但以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要求民族独立为这一阶段文学的主体内容。

印度现代文学是在古老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发展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变化,新的文化思潮的传入,给印度现代文学带来新的变化。印度现代文学有接受甘地主义影响,在民族文学土壤中生长的民族主义文学;有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影响,吸收西方现代派表现手法的新文学,出现“实验文学”、“幻想主义”、“超现代派”等流派的现代主义文学;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受到苏联文学影响的“左翼文学”。主流是民族主义文学,包括民族主义诗歌和和进步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戏剧和散文成就不太突出。

从语种来说,印度现代文学成就较大的有印地语文学、孟加拉语文学、乌尔都语文学和英语文学。普列姆昌德是印度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用乌尔都语和印地语创作,创作了12部长篇小说和300余篇短篇小说。他的小说表达了殖民统治下印度人民的呼声,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他是印度文学史上继泰戈尔之后的伟大作家。泰戈尔主要表现城市中、上层人物的思想和生活,普列姆昌德主要展现农村下层人民的生活图景,长篇小说《戈丹》(1936),通过普通农民何利一生的悲惨遭遇,描绘了帝、资、封三重压迫下农民的贫困和痛苦。普列姆昌德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和其简朴晓畅的艺术风格,为印度现代文学开辟了新的领域。伊斯拉姆(1899—1976)是用孟加拉语创作的印度著名诗人。他以满腔的**、磅礴的气势,抒写对殖民统治和社会丑恶的仇恨,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其代表作《叛逆者》(1921)塑造了一个追求自由解放、充满斗志和勇气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杰辛格尔·普拉萨特(1889—1937)是用印地语创作的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在印地语文坛上,他和普列姆昌德并列。他的代表作《迦马耶尼》(1935)取材古代神话传说,通过隐喻象征手法,曲折地反映现实社会,表达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不满和民族精神的歌颂,探索印度未来的出路。安纳德(1905—?)在独立前用英语创作了不少小说,《苦力》(1933)、《两叶一芽》(1937)和40年代初创作的三部曲(《村庄》《越过黑水》《剑与镰》)等作品,深刻地揭露了殖民统治的罪恶,展示了人民的痛苦和他们的觉醒。

印度独立后的文学首先是一批独立以前已取得成就的老作家显示出坚实的实绩。这些作家如印地语作家耶谢巴尔、介南德·古马尔,孟加拉语作家达拉辛格儿·班纳吉,英语作家R。K。纳拉扬、拉贾·拉沃等。他们在五六十年代创作了一批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独立前后走上文坛,六七十年代活跃文坛的作家形成两大文学思潮: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印度当代的现代主义文学包括“新诗派”、“新小说派”和“非诗派”、“非小说派”等流派。“新诗派”是独立前以阿格叶耶为代表的“试验诗派”的发展,代表诗人是卡纳达语诗人高卡克、阿萨姆语诗人普甘、印地语诗人达马维尔·巴拉蒂、奥里萨语诗人若德劳伊等。“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是格姆莱什瓦尔、拉金德尔、亚德沃、莫汉·拉盖什和尼尔默尔·沃尔马等。他们的创作标榜为“新”,是用来区别印度的传统文学,运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象征、隐喻、意识流等方法,表现新的时代问题和情感体验。七八十年代,一批更年轻的作家诗人活跃文坛,标榜“非诗派”和“非小说派”,代表作家、诗人是夏格迪·查特吉、拉杰格黙尔·乔杜里、杜米尔、杰杜尔瓦迪等,他们把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和性欲描写推到极端,着力表现病态**和孤独、焦虑、绝望的意识。

印度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边区文学”和“社会现实小说”。“边区文学”在50年代获得发展,以乡村为背景,运用方言土语,展示传统文明在当代社会的命运和前景,意在弘杨本土文明,抵制西方文明的侵袭。代表作家作品有印地语作家雷努的《肮脏的边区》(1954)、古吉特拉语作家伯代尔的《男人拥有的世界》(1947)、马提拉语作家本德赛的《车轮》(1962)、卡纳达语作家古尔迦尔尼的《乡村史诗》(1957)、奥里萨语作家莫汉蒂的《肥沃的土地》(1964)等。“社会现实小说”的作家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现实问题,但不是以政治说教、道德训诫为目的,而是以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感染读者。这类小说重要的有乌尔都语作家克里山·钱达尔的《当田野醒来的时候》(1952)、奥里萨作家苏楞德拉·莫汉蒂的《黑暗的地平线》(1964)、泰米尔语作家阿基兰的《画中女》(1968)、卡纳达语作家阿南塔穆尔迪的《葬礼》(1965)、印地语作家莫亨·拉格希的《关闭的暗室》(1961)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文学出现回归乡村、回归传统的趋势,从总体上看,六七十年代势头健旺的现代主义文学逐渐衰退。

代表当代印度文学成就的作家是耶谢巴尔(1903—1976)。他独立前曾组织抗英地下武装组织,曾几次被捕入狱。印度独立前创作的《大哥同志》(1941)、《叛国者》(1943)、《党员同志》(1946)等中篇、长篇小说中塑造了由个人反抗而觉悟、组织群众斗争的工人、共产党员形象,在印度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1960年发表的《虚假的事实》以广阔的背景,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到50年代末印度社会的现实生活,表现了保守和进步、封建等级制度和民主自由思想之间的矛盾冲突,以艺术形象和艺术画面探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道路。

东南亚地区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近代大都沦为西方殖民属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都被日本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都独立。反帝反殖是东南亚各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成绩可观的有越南、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的文学。缅甸的德钦哥都迈、泰国的西巫拉帕、印尼的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是代表作家。德钦哥都迈(1875—1964)是缅甸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以他的爱国主义诗歌,唤醒沉醉的国民,声讨殖民主义,向往民族独立,代表作有《洋大人注》(1914)、《孔雀注》《德钦注》等。被誉为“泰国文学太空中的王鸟”的西巫拉帕(1905—1974)的创作具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他的代表作《画中情思》(1937)表现封建传统对人性的摧残,也客观地表明现代意识在东方社会生长的艰难。西巫拉帕的长篇小说《向前看》(1955—1957)广泛描写了泰国三四十年代的现实生活。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1925—)是印尼独立后最重要的作家,创作于50年代的《追捕》《游击队之家》表现了印尼人民的反帝斗争生活。代表作是“布鲁岛四部曲”:《人世间》《万国之子》《足迹》《玻璃屋》,小说以恢宏的规模,艺术地表现了印度尼西亚民族觉醒的过程。

(三)阿拉伯地区的现当代文学

阿拉伯地区现代文学起步早,成就显著。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笛旺派”诗人反对复兴派的复古倾向,强调诗歌的现代感受和情感的真诚表达,要求表现人类普遍的美感,把握大自然和生命的本质。代表诗人是舒凯里、阿卡德和马齐尼。在小说领域,有“埃及现代派”。这里的“现代派”是时间概念,表明该派创作的思想和艺术表现不同于传统文学。主要代表作家是侯赛因、哈基姆和台木尔。塔哈·侯赛因(1889—1973)被誉为“阿拉伯文学泰斗”,他的创作塑造了埃及文学史上追求知识和真理的知识分子形象,代表作《日子》(1926—1939)是三卷本自传体小说,把个人奋斗与民族复兴有机结合,既是个人的心路历程,又有着广阔的社会背景,是埃及现代文学的里程碑。陶菲格·哈基姆(1898—1987)是埃及最具国际影响的现代作家,他的小说代表作《灵魂归来》(1933),通过对一个从乡村来到开罗不久的家庭的描写,呼唤民族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容。哈基姆还是埃及现代戏剧开创者,创作了《洞中人》(1933)、《山鲁佐德》(1934)等富于哲理的现代剧作。迈哈穆德·台木尔(1894—1973)被称为“尼罗河的莫泊桑”,创作了400余篇小说。他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描绘了一幅幅埃及社会的生活图画,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代表作如《沙良总督的姑妈》《小耗子》《纳德日雅》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亚、北非阿拉伯各国文学发展很快,50年代阿拉伯作家联盟的成立,更促进了西亚、北非各国文学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大量引进,使埃及当代文学出现了流派纷呈的局面,在诗歌、小说、戏剧中结出了硕果。1947年从伊拉克开始的“新诗运动”,冲破传统律诗的束缚,在诗歌界进行了一场革命,确立了自由体诗在阿拉伯的主导地位。埃及“新诗运动”的主将是萨拉哈·阿卜杜·苏布尔、艾哈迈德·阿卜杜·穆阿退·希贾兹。苏布尔(1931—1981)有“现代苏菲诗人”之称,他的诗作长于以新鲜的意象描写其感觉的流变。希贾兹的诗作表现出强烈的叛逆意识,长于以鲜明的意向引人联想。

当代埃及小说多元发展,首先出现了新浪漫主义小说。当代埃及最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是穆罕默德·阿卜杜·哈里姆·阿卜杜拉、尤素福·西巴伊和伊赫桑·阿卜杜·库杜斯。他们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多以浪漫、传奇的爱情编织故事,语言优美流畅,故事生动感人。阿卜杜拉多通过爱情故事褒贬人们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赞美善良、纯真的青年男女在坎坷中自强自爱、奋斗不息的精神。尤素福·西巴伊(1917—1978)和阿卜杜·库杜斯(1919—1990)曾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对重大政治和社会问题感觉敏锐,剖析也较深刻,他们常以爱情故事与政治时事作为自己作品的经纬,折射出时代重大的政治问题。

当代阿拉伯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小说。一批作家认为作家应对民族、社会和历史负有使命感,主张用现实主义方法反映现实。其中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是阿卜杜·拉赫曼·谢尔卡维。谢尔卡维(1920—1987)在40年代以一位叛逆诗人的面目登上文坛,他的主要成就是现实主义小说和诗剧。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战斗的土地》(1954)、《小小的梦》(1957),长篇小说《土地》(1954)、《坦**的心灵》(1956)、《后街》(1960)、《农民》(1968)、《背景》等,诗剧《贾米拉的悲剧》(1962)、《小伙子莫赫兰》(1966)、《我的故乡阿克》(1969)、《壮士侯赛因》(1971)等。其代表作是描写埃及农村生活的《土地》,小说揭示农民与封建地主、反动政府以及革命后篡权的政治投机家、阴谋家的斗争;歌颂了广大农民群众团结一致的力量,被认为是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划时代的力作。

当代埃及小说的集大成者是纳吉布·马哈福兹,他的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也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其代表作“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1952—1957)以一个家族的变迁展示埃及人在东西文化冲突、融合中的思考、矛盾与追求,是表现埃及20世纪上半叶社会现实的史诗性作品。

埃及之外,西亚、北非阿拉伯国家的当代重要作家有:苏丹的塔伊卜·萨利赫、叙利亚的汉奈·米纳、阿尔及利亚的阿卜杜·哈米德·本·海杜卡等。萨利赫(1921—)的代表作是《移居北方的时期》(1966),小说描述留学西方的苏丹本土青年穆斯塔法·赛义德的经历。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东、西方两种文化在主人公身上的矛盾与冲突,鞭挞了西方殖民主义及其文明的罪恶,表达了作家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米纳(1924—)的成名作是《蓝灯》(1954),作品以法国殖民统治下的拉塔基亚港为背景,再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叙利亚民众的苦难及其要求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创作了以大海和海员生活为题材的两套“三部曲”:《锚》(1973)、《残留的影像》(1974)、《沼泽》(1976);《水手的故事》(1981)、《主桅》(1982)、《遥远的港口》(1983)。他的“海员系列”表现出阳刚之美和情操之美,思想深刻,米纳因此被称为“阿拉伯的海明威”。本·海杜卡(1925—)已出版包括诗歌、戏剧、小说、儿童文学共20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南风》(1971)、《昔日之终结》(1975)、《揭露》(1980)、《杰姬娅与达尔维什》(1983),短篇小说集《七支火炬》《作家》《无头雕像》等。他的代表作《南风》通过老大娘拉赫玛和女中学生纳菲莎回乡度假的遭遇,表现阿尔及利亚独立后,农村变革时期新旧势力之间的尖锐斗争。

(四)非洲地区文学

非洲地区指撒哈拉沙漠以南,包括东非、西非、南部非洲的广大地区。该地区遭受西方殖民统治时间早,大都在60年代才获得民族独立。黑非洲的现代文学在反对西方殖民主义残酷统治的斗争中发展,19世纪末基本上结束了口头文学阶段,经过20世纪上半期的觉醒探索过程,四五十年代获得较大发展。30年代塞内加尔的莱奥波尔德·桑戈尔(1906—)与同仁在巴黎创办《黑人大学生》杂志,倡导“黑人性”运动,发表“黑人性”文学,主张从非洲传统生活中吸取灵感和主题,展示黑人的光荣历史和精神力量,维护“黑皮肤”的尊严,反抗民族压迫和歧视,表达对祖国、家园的挚爱。桑戈尔本人是著名的非洲法语诗人、创作了不少“黑人性”诗歌。桑戈尔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写诗。一生中共创作有诗集《歌》(1945)、《黑色的祭品》(1948)、《埃塞俄比亚诗集》(1956)、《夜歌集》(1961)、《热带雨季的信札》(1972)和《主要的哀歌》(1979)等,后又编辑出版《黑人和马尔加什法语新诗选》,介绍“黑皮肤”诗人的代表作,同时对“黑人性”进行了理论的阐述,主张从非洲传统生活的源泉中汲取灵感和主题,展示黑人的光荣历史和精神力量。所有这些为推动非洲法语文学乃至整个非洲文学都做出了十分可贵的贡献。

现代非洲的著名小说作家是南非的彼得·亚伯拉罕、塞内加尔的桑贝内·乌斯曼、喀麦隆的费南丁·奥约诺。亚伯拉罕(1919—)的作品重点揭露种族歧视,他的名作《矿工》(1946)是开创南非现实主义的第一部作品,小说描写黑人朱玛在种族歧视下逐渐觉醒,最后领导矿工罢工。他的另一部作品《献给乌多莫的花环》(1953)也塑造了一个民族振兴道路探索者的形象,艺术地展示了非洲社会守旧与进步、部落主义与现代思想之间的斗争以及民族发展的艰难。奥约诺(1929—)的《老黑人和奖章》(1956)是一部具有国际影响的非洲小说,通过一个农民从接受殖民者的勋章到在事实教育下觉醒的过程,揭露殖民统治的罪恶,表现民族的觉醒。乌斯曼(1923—)的《塞内加尔的儿子》(1957,又译《祖国,我可爱的人民》)是他的重要作品。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塑造了一个为祖国的自由富庶,不顾一切、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以至生命的知识分子形象。

当代非洲的英语文学在尼日利亚取得突出成就。尼日利亚的沃莱·索因卡(1934—)50年代走上文坛,创作了20多部剧本、2部长篇小说和几部诗集。代表他成就的是剧作,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时的评语是“他以广阔的文化视野创作了富于诗意的关于人生的戏剧”,他被称为“英语非洲现代戏剧之父”。他的剧作把非洲传统与西方现代戏剧手法有机融合,在雄浑质朴的传统文化氛围中隐含着强烈的现代意识。他的代表作《森林之舞》(1960)通过“民族聚合”的场面,表现历史与现实的循环轮回,既有非洲民族发展的思考,又有超越时空的前进与未来的哲理性探讨。

在南非,一些欧裔白人作家的创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代表人物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纳丁·戈迪默和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戈迪默(1923—)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通过她的文学创作谴责统治者的罪恶,反对种族隔离和压迫,强烈表达南非人民要求自由、幸福与和平的愿望。其代表作品有《朱莱的人们》(1981)。《朱莱的人们》以未来主义手法,预言在南非全面爆发战争的情况下,白人只有依靠黑人才能生存。白人斯梅尔一家在武装暴动中得到黑佣人朱利的帮助,逃到朱利家乡的一间原始棚屋内躲藏。随着时间的推移,斯梅尔一家越来越离不开朱利的帮助。库切(1940—)因“在探究软弱与失败之中,捕捉到人性的神圣火花”和“精致的结构、意义深长的对话,以及精彩绝伦的分析”,荣获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耻》(1999)以寓意象征的方式,表达了殖民历史对南非民众带来的困窘与灾难。

思考题

2。简析东方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1]彭树智:《东方民族主义思潮》,5页,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