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外国文学史中编课后答案 > 第五节 海明威及其永别了武器(第1页)

第五节 海明威及其永别了武器(第1页)

第五节海明威及其《永别了,武器》

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一位在世界文坛上声誉卓著的美国现代作家。他的创作风格独特,文笔清新,文体简约,被人誉为“开一代文风”的杰出作家。1954年,他因“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一、生平与创作

海明威于1899年7月21日生于美国芝加哥市郊的奥克帕克村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名医,喜爱钓鱼、打猎等活动,母亲虔信基督,有较高的艺术素养。父母亲的遗传因子融入他的血液之中,对他一生的生活与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1917年10月,他中学毕业后进入堪萨斯市《星报》担任见习记者。该报是当时美国相当有影响力的报纸,对记者要求很严,强调记者写稿“用短句”、“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动词,删去形容词”、“能用一个字表达的不用两个字”等。海明威在这里受到了良好而又严格的训练,这对他以后形成简洁凝练的创作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18年5月,他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参加了自愿救护队,在意大利前线身负重伤。此后作为美国《星报》和赫斯特报系的驻欧记者常驻巴黎,耳闻目睹了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广大欧洲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血与火的历史从此铸进了他的灵魂,他的创作也就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

海明威的一生,经历极为丰富而又多姿多彩,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滑雪、打猎、拳击、斗牛等这些富于冒险性质的活动他都喜欢。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别具特色的生活体验极大地开阔了他的审美视野,最终外化为他作品的艺术内容。

1923年,海明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寓言、诗歌和短篇小说等作品。1923年,他的第一部作品集《三个短篇和十首诗》出版。在1924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中,海明威着重塑造了暴力世界中孤独的个人形象——涅克,在艺术上已经形成含蓄简约的风格。到1926年,他已经出版了三个作品集和一部题名《春潮》的长篇小说,这些作品逐渐显露出来的独特风格引起了批评界的重视。

1926年,在海明威的创作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出版。小说的男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个美国记者,他因为在战争中下部受伤而失去了**能力,所以无法与自己相爱的女友勃瑞特结合。战争给予他的身心健康以严重的摧残,现实生活的不如意,使他对整个生活都感到迷惘、厌倦和颓丧。这部作品深刻地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一代的失落感与幻灭感,典型地反映了他们失望与迷惘的情绪,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1927年,海明威回到美国,并出版了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在这个收录了14个短篇的小说集中,海明威塑造了一系列临危不惧、笑傲死亡的“硬汉”形象,对这些斗牛士、拳击手们表现出来的“重压下的优雅风度”给予热情的赞扬。同时,他在创作中喜欢表达的孤独、爱情和死亡的主题,也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较为集中的体现。

1929年,海明威发表了《永别了,武器》,从此进入创作的成热时期。

30年代上半期,海明威移居古巴。他发表了描写西班牙斗牛士的专著《死在午后》(1932),总结了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冰山原则”,指出作家必须要有丰厚的生活与感情基础,创作力求做到含蓄简约,作品应该像在大海里庄严宏伟地移动的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这样,读者自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1936年,海明威发表了他的短篇名作《乞力马扎罗的雪》,以幻想与现实交织的意识流手法描写了一个作家临死前的反省。

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海明威以北美报业联盟记者的身份赴西班牙报道战事。他积极支持年轻的共和政府,斥责法西斯主义,并发表了支持西班牙人民的民主运动的大型剧作《第五纵队》(1938)。西班牙抵抗运动失败以后,他回到了古巴,根据自己的经历写出了反映西班牙内战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小说写美国教员乔顿自愿来到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的斗争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集中展示了乔顿炸桥前3个昼夜的活动,包括游击队内部的分歧,胆小怕死的游击队长与他勇敢坚强的妻子之间的矛盾,纯朴、勇敢的游击队员的反法西斯情绪,乔顿和一个西班牙姑娘的恋爱,另一支游击队的英勇奋战和牺牲。小说以民主主义反对法西斯主义,表达了正义一定能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念。

40年代初,海明威曾来华报道抗日战争,对中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表示了同情和赞扬。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由政府资助,他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反潜艇巡逻艇,在古巴北部海面进行巡逻达两年之久,后又以随军记者身份亲临欧洲战场参加战斗,多次受伤,被授予铜质奖章。

战后,海明威定居古巴。1952年发表中篇名作《老人与海》,这是他二十年代以来描写的“硬汉性格”的继续和发展。小说描写了古巴渔民桑提亚哥为保住自己历经艰辛捕到的大鱼和鲨鱼群殊死搏斗的故事,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寓言性和象征性。小说通过人与自然的斗争,歌颂了人类在逆境中激发出来的勇气与尊严,表达了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精神永远不倒这样的主题思想。桑提亚哥在同象征厄运的鲨鱼的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他并没有在厄运面前屈服,认为人虽可以被对手暂时打倒,但人的精神和意志是永远也打不垮的。小说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部作品特别之处还在于,海明威通过将人与自然之间的纠结和冲突悲剧性地展开,从而传达其生态思想。一方面桑提亚哥在与象征自然力量的马林鱼和鲨鱼搏斗的过程中,表现出永不言败的硬汉精神和战胜困难的信念;另一方面,海明威并没有把桑提亚哥塑造成对自然无情无义的征服机器,也没有将自然看作完全的“他者”,在老人身上明显流露出对自然的爱甚或崇敬。例如,老人把鱼看成自己的兄弟,当成朋友,他自言自语地说,“大鱼也是我的朋友……我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这么了不起的鱼”。由于他对自然的爱,桑提亚哥不时对自己实现“自尊”的行为方式进行反思和怀疑,并进行自我批判。这种超前的生态意识,不仅体现了海明威对自然的爱和崇敬,而且还表现了他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博大深沉情怀。因为这部作品的巨大成功,他获得了1952年美国最高文学奖普利策奖。

195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因海明威“精通现代叙事艺术”和“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同时,对他早期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残暴、愤世嫉俗和冷酷无情的特点予以批评。他在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中指出:“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达到的领域的一个起点。他应该永远尝试着去做那些从来没有人做过或者没有做成的事情。”海明威以自己卓越的艺术创造实践了自己的宣言。

古巴革命后,海明威回到美国,晚年因受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折磨,加之创作力衰竭,精神上十分痛苦。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家里用猎枪自杀,以这种极端的人生选择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海明威的生命历程是极不平凡的,他一生饱览异域风情,四次结婚,亲身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多次身负重伤而又幸免于难。作为一个经历丰富,极富现实感和正义感的作家,他一生都在积极探索现代人类在荒诞世界里的出路。他常常以冷静、客观的笔触描绘战争、暴力和死亡,揭示现代社会和人类生存境遇的本质,严肃而执著地探寻在痛苦世界中迷惘的人们的精神突围。在艺术上他坚持用简洁凝练、含蓄深沉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情内涵,从而在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为世界叙事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永别了,武器》

1929年,海明威发表了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旧译《战地春梦》)。这部小说以作者在意大利的经历为基础写成,海明威称其为“与在意大利发生的整个战争和男女之间爱情有关的一个长故事”。小说的名字既可解作“永别了,武器”,又可解释成“永别了,爱情”,精当地概括了小说所要表达的关于战争与爱情的双重主题。小说出版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当年再版4次,被公认为是20世纪欧美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反战杰作。

作品的主人公亨利是一个志愿参加一次大战的美国青年,在意大利前线救护队里任中尉军官。参战的第二年,他在驻地结识了也是志愿者的英国女护士凯瑟琳,两人相互吸引。相识之初,亨利是用一种游戏的态度对待凯瑟琳的,但随着交往的深入,两人心灵逐步靠近。很快,战争把二人分开,亨利身受重伤,在医院与凯瑟琳重逢,两人的关系迅速升温,产生了生死不渝的真挚爱情。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正逢意军战败溃退,在慌乱地撤退途中,亨利因口音不纯被意大利军警误认为是德军间谍而遭逮捕。在被枪毙的危急关头,亨利机智逃脱,并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凯瑟琳,决意从此告别战争。两人逃到中立国瑞士,共度了一段极为幸福的时光,但好景不长,凯瑟琳因难产不幸死去,极度悲痛的亨利孤零零地徘徊在空虚冷漠的世界上。

亨利是一个反战的消极和平主义者,也是一个在资产阶级文明崩溃时代失去了生活信念与方向的悲剧典型。他那充满浓厚的悲剧色彩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的变化,极富时代特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出现的“迷惘的一代”的典型写照。

热门小说推荐

武道至尊
暗夜幽殇武道至尊
...
无限邮差
过水看娇无限邮差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