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19世纪中后期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巩固和发展的时期。英、法等国通过改革或革命,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主要权力;德国、意大利则实现了统一而走向资本主义;北欧各国的资产阶级也先后参政;美国的资产阶级在南北战争中取得对南方奴隶制的决定性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巩固,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蒸汽机、内燃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加快了社会机械化、都市化的进程,资本主义从19世纪中期的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最终转变为帝国主义,西方社会由此进入了一个以钢铁、蒸汽、电力、石油等为标志的工业化时代。
这也是一个新旧文化的转变时期。自然科学的各个门类都相继成熟起来,古典科学达到近乎完美的水平。进化、发展的观念代替了以往的自然机械观,细胞学说、能量转化、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促进了唯物论、辩证法的发展和传播。整体的、联系的观念代替了单一的、僵化的思想,“一种透过事物的表层现象,揭示事物的深层结构方式,并且用事物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来解释事物的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思潮,逐渐在各门学科中兴起”[1]。
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也空前繁荣。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宣传新的乌托邦思想。注重整体、体系庞大的德国古典哲学继续产生影响。试图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长的孔德实证主义更新了人们的观念。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影响深远。反传统、重直觉与非理性、强调本能、关注潜意识的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在19世纪末也开始产生影响,理性文化传统受到冲击,人们的宗教观念日益淡漠,精神信仰出现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奉行自由竞争原则,使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极度发展,自然科学更是强调在个人的经验与理解力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个人至上的原则风行整个社会,个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工业化使原料供应、生产与管理、产品的销售紧密相连,使工厂内各部门的分工日趋精细,人们的配合和协作大大加强,强调体系、重视整体形成风气,自然科学的整体的、联系的观念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个人又成为工业化和都市化这些庞大机器体系中的一个无足轻重的零件,个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工业化使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日趋强大的无产阶级。同时,旧有的封建宗法制的生活理想、伦理道德观念逐渐瓦解,新的资产阶级价值规律和自由竞争观念支配着整个社会。
受上述社会文化环境影响,这一时期的欧美文学呈现出如下突出特点:第一,继续表现个性主题,歌颂个人奋斗,但更侧重表现个人与社会对抗的悲剧,描写个性的泯灭;第二,文学与科学、哲学的关系更加密切,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文学科学化,并开启20世纪文学哲学化的先河;第三,开始重视文学自身的独立性和纯洁性,强调作家写作的客观性与责任感;第四,文学现象多元化,流派迭出,相互渗透,并存发展,其中,现实主义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主流。
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初形成,并在整个19世纪中后期占据欧美文坛统治地位的一个波澜壮阔的文学思潮和流派。它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文学反映现实、揭露社会问题的优良传统,不满足于主观幻想、抽象抗议和空洞追求的浪漫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不少作品带有强烈的揭露和批判色彩,因此后来高尔基提出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思潮和流派。
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现实主义从古希腊神话时代起即已存在。而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的现实主义,则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初,发源地是法国。现实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幻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工业生产的发展,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的崩溃,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冷酷的金钱关系,人民群众的深重苦难,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这一切直接影响了文艺思想的变化。冷酷的现实迫使人们无法再沉浸在浪漫的幻想之中,人们要求能够冷静地观察、如实地反映生活现状的文学。于是,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艺思潮便应运而生。现实主义思潮的出现,也受到了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欧洲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则为它提供了必需的文学条件。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现实主义文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真实地描绘客观现实,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现实主义作家不醉心于描写非凡的人物和离奇的事件,而是强调冷静地观察和客观地描写现实生活,揭露社会的种种弊端,探索社会罪恶的根源。他们把当代现实生活尤其是城市的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在创作中力求准确地反映社会和人物的具体特点。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中所说的“法国社会将要做历史学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几乎成为现实主义作家的共同口号。
第二,强烈的批判性、暴露性。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理状态十分关注,往往全神贯注地详细分析人类行为相互冲突的心理趋势,揭示心理矛盾产生的社会原因。同时,又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为理想,关注各种社会问题,尤其注重底层社会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对社会上的各种弊病进行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无情地揭露了金钱主宰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疮疤,批判这个社会的利己主义的生活原则和人与人之间**裸的利害关系,鞭挞了贵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并表达了改良主义的主张。
第三,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重视细节的真实性。现实主义作家主张深入细致地观察现实,分析生活,力求选择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环境、事件和细节加以典型化,使之代表一定时代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他们强调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主张通过真实的细节,从人与环境的联系中塑造典型人物,因此往往把人物性格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和斗争情势中加以刻画,突出时代、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他们特别重视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刻意追求细节的真实,往往达到精细入微、生动逼真的地步,为描写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服务,以突出表现人物与环境的独特性和本质特征。
此外,在艺术手法和技巧上,现实主义文学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仅善于通过典型环境和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来烘托人物性格,而且重视人物的心理分析、肖像描写和个性化动作与表情的刻画。在作品的结构上重视情节的集中统一,场景与场景之间外在的和内在的有机联系,让情节和场景很好地统一于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之上。同时,在景物描写、讽刺手法、抒情或哲理的插白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建树。
三、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概况
19世纪现实主义以70年代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现实主义文学更注重对现实的揭露与批判,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其主要文学成就在法国,巴尔扎克为重要代表作家。后期则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受自然科学影响更大,更注重精确地挖掘人的内心世界,主要文学成就在俄国,托尔斯泰代表了最高成就。
(一)法国文学
法国是现实主义的发源地。现实主义于1830年七月革命后形成,很快达到**并影响欧美各国。由于当时资产阶级和贵族反复较量,法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动,再加上受科学与哲学的影响较深,法国现实主义主要表现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矛盾,揭露金钱的罪恶,表现个人反抗社会的悲剧及个性的泯灭,贯穿着科学和理性主义精神。其奠基人是斯丹达尔。他的理论著作《拉辛与莎士比亚》是法国现实主义的美学宣言书,长篇小说《红与黑》则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
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他的近百部系列小说构筑的宏伟大厦《人间喜剧》,以深刻广泛的内容、独特的艺术成就把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高峰。
梅里美(1803—1870),是一位独具特色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写过许多戏剧、诗歌、历史小说和中短篇小说作品,而以中短篇小说最为著名。他的中短篇小说博采众长,又自成一家,既有浪漫主义强悍非凡的人物、震撼人心的事件,也有古典主义的精雕细琢,更有现实主义精确的细节、严谨的结构、巧妙的构思。其著名作品主要有中篇小说《高龙巴》(1840)和《卡门》(1845)。《卡门》(一译《嘉尔曼》)是其代表作,作品成功塑造了卡门这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卡门是一个西班牙吉卜赛女郎,她走私行骗,妖艳**,为达目的无所不为,堪称资本主义土地上滋生的一朵“恶之花”;但同时她又有着叛逆的个性、火一样炽热的感情,酷爱自由,独立不羁,她以“恶”的方式反抗丑恶的社会,宣称“自由比什么都重要”,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捍卫自由。法国著名作曲家比才(1838—1875)据此创作的歌剧《卡门》,同样脍炙人口。
法国后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福楼拜(1821—1880)。他一生的作品不多,但却影响深远。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1856)、《萨朗波》(1862)、《情感教育》(1869)、《圣·安东的**》(1874)、《布法与白居榭》(1881),短篇小说集《三故事》(1877)等,《包法利夫人》是其代表作。福楼拜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这主要在于他对小说创作的开拓。其一,他明确提出“小说就应当科学化”,主张“客观而无动于衷”的“非个性”和“无感觉”的创作原则,并把解剖学方法引进创作之中,为自然主义文学的兴起打下了基础。其二,把象征手法引进创作,追求小说的含蓄深沉,促使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沟通。其三,接受戈蒂埃“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宣扬“人生虚无,艺术才是一切”的观点,对作品的语言、形式精雕细琢,务求完美,强调了作品的独立性和纯洁性,以及作家创作的高度责任感。这些观点,不仅影响了稍后的左拉和莫泊桑等作家,而且被20世纪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所接受和仿效。因此,福楼拜被称为“现代小说的接生婆”。
(二)英国文学
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40—50年代达到**;到19世纪末,仍充满巨大活力。
英国是当时欧洲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工业化和都市化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劳资矛盾颇为尖锐。因而,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最早反映劳资矛盾,表现工人的反抗与斗争,揭露工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突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威力和资产阶级的伪善、势利等丑恶现象,从政治、经济、法律、教育、道德和伦理等各个领域,从人类灵魂深处,全方位地解剖、阐释英国的社会问题;善于表现小人物的挣扎、奋斗、愿望和思想感情,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几乎都是“小人物”,如孤儿、小职员、小商人、贫苦的家庭教师、破落的贵族子弟等;具有温和的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倾向,强调以道德的完善来改变社会;受女权主义的洗礼,此时还出现了诸如玛丽·雪莱、乔治·艾略特、勃朗特姐妹等一批成就斐然的女性作家,她们的创作表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是这一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
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在19世纪中期主要有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等,马克思称他们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认为“他们在自己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2]。其中,狄更斯是最杰出的代表,其巨大的艺术成就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