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新编外国文学史教程电子书 > 第四章 现当代东方文学(第1页)

第四章 现当代东方文学(第1页)

第四章现当代东方文学

第一节概述

现当代东方文学是指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亚非各国的文学。主要有民族主义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和在西方文学影响下发展的各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其中以民族独立与发展为创作宗旨的民族主义文学是主流,它在东方民族古老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以东方民族解放和独立后民族国家建设的现实生活作土壤,表达了东方人民的情感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一、现当代东方社会文化概况

经过近代的启蒙运动和世界大战的洗礼,东方现代社会面临新的世界局势,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代东方国家和地区虽然各自的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各不一样,经济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但大多是帝国主义压迫和奴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处于东西方社会与文化的剧烈冲突之中。从整体看,现当代东方的社会与文化有以下特点:

第一,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开展与民族主义思潮涌动。现代东方的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展开,深入到普遍民众,以武装起义和政治革命的形式展开。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目的非常明确: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现代民族解放运动中已有各自民族思想领袖提出比较系统的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东方现代的民族主义思潮。在反帝反殖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东方国家出现了一批民族主义的思想家,他们的理论和思想,形成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是20世纪东方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政治思想倾向,又是盛行的政治信仰、情感、思维方式和伦理价值观,……它在共性上集中表现了政治文化的核心观——国家观上,在共同任务上表现于反帝反殖和发展民族经济方面;同时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又表现为个性各异、绚丽多彩。”[1]东方现代各国的民族主义思想与各自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扎根于民族的社会现实,成为指导各国民族解放运动和民族国家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余年,东方民族纷纷摆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而独立,世界范围内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这是东方民族意识大觉醒的年代,也是在自力更生原则下探索民族发展道路的历史阶段。东方新生的独立国家在战后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明确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东方国家深深感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是一种强大的国际力量,要巩固民族地位、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必须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国际力量。东方国家战后既有区域性合作组织也有世界性规模的合作。1955年在印尼的万隆召开“第一次亚非会议”、60年代以来的“不结盟运动”,进而发展为“七十七国集团”,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东方国家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合作与发展,已成为与原殖民国平等对话的重要政治力量。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社会主义运动实践。马克思主义自19世纪中期诞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20世纪初传入东方。随着列宁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社会实践,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在30年代取得巨大成就,东方各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自觉追求,加上“第三国际”的指导,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东方各国广泛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方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陆续成立,这些政党在第三国际领导下,组织各自国家的民众投入反帝、反殖、反封建运动,为推动各国的民族解放和社会进程发挥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也为东方当代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探寻民族发展道路、社会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构想。东方的民族主义运动包括政治上的独立、经济上的改革和文化上的整合三个方面。一旦民族独立的政治目标明确,经济和社会的改革也会受到关注。现代东方一些得到殖民国承认独立的国家,率先一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如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1923—1938)、阿富汗的阿马努拉改革(1919—1929)、伊朗的礼萨汉改革(1925—1937)、里夫共和国的凯利姆改革(1921—1924)、埃及的柴鲁尔改革(1924)、埃塞俄比亚的塞拉西一世改革(1930—1935)等。他们改革的方式、内容、成效都不一样,但目的都是试图改变民族的落后面貌,世俗化、民族化、现代化是其共同的追求。一些尚在争取独立的民族和地区,也有一些思想领袖在探索未来国家的发展道路。如印度尼赫鲁的“中间道路”,印尼苏加诺的互助合作“五原则”等民族发展道路的理论,都在独立前已经形成,这样才保证印度、印尼独立后辅助社会实践,比较顺利地推进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日本在现代东方是个特例。明治维新后迅速发展,经过甲午战争(1894—1895)和日俄战争(1904—1905),成为世界强国。现代的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四,后殖民时代的文化整合。东方许多民族国家政治独立后,其思想家、政治家们出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考虑提出许多清算殖民统治的文化后果,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以与西方世界平等、对话的方式探索新的民族文化建设的思想和方略。如印度尼赫鲁谋求巩固政治独立,实现“印度人化”,改革发展印度传统文化的思想;埃及纳赛尔维护民族独立,实行社会全面改革、寻求阿拉伯世界的团结统一和不结盟思想;印度尼西亚苏加诺的“建国五原则”理论;加纳恩克鲁玛的新殖民主义理论;利比亚卡扎菲的“世界第三理论”;南非曼德拉的“种族平等”理论等,都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当然,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有一个发展过程,由不自觉到自觉,由零散到体系化。20世纪八九十年代,萨伊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阿里夫·德里克、艾贾兹·阿赫默德的理论是后殖民理论的自觉形态,产生了“后殖民主义”、“东方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一套核心概念,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原殖民地本土理论家的思考和探索。后殖民理论的实质是探索世界殖民体系解体后,原殖民地民族文化的整合与发展。

二、现当代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现当代东方文学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发展,虽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但从整体看,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第一,整体、自觉的东方民族文学运动形成。东方现代文学是在东方各民族深入开展反帝、反殖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发展的,是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现实的描绘,展现了解放运动的各个发展阶段,比较突出地描写了东方人民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武装斗争,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为民族独立而斗争的英雄人物。随着反帝反封建新文学运动的展开,出现了一大批在各国产生巨大影响(甚至世界影响)的诗人、作家。战后随着世界两大阵营对立的政治格局形成,新生的东方民族国家意识到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形成一个包括广大亚非地区在内的自觉的文学运动,其标志是1956年新德里亚洲作家会议和1958年亚非作家会议的召开。这样,具有东方整体意识、以复兴民族文化为己任、面向广大民众的文学潮流逐渐形成。这促使东方文学更加繁荣。作家队伍迅速扩大,创作的艺术技巧日臻完善,构成了以反帝反殖、反封建为主要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学潮流,改变了现代世界文学的结构,引起整个世界注目。1962年在开罗召开的第二次亚非作家会议《总决议》中写道:“亚非作家必须以全力来消除一切毒害人民思想和斗志的殖民主义文学。只有打倒一切统治势力和一切外部或内部的压迫,例如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以及击败所有文化上的帝国主义,才能铺平道路,使亚非民族文化充分繁荣,提高到世界水平。”在赶超“世界水平”的急切愿望和民族独立后的自豪兴奋作用下,当代东方文学具有激越的民族情感,满怀乐观和斗志,基调明快,但也有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当代优秀的东方作家不再只停留在对殖民侵略者罪行的控诉,对民族灾难的哀叹,而是真实地描绘民族解放斗争的烽火和斗争的胜利,情绪乐观,富于时代色彩和战斗性。也有些作家的创作,反映了独立后新的社会问题,以深邃的笔调,描写封建残余和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

第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一度盛行。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一些东方国家的无产阶级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文学迅速发展,在朝鲜、日本等国家,无产阶级文学一度成为文坛主潮。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主义文学的发展繁荣。东方现当代文学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体,但现实主义是在世界文学背景中的现实主义,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既有传统的现实主义,又有与西方现代主义密切相关的现实主义,还有受到苏联文学影响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期,在两大阵营冷战、东西世界二元对峙的局势下,刚摆脱西方殖民统治的东方新兴国家在选择民族发展道路时,不少国家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形成社会主义实践的热潮。如印度尼赫鲁的社会主义、印尼苏加诺的社会主义、缅甸纲领党的社会主义、叙利亚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社会主义、戛纳恩克努马的社会主义、塞内加尔桑戈尔的社会主义、埃及纳塞尔的社会主义、阿尔及利亚本·贝拉的社会主义、利比亚卡扎菲的社会主义、朝鲜劳动党的社会主义、越南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等,虽然具有各自不同的民族传统和政治背景,但一定程度的生产资料国有化、保护普通劳动者的权益等方面是共同的。在这样的社会现实背景下,东方五六十年代的文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一定规模,一度成为许多东方国家文学的主潮,产生了一批很有影响的作家。如印度的玛尼克·班纳吉、戈巴尔·哈尔达,土耳其的纳奇姆·希克梅特,缅甸的敏新·杰尼,泰国的社尼·绍瓦蓬、奥·乌达恭,埃及的谢尔卡维、伊德里斯、努阿曼·阿述尔,叙利亚的汉奈·米纳等,他们的创作具有明确的阶级意识和社会使命感,描写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世界。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东方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进入低潮。除中国、朝鲜、越南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外,东方绝大多数国家的形势和政体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文学思潮处于颓势,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在许多方面都对东方当代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三,在民族传统基础上自觉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拓展文学表现领域和审美范式。东方当代作家对西方文明对抗化、政治化的情绪逐渐淡漠,可以真正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看待西方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70年代以来,经过独立后民族**洗礼的阶段,东方文坛逐渐以冷静的眼光审视世界文学的演变,信息、通讯、交通的高度发达,地球空间距离大大缩小,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东方作家直接面对世界文学潮流。这样,学习、借鉴西方现代文学的自觉程度大大提高。当代东方各国和地区,都产生了各自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家,如日本的安部公房、开高健,印度的拉金德尔·亚德沃、莫汉·拉盖什、尼尔默尔·沃尔马,印尼的伊万·希马杜邦、布杜·威查雅,叙利亚的穆塔阿·塞夫迪,埃及的爱德华·赫拉特等。他们的创作视野更加开阔,思考世界性的普遍问题,在现代东方作家模仿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颇有影响的东方现代主义文学,如东亚战后派、韩国60年的“新感觉派”、印度的“新小说派”等。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不仅表现在上述比较典型的东方现代主义作家的创作当中,即使是被视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或后殖民文学的作家创作中,也往往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从而形成各种文学思潮和倾向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的局面。这在当代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创作中表现明显。他们把西方现代主义和东方民族文化传统有机融合,借鉴某些西方现代主义的手法,扩大文学的表现能力,开拓新的文学道路,是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有益探索。川端康成、马哈福兹、索因卡、大江健三郎、库切都是这方面的范例。

三、现当代东方文学的发展概况

现当代东方文学在亚非各个地区都有较大的发展,虽然发展不平衡,但从南非到北非,从东亚到西亚的各个国家的文学都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下面就一些主要国家或地区作些介绍。

(一)日本与东亚现当代文学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也很快成长,但遭到政府的残酷镇压。三四十年代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战败后经历过一个混乱时期又开始迅速发展。这样的现实土壤使日本现当代文学不同于其他东方国家的现当代文学。

日本现当代文学经历了战前、战中和战后三个时期。战前无产阶级文学有着重要地位。从1921年《播种人》杂志创刊开始,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迅速发展,1925年成立“日本普罗文艺联盟”,1928年成立“全日本无产阶级艺术联盟”,产生了小林多喜二、德永直、中野重治、叶山嘉树等一些著名作家。1933年小林多喜二被政府杀害,标志无产阶级文学转向低潮。这一时期与无产阶级文学相对的是“新感觉派”和“新兴艺术派”两个流派。“新感觉派”是1924年创办的《文艺时代》的同人形成的流派。他们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反对传统的现实主义,企图进行一场文学革新运动。他们主张不再通过视觉进入知觉、把握客观规律认识世界,而是通过变形的主观来反映客观世界,描写超现实的幻想和心理变态;强调艺术至上,认为现实中没有艺术,没有美,因而在幻想的世界中追求虚幻的美。这一流派的代表是川端康成和横光利一。“新兴艺术派”因1930年组织的“新兴艺术派俱乐部”而得名。他们也以现代派手法,集中描写城市生活的奢侈、颓废面,充满虚无、消极色彩。这一派的代表作家有井伏鳟二和掘辰雄等。

战争时期法西斯文学占统治地位。随着军国主义向外扩张,对内也残酷镇压,左翼文学运动被迫停止,一批无产阶级作家发生转向,也有以中野重治、宫本百合子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在没有组织力量的情况下坚持抵抗态度。以保田与重郎为首的一批作家组织“日本浪漫派”,宣扬国粹主义。“日本报国会”则纯是法西斯文学组织。这一时期值得提到的是现实主义作家石川达三,他于1935年发表的《苍氓》,真实地展示了贫苦无告的农民移居他乡的惨况,获首属“芥川奖”。

战后的日本文学流派迭起:(1)以战前的无产阶级作家为中心扩大的民主主义文学。秋田雨雀、德永直、宫本百合子、中野重治等人于1946年底组成“新日本文学会”,编辑出版《新日本文学》杂志。他们的目的是反对法西斯文化,建立民主主义文学。这一流派创作的重要收获是宫本百合子的《播州平野》(1906—1947)和德永直的《静静的群山》(1953)等。(2)以坂口安吾、太宰治、石川淳、织田作之助等人为代表的“无赖派”(又称“新戏作派”)。他们以颓废、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现实和人生,表现了战后动乱现实中人们的消极情绪。(3)“战后派”。“战后派”是围绕《近代文学》杂志的一批战后登上文坛的作家,又称“近代文学派”,他们主张艺术自由、反对政治对文学的束缚,强调表现自我。他们创作的内容重点在揭露社会的否定面,描写战争的创伤。“战后派”的代表作家有野间宏、大冈升平、填谷雄高、安部公房、梅崎春生、椎名麟三、武田泰淳、三岛由纪夫等30余位战后作家。(4)“第三批新人”,主要包括安冈章太郎、吉行淳之介、小岛信夫和远藤周作等,他们的主要创作在60年代。(5)60—70年代活跃文坛的是“作为人派”和“内向一代”。前者以高桥和巳、开高健、小田实、柴田翔等为代表,他们共同编辑杂志《作为人》,其创作关注社会政治,表现现实社会中人的现实处境。后者的代表作家有古井由吉、后藤明生、阿部昭等,他们的创作回避现实问题,在自我世界中寻求慰藉。此外,60—70年代活跃文坛的还有一批女性作家,如有吉佐和子、山崎丰子、曾野绫子等。80—90年代最有影响的作家是村上春树,他的创作表现都市年青一代的自我寻求。

代表现当代日本文学成就的作家是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1935—)。大江健三郎1957年以中篇小说《饲育》获得芥川文学奖。他受存在主义“介入文学”理论和梅勒小说“性+暴力”模式的影响,早期创作了一批“性+政治”的小说,如《我们的性世界》(1959)、《性的人》(1963)等。在这些作品中,大江把性作为政治的暗喻,作为表现人的存在状态的表征,通过反社会的性行为,向人的荒诞存在挑战。他的代表作《万延元年的足球队》(1967)通过主人公鹰四、蜜三郎、菜采子在陷入虚无彷徨、精神危机之际,从东京的“中心文化”中回到四国故乡森林山村的“边缘文化”去寻根的过程,从社会表层到人类心灵深层剖析了当今世界的荒诞和人类的生存困境,试图为人类找出一条超越“心灵地狱”的途径。

热门小说推荐

武道至尊
暗夜幽殇武道至尊
...
无限邮差
过水看娇无限邮差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