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新编外国文学史教程电子书 > 第三章 近代东方文学(第1页)

第三章 近代东方文学(第1页)

第三章近代东方文学

第一节概述

近代东方文学主要是指亚洲和非洲地区各国、各民族在19世纪后期具有启蒙性质的文学和20世纪初期的文学。

一、近代东方社会文化概况

19世纪以后,多数东方国家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方列强的入侵使许多国家丧失了独立地位和民族自决权,造成了历史的灾难;同时,这种入侵又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和冲破了东方民族长期的封建禁锢,使不少国家从封建社会演化为半封建社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东方的近代历史非常复杂,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农村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致使亚非封建社会解体较晚,东方各国的近代史不仅开始得晚,而且时间较短。东方生产方式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牢固结合,既造成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又能具有以满足生存为目的生产灵活性。因而对外在的掠夺具有顽强的抵抗力。千百年来东方社会政治风云变幻,内外统治者来而复去,但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村社结构从未深刻触动。自由资本主义的廉价商品入侵却给农业经济基础以摧毁性的打击,促进东方城乡商品经济发展,破坏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牢固结合,陈旧落后的生产关系趋于解体;长期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也出现裂缝,为东方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但西方殖民主义者不允许东方国家独立发展资本主义,千方百计扼杀东方民族资本主义的幼芽,促使东方民族经济片面、畸形发展,成为西方农业原料的附庸。除个别国家外,东方国家大都附属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其次,殖民主义同各民族的矛盾、人民大众同封建势力的矛盾构成了东方国家的基本社会矛盾,反帝反殖反封建的民族民主斗争是近代东方历史的主流。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东进,伴随着对东方民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压迫,东方民族作为回应,奋起反抗,开展反帝反殖民族解放斗争。近代东方的民族解放斗争往往在宗教的旗帜下进行,“圣战”成为民族自卫战争的主要形式,如波斯巴布教徒起义(1848—1852)、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中国太平天国革命(1850—1860)、卡迪尔领导的阿尔及利亚15年抗法战争(1832—1847)、狄奥多尔领导的埃塞俄比亚抗英战争(1867—1868)、奥马尔领导的塞内加尔抗法战争(1857—1859)、埃及阿拉比领导的抗英斗争(1879—1882)、苏丹的马赫迪起义(1881—1885)、德属东非人民起义(1889)、埃塞俄比亚抗意卫国战争(1895—1896)等。在这些战争或运动中,领导者或维护正统宗教,或创立新宗教,但都是以宗教为精神武器,号召组织民众反抗异族入侵。20世纪初期的民族解放表现为“亚洲的觉醒”,包括印度第二次民族起义(1905—1908)、波斯资产阶级革命(1905—1911)、越南抗法斗争(1905—1911)、朝鲜抗日游击战争(1905—1911)、青年土耳其党人领导的革命(1908—1909)、中国辛亥革命(1911)、印尼反荷斗争(1912—1913)等。组织领导运动的是一批资产阶级先觉者,他们把反帝爱国斗争与新的社会制度探求结合在一起。

再次,多数东方国家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只有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亚非国家的资本主义力量较薄弱,往往无法与强大的封建传统相抗衡,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多带有改良色彩。

近代东方文学就是在上述社会历史条件下,以承继各自民族文学传统、接受欧美文学影响为基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审视,近代亚非文学又可视为亚非地区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文学。

二、近代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与同时期西方文学相比,近代亚非文学产生较晚,历史较短,发展得不够充分,创作也不够繁荣,在世界文学的总体框架内,近代亚非文学在发展与成就方面均落后于同时期的西方文学。同时,西方各种文艺思潮和文学流派在短时期内被基本同步地介绍到东方地区,促使亚非文学呈现出多种流派共生并存的复杂局面。较之传统文学,近代亚非文学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均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一,内容上,大量作品立足现实,不同程度地再现了各国人民反帝反殖反封建的民族民主斗争,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个别发达国家的文学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罪恶,表达了追求民主、向往自由的精神诉求,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之后,一些亚非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无产阶级文学相继崛起,以其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战斗性在各自国家的文坛上占有突出地位。

但从文学思潮角度看,东方近代文学的主流是民族主义文学思潮。由于东方各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力量、斗争方式和民族传统的不同,各国的民族主义文学有不同色彩。但在面临亡国的危机中思考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则是共同的。东方近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有不同倾向:着眼民族传统,更多留恋民族过去的“传统派”;着眼于民族发展,更多向往民族未来的“现代派”;作为民族主义文学主体的是着眼于民族现实的“民主派”,他们主张立足民族传统,改革传统中的落后因素,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分,努力建设一种新的民族文学。但不管倾向如何,都以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发展事业为己任,把文学当作反帝反殖反封建的武器,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第二,艺术上,近代亚非文学接受西方文学影响,各种体裁相继出现,表现形式不断更新。西方的多卷本长篇小说、话剧、自由诗等文体相继得到了推介移植,促进了亚非各国文学的全新发展,更新了传统的文学面貌,有的国家逐渐与欧美文学的发展潮流相接轨,甚至开始实现与欧美文学同步发展。可以说,近代阶段的文学为亚非文学向现代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拓了前进的道路。泰戈尔、夏目漱石、纪伯伦、贾玛尔扎德、塔哈·侯赛因等人便是亚非近代文学史上涌现出来的一批著名作家。

在西方文学的借鉴中,东方各国近代文学都经历了“文学改良”运动,首先是语言上,从与民众口语脱离的古典书面语言中摆脱出来,倡导“言文一致”,提倡“白话”或语言的通俗化。其次是文学体裁上,打破格律形式的束缚,以诗歌为主的韵文随着表现内容的复杂而散文化,古老的故事体发展为现代小说,戏剧也将传统民族戏剧与西方的戏剧因素融合而创新。“新诗”、“新小说”、“新剧”以及随笔、游记、小品文等都逐渐成熟。20世纪初,东方文学基本上完成了由古典文学向新文学的过渡。

第三,文学发展的不平衡。近代亚非文学在短短几十年间经历了欧洲文学数百年所走过的道路,许多地区的文学创作均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不少国家涌现出大批有成就的著名作家。但总的看,近代亚非文学的发展不够平衡,其中日本文学、印度文学和埃及文学的成就较为显著,地位也较为突出。

三、近代东方文学的发展概况

(一)日本近代文学

日本近代文学是指明治维新至20世纪20年代之间的文学。日本于1868年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唯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东方国家。近代日本文学是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伴生物应运而生的。从1868年起,日本文学在短短几十年间走过了欧洲近代文学几百年的发展过程,社会的迅速变革和各种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使近现代日本文学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文学流派纷繁驳杂,此伏彼起,令人目不暇接;二是沿着“尊重个性”、“自我解放”的方向发展;三是文体形式上具有“和洋结合”、“和汉结合”、“古今结合”的倾向。

明治维新后,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日本文坛出现一批具有资产阶级启蒙性质的译作和倡导自由民权、宣传爱国思想的政治小说。1885年,文学评论家坪内逍遥(1859—1935)发表理论著作《小说神髓》,宣告了日本近现代文学的真正开端。此后,各种新的文学运动、文学社团和文学作品相继出现。

近代日本文学中第一部现实主义杰作是二叶亭四迷(1864—1909)的《浮云》(1887)。这部运用“言文一致”语体创作的长篇小说描写青年知识分子内海文三的不幸遭遇,批判了明治社会的官场黑暗和世态炎凉。森鸥外(1862—1922)的短篇小说《舞姬》(1890)表现了日本社会对青年自我意识的压制,小说感情色彩热烈,充满异国情调,是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开拓性作品。同时,正冈子规(1867—1902)发起俳句、和歌改革运动,标志着日本的诗歌创作进入近现代阶段,日本文坛初现繁荣。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皇集权日益强化,社会现实沉闷,浪漫主义文学衰落。许多作家主张破除理性,大胆暴露丑恶,表现人的生物本能,掀起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运动。影响较大的自然主义作家有岛崎藤村(1872—1943)、田山花袋(1871—1930)等。

岛崎藤村的长篇小说《破戒》(1906)通过描写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继续歧视部落民的事实,揭露身份差别制的不公正,剖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这部作品以强烈的批判性、深刻的揭露性引起社会巨大反响。田山花袋的《棉被》(1907)是直接表现人性本能的中篇小说,作品通过一个已婚文学家对其女弟子的强烈爱欲,展示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反映了封建道德禁锢、压抑人们思想意识的客观现实。这部中篇不仅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范本,也开辟了日本“私小说”的先河。

正当自然主义文学极盛之时,夏目漱石独树一帜,提出了反自然主义的“余裕派”主张,开拓了日本文学的现实主义方向。自然主义文学渐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白桦派、新思潮派和唯美派三个文学派别。

白桦派得名于同名刊物《白桦》,代表作家有武者小路实笃(1885—1976)、志贺直哉(1883—1971)、有岛武郎(1878—1923)等。该派反对自然主义所倡导的“纯客观”的文学主张,提倡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性解放。他们的创作被称为“人道主义文学”。志贺直哉是白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作品众多,《到网走去》(1910)描写日本下层妇女的不幸命运,表达作者对此真诚的同情,天然无饰,朴实醇美。武者小路实笃的著名中篇小说《友情》(1919)是白桦派理想主义恋爱和友情的代表作品。

新思潮派由菊池宽(1888—1948)、芥川龙之介(1892—1927)等创办的《新思潮》杂志得名,他们的创作主要反映了小资产阶级上层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芥川龙之介是日本短篇小说巨匠,他的代表作《罗生门》(1915)构思精巧,布局缜密,描写人在不得温饱的社会里,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行恶的悲惨命运。

唯美派是另外一些不满自然主义文学的作家组成的文学流派。他们标举艺术至上和唯美主义,代表作家是谷崎润一郎(1886—1965)和永井荷风(1879—1959)。谷崎润一郎的成名作是短篇小说《文身》(1910)和《麒麟》(1910),中篇小说《春琴抄》(1933)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这一时期,日本文坛上的现代主义文学也很活跃,其标志是新感觉派文学的兴盛。新感觉派是日本最早出现的现代主义文学派别。这个派别认为艺术家的任务是描写人的内心世界,主张追求新鲜的感觉和新奇的感受方法,强调主观和直感的作用。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是横光利一(1898—1947)和川端康成。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日本社会经历了空前复杂的对抗、动**、分化与重构。国内的社会政治形势急剧向“右”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开始建立法西斯专制,无产阶级政党和民主主义思潮受到打击,在这一历史逆转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都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中留下了印迹。

近代时期的日本文学具有以下特点:从“自由民权”运动的文化启蒙中起步;受到西方文学及文化思潮的明显影响;多种流派并立,作家作品繁杂;无产阶级文学和民主主义文学运动势头强劲;纯文学和大众文学同步发展,分野清晰。

在朝鲜,基督教的传入和19世纪中后期相继发生的法国军舰占领江华岛、美国军舰进攻平壤等一系列事件粉碎了李朝实行的闭关锁国,西学东渐影响之下,朝鲜进入了近代历史时期。“甲午更张”之后宣传新文化的报纸杂志相继刊行,继而发生了以汉谚混用、言文统一为标志的近代国文文学运动。

新的文学运动是从摄取外国文化起步的,从中国传入的各种西方译著和见诸报章的介绍新思想、新文化的大量译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采用新文体写作的第一部作品是从美国留学归国的俞见濬刊行的《西游见闻》。金秉铉的《贺腐儒就新》一文和西方传教士哈尔伯特所撰《士民必知》力推全面了解外国,汲取西方文化以及丢弃汉文、使用国文的主张。在这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下,伴随着传统汉文文学的衰落,朝鲜掀起了新小说运动。使得朝鲜小说叙事摆脱传统评话模式。确立新兴小说样式的作品首推李仁稙的《鬼之声》。同时,李海潮的《鬓上雪》、崔瓒植的《秋月色》以及朴永镇的《万花筒》等也都是新小说运动的重要成果。另外,在朝鲜的诗歌界还出现了摆脱传统“辞说”、“时调”樊篱,摆脱固定诗型向自由诗体发展,完全用散文方式创作的新诗运动。

(二)印度近代文学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