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新编外国文学史教程电子书 > 第九章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第1页)

第九章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第1页)

第九章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一些主要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这些国家中,不仅固有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而且出现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如自由资本与垄断资本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的矛盾以及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等。为了争夺、划分政治势力范围和经济市场,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日益剧烈,终于导致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场为时4年的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空前劫难,它使千百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城乡化为灰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国家混战之际,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人发动暴力革命,于1917年10月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不断爆发经济危机,各国垄断资产阶级集团对内镇压,对外侵略扩张。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在垄断资产阶级的扶植下执政后,相互勾结,企图瓜分世界,英、法、美等国结为军事联盟与之对抗,在1939年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年德国对苏联不宣而战,苏联参战后,反法西斯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经过长期奋战,世界进步力量在1945年战胜了法西斯势力,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欧、亚两洲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拉美等地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也日益高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峙与冷战,时紧时缓持续几十年,直到90年代初苏联解体,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失去一极,才基本结束。在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亚洲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崛起,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世界政局动**和欧美各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剧变,带来了思想意识方面的变化。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同时,各种非理性哲学思潮,如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存在主义哲学,在西方社会也广为流行。这些思想在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强烈的时代性和政治性。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继承和发扬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关注现实、真实反映现实的传统,高扬人道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思想旗帜,深刻揭示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反映无产阶级的反抗斗争,关注同情弱小,抨击帝国主义战争,呼吁世界和平,因此具有更为强烈的时代性和政治性特征。反压迫、反强权、反殖民、反中心成为其主导价值观。通过社会政治生活、战争事件、家族变迁、个体漂泊等题材,透视和思考个体的生存与价值成为作家独特的视角。由于受非理性哲学影响,以及人类进入20世纪之后,灾难频仍、理想信仰缺失、现代人的悲剧性存在感受加深等原因,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也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

2。内向性。文学创作的题材更加广阔,作家审视的焦点从社会问题转移到人的更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表现内容由对社会现实的再现,逐渐转向对社会给人心理造成的压抑、痛苦的主观感受以及生活流、意识流的表现;更加深刻地揭示人的潜意识欲望、人性的黑暗龌龊,以及外部世界巨变对人的心理的影响。这一系列的变化构成了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内向性或内倾性特征。

3。淡化情节和典型刻画,人物形象多样化。受现代与后现代主义文学观念以及现代读者审美意识变迁的影响,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故事情节逐渐淡化,故事叙述呈现出散文化、碎片化的趋势。与此同时,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的刻画也逐渐让位于复杂多样、具有现代意识的时空设置和多元化的人物塑造,传统的理想化英雄逐渐被性格复杂多样的“缺陷英雄”、“非英雄”、“灰色人物”所取代。

4。创作技巧手法多样化。在沿用现实主义的一些基本方法进行创作的同时,作家们兼收并蓄,吸收借鉴一些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如内心独白、时空交错、潜意识、梦幻、象征、荒诞、多角度叙事等,甚至从电影、电视、新闻报道等体裁借鉴一些表现手法和经验,丰富自己的创作。

由于受现代、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现实主义作家广泛吸收借鉴其创作技巧以及其他文艺门类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从而使现实主义与现代、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界限,甚至文学与其他文艺门类的界限趋于朦胧模糊,以至于产生了评论界对某些“跨界”作家——如海明威是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作家——的属性之争。

三、现实主义文学发展概况

(一)俄苏文学

20世纪俄苏文学的主流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列宁在1905年发表的《党的文学和党的出版物》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做出了理论上的本质规定,后经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法捷耶夫等人进一步解释和阐发,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是苏联文艺界在1932年至1933年围绕创作方法进行的大讨论中,由作家、文艺理论家提出,并经斯大林同意,最后确定下来的。1934年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作家协会章程,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做出如下界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题材。”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坚持列宁提出的文学的党性原则,自觉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2)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历史、具体地反映现实,揭示生活的内在规律和历史动向。(3)肯定社会主义现实,塑造正面无产阶级英雄形象。(4)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不仅真实地描写生活真实,同时抒发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作品具有昂扬的革命**和浪漫主义精神。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围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展开了一场论争。在1954年召开的全苏第二次作家代表大会上,西蒙诺夫提议把“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从定义中删去,认为这句话在实践中容易造成作家“改善”现实、“粉饰”现实的倾向。此后,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日趋激烈。一些作家主张继续坚持这一原则创作;另一些作家则批评它已经成为一个公式、教条、僵死化的原则,要求对它重新进行审议;有一些作家认为这一概念的范畴过于狭小,难以包括苏联作家创作的丰富内涵和实质,主张在它之外,再增加一个“社会主义文学”的概念。1959年召开全苏第三次作家代表大会时,苏共中央在致大会的祝词中特别强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是不可动摇的和富有成效的”。在这次大会上公布的修改后的作家协会章程写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过去和现在都是苏联文学的久经考验的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作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现实。”

历经长期的讨论,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文艺理论家德·马尔科夫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一个“真实地描写生活的历史的开放的体系”的理论。他一方面对以前苏联文艺理论界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庸俗化、教条化的倾向进行批评,同时又对后来形成的另一种极端做法,即企图“取消社会主义艺术的思想基础”的错误予以否定。他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能只拘泥于以生活本身的形式表现生活,而应以“广泛的真实性”作准则,广泛采用包括浪漫主义的形式、假设幻想的形式,甚至怪诞的形式表现生活。它不仅可从传统文学中汲取养料,也可以从所有的现代文艺流派中借鉴有用的东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美学体系”,但这种开放也并不是无边的,其界限就是“广泛的真实性的标准”。马尔科夫的“开放体系”理论已被文艺界广泛接受。

俄苏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十月革命前俄国无产阶级文学代表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定人是高尔基,他的代表作《母亲》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

十月革命前后,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俄国文坛各种文学思潮流派、形形色色的文学社团迭出。苏联成立后,文艺思潮也十分活跃,文学界出现了众多的文学团体和流派。这些流派中,“无产阶级文化派”、“拉普”、“左翼艺术阵线”、“锻冶场”派观点比较激进,对传统文化遗产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建设新文化;“谢拉皮翁兄弟会”、“山隘”派、“构成”派、“诗歌语言研究会”则推崇形式技巧、倡导纯艺术。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无产阶级文化派”和“拉普”。

“无产阶级文化派”是在十月革命前夕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革命初期曾起过启蒙和团结作家的作用。但在十月革命后,他们打着“创造新的无产阶级文化”的旗号,拒绝接受文化遗产,否定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并宣称取消党和政府的监督和领导。列宁批评了他们的错误观点,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1]俄共中央在《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信中也批判了他们的错误立场,又通过了《关于党在文化方面的政策》的决议,明确了党在当时的文化方针和具体政策。

“拉普”是20年代规模最大的文学团体,人数达万人以上。“拉普”的全称是“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它的活动长达10年之久,其发展经过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23年至1925年,第二个时期从1926年至1932年。它主要通过《在岗位上》和《在文学的岗位上》两杂志宣传自己的理论和主张,因此又被称为“岗位派”。“拉普”在苏联阶级斗争异常激烈的复杂条件下,坚持无产阶级文学的方向,团结一批文学力量,并对“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现实”的关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对苏联文艺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它在思想作风上妄自尊大、简单粗暴,对“同路人”和其他派别的作家进行无情的报复打击,给文艺事业造成了很大危害。因此,苏共中央于1932年通过《关于改组文学团体》的决议,决定取消“拉普”。

这一时期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在小说和诗歌方面。

小说创作主要以国内革命战争为题材,描写当时尖锐复杂的国内阶级矛盾和斗争,塑造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形象,出现了三部描写国内革命战争的里程碑式的巨著:富尔曼诺夫(1891—1926)的《恰巴耶夫》(1923)、绥拉菲莫维奇(1863—1949)的《铁流》(1924)和法捷耶夫(1901—1956)的《毁灭》(1927)。《恰巴耶夫》主要写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恰巴耶夫师同高尔察克匪帮在东线战场上的殊死搏斗,塑造了恰巴耶夫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民英雄形象;同时,对政委克雷奇科夫形象的成功刻画,体现了党对军队的正确领导。这部小说是描写俄国国内革命战争的第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作品。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叙述一支由贫农哥萨克组成的队伍,突破白匪军的重重包围,最终找到红军主力的故事。这群乌合之众在共产党员率领下,经过战火的洗礼和锻炼,终于成为一支钢铁之师。《毁灭》叙述1919年夏秋之交,西伯利亚滨海的苏昌地区的一支150人的游击队,在队长莱奋升的率领下,浴血奋战,冲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封锁而突围的故事。小说表现了在国内革命战争的战火考验中,浪里淘沙,进行着人才的遴选、人的改造培养的主题。

阿·托尔斯泰(1883—1945)在这一时期也创作出版了以国内战争为题材的作品《苦难历程》的前两部《两姊妹》(1922)和《一九一八年》(1927—1928)。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作品在这一时期也已经出现,如哥拉特珂夫的长篇小说《水泥》(1925)等。

诗歌创作的主要诗人是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别德内依(1883—1945)、叶赛宁(1895—1925)和勃洛克(1880—1921)等人。马雅可夫斯基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的奠基人。在十月革命以前他是一个未来派诗人,曾与布尔柳克等人出版了俄国未来派第一本诗集《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长诗《穿裤子的云》(1915)是他十月革命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十月革命胜利后马雅可夫斯基思想发生变化,逐渐克服未来派影响,写出《向左进行曲》(1918)等许多讴歌革命的诗篇。国内战争爆发后,马雅可夫斯基参加“罗斯塔电讯社”(今“塔斯社”),组织出版《罗斯塔之窗》,以诗配画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战斗任务。《罗斯塔之窗》出版的1600幅画中,马雅可夫斯基画出大约500幅作品,百分之九十的诗出自他的手笔。他的讽刺短诗《开会迷》(1922),辛辣地讽刺了那些整天泡在会议里的官僚主义者,受到列宁的称赞。1924年列宁逝世后,马雅可夫斯基写了讴歌怀念伟人的长诗《列宁》,诗作塑造了革命导师列宁的光辉形象,赞颂了列宁对革命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标志着诗人创作的成熟。1927年,为纪念十月革命胜利10周年,他发表了长诗《好!》,描述了苏维埃共和国由诞生、发展到繁荣的发展过程,被称为反映苏联革命的史诗作品。《列宁》和《好!》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的基础。《放开喉咙歌唱》是马雅可夫斯基未完成的一首长诗,被称为诗人文学创作的纲领和20年创作的艺术总结。

(2)30年代初至50年代初。1934年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高尔基当选为作协主席,并在作协章程中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立为苏联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

在30年代,随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反映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农庄化以及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成长的作品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旋律。

最早成功表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优秀作品是列昂诺夫(1899—1994)的《索契河》(1930)。小说通过苏联北部索契河畔一座造纸厂的建设经过,塑造了共产党人乌瓦杰夫的光辉形象,表现了建设者们的社会主义劳动热情和艰苦创业精神。其他以工业化建设为题材的作品还有卡达耶夫的《时间呀,前进》(1932)、克雷莫夫(1908—1941)的《油船德宾特号》(1938)以及马雷什金(1890—1938)的《来自穷乡僻壤的人们》(1938)等。以农业集体农庄化为题材的作品主要有潘菲罗夫(1896—1906)的《磨刀石农庄》(1928—1937)以及肖洛霍夫(1905—1984)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第1部,1932)等。《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二部的一些章节从1955年开始在报刊发表,1960年完成全书,并获得该年度列宁奖金。

反映新人成长的重要作品是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2—1935)。小说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写成,作品以十月革命以后苏联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战胜敌人和种种困难,保卫新生的革命政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题材,通过保尔·柯察金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子弟成长为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英雄的经过,表现了青年一代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茁壮成长、百炼成钢的主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