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诗在写作上较为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首先,叙事、抒情互相渗透,表现出浓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全诗叙事、抒情、描写自由交织,但抒情成分占了大部分篇幅。抒情主人公是诗人奔放感情和自由思想的理想载体,他不受时空限制,随时抒发**,尽情纵横议论,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酣畅的艺术优势。
其次,是绚丽多彩的自然景物和社会风习描写。长诗描绘了主人公旅途中欧洲各地大自然的壮丽风光,构成一幅幅绮丽的风景画。这些美好的自然风光与当时丑恶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寄寓了诗人的爱憎,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力的鼓舞。
再次,长诗善用对比手法。作品中自然与社会、古代与现代、正义与邪恶、强暴与受役、人民与敌人,对比鲜明,效果强烈。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也突出了作品的主题。长诗在语言运用上,善用口语化的语言抒发感情,具有生动、简洁、流畅、自然等特点。
拜伦一生的创作深受时代影响。在整个欧洲饱受奴役的年代里,他在作品中极力号召各族人们起来反抗,为获得自由、独立而斗争,因此他作品中宣扬追求自由的立场非常鲜明。而他的忧郁性格使他总沉浸在悲观、失望的情绪中,甚至对世界和未来失去信心,故他的创作中悲剧色彩十分浓重。此外,在他的作品中存在不少“拜伦式英雄”形象,但这些人物往往是孤独的,具有严重的个人主义倾向,这也注定他们只有悲剧的结局。拜伦不因自己的诸多不幸而向现实妥协,始终以笔为武器,把讽刺之精神注入文中,对一切不合理之现状的揭露可谓入木三分。
拜伦是这一时期欧洲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法国的雨果,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波兰的密茨凯维奇都热爱拜伦的作品,并曾受到他的影响。从鲁迅早年所作的《摩罗诗力说》这篇文章所给予拜伦的崇高评价来看,拜伦的作品对我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学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二、《唐璜》
《唐璜》是拜伦创作的顶峰,是当时欧洲社会生活的一部讽刺百科全书。它写于1818—1823年间。诗人原计划写25章,但仅写出16章就因奔赴希腊参加解放战争而中断。
全诗描写了唐璜几乎遍及全欧洲的冒险经历。唐璜是西班牙的贵族青年,由于他和一个有夫之妇产生私情,为了家族名声只好离家。后在海上遭遇暴风雨,被一个海盗的女儿海甸所救。两人一见倾心,产生了爱情。正欲结婚时,海甸失踪很久的父亲突然出现,将唐璜捉住并送到奴隶市场,卖到了土耳其王宫。他之后得到王妃的宠信。但他在王宫闹出了风波,又逃出宫墙,参加了俄国军队围攻伊兹密尔的战役,立下了战功。因而被派作使者到彼得堡向俄国女皇卡萨林报捷,得到了女皇的赏识,留于宫中。后又被派到英国办理外交事务,成了英国上流社会中的漂亮人物。故事到此,因诗人参加希腊革命而中断。
长诗通过主人公的游历,展示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广阔的社会现实,并以一种嘲讽的批判姿态,对社会现状、政治制度、道德风尚、正统教义、生活习俗、统治阶级以及英国社会施以深刻的评论。比如指出那些当权者们“一半是****,一半是权威”,“他们不仅是野蛮人,而且是比这还要坏很多的东西,是吃人肉的野兽”,说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万恶的时代”,“到处都酿造着各式各样的祸害,而人民受到奴役,像尘土一般被践踏”,故“世间已没有一片自由和幸福的土地”。
长诗也热情号召人民为争取民族的自由和解放而斗争。唐璜相信“只有革命才能使大地免于受到地狱的**”。他热情的呼唤道:“善良的人民呀,记住我的话,不停地进行吧”,“要扫除这些毒蜘蛛的蜘蛛网”,“到你们造成共同的事业为止”。而且预言“人民不久会变成更强的人”,后代子孙将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欢欣鼓舞中”。长诗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欧洲各国人民要求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强烈愿望,是一部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史诗。
唐璜这个人物不同于拜伦其他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崭新的雕塑品,“新的诗篇的主人公”。欧洲传说中的唐璜是一个典型的花花公子,是**和无赖之徒的代名词。但在拜伦笔下,通过诗人的加工改造,他成了一个崭新的主人公,不再是一个专门勾引妇女的**棍、色鬼,而是一个天真热情、风姿优美、潇洒可爱的俊美青年,只顾顺着“自然的本性”行事。尽管他经历了许多曲折的恋爱,但都是以被动者或被勾引者的形象出现。尤其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在他性格中越加生发出对自由的热爱,对专制暴君的反抗,以及对社会、对人世的怀疑和厌恶,从而使自己的行为更加严正。按照拜伦原来的设想,是打算让唐璜周游欧洲,要他经历种种围城、交战、冒险的生涯,最后让他参加法国大革命,并在巴黎的街垒战斗中牺牲。由此可见,诗人通过这一人物的塑造,旨在揭示一个普通贵族青年的人生道路,从盲目到自觉,从妥协到反抗,从随波逐流到卷入时代斗争的激流,最后在反抗奴役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献出生命。这和当时法国大革命前欧洲的社会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唐璜的形象完全是时代的产儿,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唐璜》这一浪漫主义文学的伟大丰碑,在艺术上取得了卓绝的成就。它背景广阔,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嘲讽、谐谑、崇高、滑稽、悲壮、幽默等熔铸一炉,构成了“惊人的莎士比亚式的丰富多彩”,从而使作品具有近代史诗的特色。
诗人的主观抒情和议论在作品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构成了长诗的独创性特色。从篇幅上看,与唐璜故事无关的拜伦式“闲谈”几乎占了一半。诗人不时离开故事的叙述,或直接与读者交谈,或纵情倾吐胸臆,或抨击时政弊端,或讥嘲人世丑恶,时而谈笑风生,时而慷慨激昂,忽而韵美声繁,忽而又鼓声震天。整个大千世界,各种滑稽可笑之事,无不写进诗里,且这一切都显得自然天成,结构统一,毫不牵强。
拜伦是一位了不起的讽刺诗人。在《唐璜》中,辛辣的讽刺也是十分显著的特点。密布在作品各个角落的锋芒,直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广阔的社会生活,成为一部“讽刺百科全书”。拜伦在抨击丑恶、鞭笞恶行时,态度冷峻,以貌似淡泊平易的日常用语,闲谈式地揶揄嘲弄,一针见血地把躲藏在深处的真相剖析出来,置敌于死地。诗人常常在庄重的叙述中途,陡然笔锋一转,或插科打诨,或反讽幽默,从而揭示人物或事件的滑稽、荒诞、可笑可鄙之处,令对手无可遁形。
《唐璜》在语言上也具有革新的性质。诗人大胆地打破了当时人们公认的诗歌规律,摒弃了陈腐的辞藻,采用了当代和民间的新鲜词汇,使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长诗既有典雅华丽的语汇和诗行,又有人民生活中最普通的日常用语,散文句式。格言、谚语、名文、警句,以及英语的同音异义字、同义词、谐音词、双关语等,都得到了广泛的、恰到好处的运用,使长诗的语言极其丰富、生动和鲜明。《唐璜》在语言艺术上的创新,在当时的英国乃至欧洲文学史上都是独特的。
思考题
1。何谓“拜伦式英雄”?
2。如何理解不同国家作家文学中的唐璜形象?
3。拜伦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