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幸福是自己的说说 > 4 为何惧怕早恋(第1页)

4 为何惧怕早恋(第1页)

4为何惧怕“早恋”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爱情的内容和形式是很不相同的;

●恋爱是人生重要的学习过程。

2003年,CCTV的《实话实说》栏目邀请我第二次帮助他们做一期针对“青少年爱情和性教育”的谈话节目。第一次做这个节目是2000年,制作的场面很热烈。小崔得意地将节目做成上、下两集。结果播出了上集以后,下集竟然被无端地“枪毙”了。搞得在上集里出现的“爱情嘉宾”拼命给我打电话,说是因为缺少了专家的“说法”,当地群众把她当作一个“坏女人”对待。

三年以后,节目组的年轻人不甘心,又一次上报了这个选题,上级很痛快就批下来。这一次节目的主人公,是一位40多岁的妈妈和她16岁的儿子关于“爱情和性的对话”。由于妈妈思想开放,使得儿子从小就建立起了美好的爱情观,得到了健康的性知识。节目做到最后,一位50多岁的观众先生终于忍不住了,站起来教训嘉宾的儿子:

“你们那个不叫爱情。”

“是和你们不一样的爱情。”男孩儿也不示弱,“我们互相爱慕,互相欣赏。不涉及房子、车子,也不涉及婚姻……”

于是两个人争论起“什么是爱情”,越争越糊涂,观众先生急了,突然爆出了一句:“爱情的结果应该是结婚,所以你们的不是!”

这一下子,是我沉不住气了,竟然大喊了一声“NO”!脑袋摇得像个拨浪鼓一样,搞得全场哗然。

“谈恋爱”vs“找对象”

五十多岁以上的人恐怕还记得,我们十几岁的时候,没有人在中学里谈恋爱。只有当工作了几年以后,单位领导、家长和亲戚朋友才忙着张罗,给我们“找对象”,目的当然是结婚。在我20世纪70年代插队的农村,人们还是靠着媒婆子联姻。我们生产队长和他的妻子过得挺好的,已经生了三个娃了,可还是被全村的人取笑,因为他们的婚姻是“自由的”。可以说,三十多年以前的中国人,大多数并不明白什么是恋爱,很少有人经历过青春时期那种朦朦胧胧的爱情。今天的孩子们可不再是这副模样了。请看看,20世纪90年代一位中国女中学生的日记[2]:

开学的第一天早晨,我用新钥匙开锁,却怎么也打不开,真是捣乱。边上有一些男生开始起哄,我心里就越加急了。这时,有个男生过来,嚷嚷着:“让我来,让我来!”他拿过钥匙就去开门。我呢,管他是哪一路货色,只要解了我的尴尬就行。

旁边有人笑着说:“嗨,你别把钥匙弄断了啊!”那个家伙听到这话,停下手,居然回头对我说:“拧断了可不关我的事啊!”我还没反应过来,琢磨着:不关你的事,那关谁的事?谁知,就在这时,他一使劲就把钥匙拧断在锁眼里了。我只得跑下楼,去找班主任,真丢脸。后来,班主任在课堂上还提起这事:“做事可不能使蛮力……”大家都转向WYL,不怀好意地朝他笑。他呢,也笑,那样子有点无所谓,又有点腼腆。

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有点莽撞,但挺可爱。

……

英语课代表的嗓子哑了,早读的时候我代她带读。这是小菜一碟,初中的时候我就当过英语课代表,现在重操旧业,自然还是个熟练工。趁大家念课文的时候,我低头摆弄录音机,想把磁带倒到课文开始的地方。可偏偏怎么调试也找不到要听的课文!我可不想耽误大家的听力练习,更不想让人说我对机器低能,可越急越弄不好,急得我满头满脸都是汗。

WYL站起身来,直奔讲台。他要干什么?我敢肯定,有这样疑问的不止我一人,大家脸上都有惊讶的神情。他鼓捣了一分钟,一切都搞定了。我当然很感激,但心里犯嘀咕:为什么偏偏是他来帮忙呢?我搞不清自己是不是希望他帮忙。

年级篮球赛开始了,他是班上的主力。我们女生自发地组织起拉拉队,我还用班费买了矿泉水搬去。他打球很棒,也很得人气,每次球到他手上,大家就喊:“WYL,加油!”我也喊得很起劲。他在球场上很猛,速度快,敢打敢冲,投篮又准,几乎是我们班的主要得分手。但后来的决赛阶段,他因为腰有伤不能参加了,我们喊加油的时候就像少了点什么。他就是这么个人物,多少还有点举足轻重的味道。

同学说我挺会穿衣的,色彩搭配和谐,式样简洁精神。有一次,我穿了一件紫色的风衣,没几天,校园里就有好多穿这一款紫风衣的人。他看我的神情好像很欣赏。没来由,我似乎更注重衣着了,有一次,我穿了件暗绿的斜纹布裙,第二天他穿了同样颜色的一件夹克。什么意思?难道真是巧合?

后来,我更真切地体会到他对我的关注。上课时,他常回头,这没什么,坐在前排的人都常回头,但他每次回头几乎都是看我!下午放学后,只要我不走,他必定留在座位上,哪怕我扫地,他也不离开教室,装作讨论问题,装着和人说闲话,实在没啥掩饰了,就拿了本书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等我收拾好真的要走了,他却又躲开了。

我既感到高兴又有点茫然:这是不是表示他喜欢我呢?我注意观察他,他的长相并不帅,但浓眉厚唇,个子高高(这么高个子居然坐我的前面),有股讨人喜欢的男孩气。在心底里,他的这些小动静让我觉得有种喜悦在萌动,可又有点害怕:这是怎么了?他是怎么了?我又是怎么了?我们到底怎么了?

真有点没着没落的。

多么美妙纯真的少女少男心啊!你能不为之感动吗?你能说这不是爱情吗?或许你多少有点遗憾,在自己的青春时期,没有享受如此美好情感的机会?那么,今天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为什么想方设法地剥夺、压抑我们孩子的情感发育呢?还给他们扣上一顶沉重的大帽子—“早恋”。

“早恋”实在是一个错误用词。什么年龄的人,有了对异性的爱慕,应该被申斥为“太早”呢?没有。因为爱情是人类的自然情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爱情的内容和形式是很不相同的。

记得我的儿子4岁的时候,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幼儿园里爱上了同班的丹娇,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女孩。他们俩经常在一起玩“结婚游戏”。一个扮演爸爸,一个扮演妈妈,娃娃是他们的“小孩”。为此,有时方方会和他的男孩朋友麦克打架,因为麦克也喜欢丹娇。方方5岁上小学以后,就和丹娇分开了,从此,再也没有听到儿子提起过她的名字,似乎大家都把这桩儿童恋情淡忘了。不久,我们的家从美国南部搬到了东部的新泽西州。

方方7岁的时候,我带他去华盛顿看艺术博物馆。儿子站在雷诺阿(Pierre-AugusteRenoir)的一幅小女孩儿肖像前面,久久不肯离去,问我:“妈妈,你看她像谁?”我仔细端详那个金头发、胖脸蛋的法国小丫头,怎么也想不起来我们周围有这么个人,只好摇摇头。

“丹娇。”方方噘着小嘴蹦出个名字。哇,儿子居然还记得她!原来4岁小儿的情感也不是说丢就丢下的呀!

8岁的方方开始读小说了。我相信书上的字,他还认不全,但是故事是能读懂了。有一天,方方感冒了没有去上学。中午饭的时候,我端了一碗他平日里爱吃的热馄饨,走到他睡的沙发面前。只见他匆忙地把一本小书藏到被子里去,用小手擦脸上的泪痕。我吓了一跳,伸手摸摸他的头,还好呀,没有烧。“怎么啦?方方,哪里不舒服吗?”儿子摇摇头,赶紧接过碗来吃馄饨,避免和我说话,可是被子里的书却掉到了地上。是埃里奇·西格尔(ErichSegal)写的《爱情故事》(LoveStory),一本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畅销书,写得真挚动人,读它总是能让我落泪。刚刚8岁的儿子,居然已经能够从书中体味失去爱情的痛苦了。看来,我这个妈妈又一次低估了自己孩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方方的11岁到15岁是在一所仅有男生的寄宿学校里度过的,我只知道他在“性”方面的知识大增。直到儿子16岁回家,上了男女混校的高三,和一个韩国姑娘黏糊在一起,我才想起来再次提醒他,要对女孩子“负责任”。哪里知道,方方不以为然地对我说:“嘿,妈妈,你知道吗,从13岁开始,我的钱包里,永远有一只**。”我惊讶得半天没说出话来。

儿子就这样长大了,从幼儿园的“过家家”,到小学的比萨饼约会,到中学的电影院约会,直到大学的独立生活,他都是真心实意地爱恋自己不同阶段的女朋友。他享受过爱情的甜蜜,也经历了困惑、失望以至绝望的痛苦。他大学毕业以后,回国度暑假,我们俩又聊起了婚姻、家庭的话题,他无限感慨地说:“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等我研究生毕业了再说吧。”儿子真的长大了。

回顾儿子的情感成长,再看看我们这一代人,很少有美满的婚姻,我深深地感到,爱情也是需要从小学习的,甚至是一门营造幸福人生的最重要课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