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献王[1]赋
世称燕赵悲歌之地,人多以誉荆、豫[2]其流,然实非也,更有著者矣,须予辩之。
昔者嬴氏强秦,郡封县立九州[3];天下归一,衡制篆行宇寰[4]。铁骑铮铮,帝国横扫六合[5];燔焰[6]滚滚,生民钳口无言。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二世之暂,倏忽浪卷,留暴名于后世,开中华以烽烟。汉兴天下,生息[7]为纲,垂手而治,术工聃黄[8],虽见文景美时,终忧道统失常。淮南成议[9],梁孝琢章[10],于安国乃泉溪,求长治必汪洋。
河间南北要冲,齐鲁燕赵之会,屏藩帝室,天降贤星,修学好古,心体力行。搜籍四野,友群儒而集众智,雍宫三对[11],接地气以达天听。莳名葩,植异卉,治毛诗[12]乔松挺翠;循碧槛,眺朱栏,述乐记[13]嫩柳垂青。亨、苌吟诵,余音绕梁不去;贯、卫[14]考订,六部[15]传世长明。仲舒[16]胸藏众书,答问孝义;安国[17]唯求安国,尊儒先声。后贤有赞:微献王六艺其遂曀乎?故其功烈至今赖之。[18]
嗟乎!不好浮辩,不事奢靡,知明信笃,守纯行正,百无一二者,竟抑郁而终[19],王道难传,古来一理,河间沃土,栋梁竟折,悲歌之迹,焉能盖此?
幸哉者,天道如一,自古常之,谥献德王,代有世出。复兴中华伟业,血脉继继;践行黎民梦想,天意绵绵:万法归宗,不易河间四字,三江溯源,乃为实事求是[20]。
赞曰:实其事,秉天地正气;求其是,领国祚运昌。大哉德献,续我千年文脉;大义四言,铸我千秋辉煌!
李稚田甲午年八月撰于京师
【翻译大要】
世人称颂燕赵是充满可歌可泣事迹的大地,且多用来夸奖荆轲、豫让一类的人物,但其实不够确切,因为更有卓越超群的人在,必须给予一番辩论啊。
早先嬴氏造就了强大的西秦,在九州陆续实行郡县制;天下归属秦国,度量衡和篆隶文字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军队的势力极为强大,帝国瞬间横扫天下;焚书的火焰滚滚冲天,百姓的思想被钳固起来。帝国独裁者的心思,一天天变得骄蛮顽固;二世即位时间之短,好像转眼间被大浪卷走一般,秦帝国给后世留下的是残暴名声,一个凭借烽烟建立起来的帝国啊。汉朝拥有了天下,审时度势而把休养生息作为治国纲领,政府实施宽松无为的政令,追随着黄帝老子的思想路线。尽管出现了称为“文景之治”的繁荣时光,但终究担忧国家没有建立永固天下的道统。淮南王聚集宾客议论国是,梁孝王招揽文人吟诵文章,这些对治理国家就像山溪泉水一样仅能小补,国家长治久安必须要有汪洋大海般的思想渊薮啊。
河间处在南北交通的要道上,是齐鲁燕赵诸国交会的通邑,封在这里的藩王正是国家的屏障与辅佐。上天为人间降下了贤德之星,爱好古代礼法而每日修炼学问,从思想到身体都全力奉行。四处搜集已散失的经典古籍,结交名儒作为朋友且汇集众人的智慧;在长安的雍宫三次对答武帝的询问,把社会的实际情况报告给朝廷。在家中遍植名花异草,整理了《诗经》而让青松孳生了新的枝桠;沿着绿墙缓步慢走,远远眺望雕花的玉楼朱栏,用论述音乐开辟了学术研究的新天地。毛亨、毛苌在这里诵《诗》三百,文学的美韵绕梁三日连绵不息,贯公父子与卫绾大师精心考订,使六部经典百世流芳。董仲舒胸中藏有博大学问,也来这里和献王考究孝的道理;孔安国与献王共商国家长治久安的妙策,成为儒术独尊的倡导先师。后代的贤人对此赞不绝口:如果不是献王,中华文化的经义恐怕就要烟消云散,所以到今天我们都要仰仗与感激献王的功绩!
可叹啊,作为皇胄子孙,从不肯做虚浮文章,也不沉溺花天酒地,智慧明达、信仰纯粹,行为端正、操守如一,一百个人里也难见到一二位呢,但他竟然抑郁病逝,为国为王的道统确实难以承续,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遭际。可叹河间这样的文化沃土,培育出的栋梁竟轰然折倒,世上可悲可歌的情况,还有哪位可超过献王?
但又十分万幸,天道从来十分明晰,自古至今都是如此。刘德逝后谥号为“献”,他这样的人世代都会出现。复兴中华的伟大事业,血脉当然不会断流;实现民众的幸福梦想,上天一定会不断降下英才。纵有万条道路都会归回本源,离不开河间大地的培育;啖饮三江滔滔江水,所有的源头都是“实事求是”!
赞语说:坚持从实际出发,就领受了天地间的正气;追寻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就会建成持久的中华强国。伟大啊,如献王般的美德,接续了民族千年万年的文脉;伟大啊,四个金光灿烂的大字,一定铸就千秋万代的辉煌!
[1]献王:刘德(公元前171?—前130),西汉景帝次子。景帝前二年(公元前155)复河间国,立刘德为河间王。因“聪明睿智”,死后谥号“献”,世称“河间献王”。河间国,以今天献县为中心,国都乐成在今献县河城街西南。
[2]荆、豫:荆,荆轲(?—前227),战国末卫国人。好读书击剑,慷慨侠义。游历燕国,为太子丹宾客。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地图往秦国刺杀秦王,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为侍卫所杀。豫,豫让,姬姓,毕氏。春秋战国时晋国人,晋卿智瑶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赵﹑韩﹑魏共灭智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豫让事迹传开,赵国志士仁人无不为其感动。二人事迹见《史记·刺客列传》。
[3]郡封县立,划分天下为郡与县,《汉书·地理志》:“秦并兼四海……分天下为郡县。”九州,代指天下,即兖、冀、青、徐、扬、荆、豫、梁、雍,见《尚书·禹贡》。
[4]衡制篆行,统一度量衡,以小篆为法定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宇寰,寰宇,亦指天下。
[5]六合,天地四方。《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唐李白《古风》之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6]燔焰,焚书的火焰。燔,烧。《诗·小雅·楚茨》:“或燔或炙”。《疏》:“燔者,火烧之名。”
[7]生息,生殖蕃息。汉初统治者有感秦时暴政,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农耕,发展经济,从而出现了繁荣的文景之治。
[8]聃,老聃。黄,黄帝。均为道家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哲学基础为黄老之学,故云“术工聃黄”。
[9]淮南,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前122),汉高祖刘邦之孙,汉孝文帝十六年封于淮南。博学善文词,招有宾客方士数千人写成《淮南鸿烈》(简称《淮南子》),阐述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念。藏书甚多,但被评为“多浮辩之书,无实用者甚多”(《汉书》)。
[10]梁孝,梁孝王刘武(公元前184?—前144),文帝刘恒次子,景帝同母兄弟,曾带兵抵御“七国之乱”,前168年由淮阳王改封梁王,谥“孝”。好文学,修建梁园,召集文人墨客,吟辞作赋,无著作传世。“梁园虽好,非久恋之乡”的故事即出于此。
[11]公元前130年,刘德至长安朝见武帝,进献古籍、雅乐,并“对三雍宫及诏册所问三十余事”(班固《汉书·景十三王传》),《汉书·艺文志》收录刘德著作《对上下三雍宫》3篇,应即此次所作,其对策“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惜不传。
[12]毛诗,即《诗经》,以其书为汉代毛公所传,故称“毛诗”。秦始皇焚书,《诗经》首当其冲。刘德请毛公凭家传记忆录出《诗经》。郑玄作《诗谱》指出有大毛公、小毛公二人。三国吴陆玑云大毛公为毛亨,汉鲁国人;小毛公为毛苌,汉赵国人。史传二人均为刘德门客。自大小毛公修订《诗经》,成为今天所见《诗经》定本。下文“亨、苌吟诵”即指此事。与此同时另有齐、鲁、韩三家也传《诗经》,均废。
[13]《乐记》,我国古代音乐理论代表作,辑入《礼记》,《史记》题为《乐书》。原有23篇,其中11篇入《礼记》,另12篇亡佚。内容为论述音乐之起源、古乐新乐之区别及其社会作用,阐述了以音乐为代表的国家意识形态问题。然此书著作权归属问题学界争论较大。《隋书·经籍志》称《乐记》乃“汉初,河间献王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百三十一篇献之,时无传者。”明言著作权应属于刘德。今人张清常、蔡仲德、韩林德、梁厚意、赵玉卿等学者亦著文支持《乐记》作者为刘德的说法。
[14]贯,贯公,赵人,为献王所立“左传博士”,研习《左氏春秋》;贯长卿,贯公之子,亦治《左传》,父子均为河间学者中的重要成员。卫,卫绾,代郡大陵人,因廉洁忠实被景帝封为河间王傅,积极倡导儒家思想。武帝重用董仲舒、独尊儒术,卫绾与下文所提孔安国都有先导之功。
[15]六部,六部文化经典。据《汉书·景十三王传》之“河间献王本传”,献王所整理的典籍计有《周官》《尚书》《礼记》《孟子》《老子》等典籍。这些经典能够流传后世,刘德功不可没。
[16]仲舒,即董仲舒,汉代儒家重要代表人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路线的积极推动者。《春秋繁露·五行篇》记载有河间献王向董仲舒问《孝经》事迹。学者成祖明认为董仲舒家居广川,离河间仅有80华里之遥,“问孝”之事很可能发生在河间。
[17]安国,汉代儒学大师孔安国,尤精于《古文尚书》《毛诗》,郑玄《六艺论》认为孔安国到过河间,与刘德有过学术之交。
[18]本句出于宋代司马光《传家集·河间献王赞》,认为河间献王在文化整理与研究方面有“继往开来、兴亡继绝”之功。
[19]献王刘德是已故太子刘荣胞弟,又同出于景帝宠妃栗姬,遭受谗言,更因其“身端行治”“经术通明”,在京城朝见便遭到武帝猜忌,回到乐成只能以“纵酒听乐”的方式表明自己的不争和庸懦,以示弱于武帝与朝廷。生活郁郁寡欢,三个月后即撒手人寰。这个短到不合理的时间也引发研究者的许多猜想。
[20]班固《汉书·景十三王传》评价刘德说:“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查,惠于鳏寡……谥法曰:聪明睿智曰献,谥曰献。”实事求是四字,刘德是古代王孙中第一个得到如此称赞的人。